近体诗创作中,平水韵被新韵所替代会是大势所趋吗?

溪高乌楼

近体诗创作中,平水韵被新韵所替代会是大势所趋吗?

一、 两种新韵和邻韵通押的区别

1、邻韵通押 不是新韵

诗人们创作格律诗词的押韵采用《平水韵》和《词林正韵》,建国前后出现了不少格律诗开始用邻韵通押,但是依然以古韵(平水韵、词林正韵)作为基础,例如

红军不怕远征难【 十四寒 】
万水千山只等闲【十五删】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十四寒】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十四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颜:十五删】 不押韵

这首诗用了两个韵部,第二句【闲十五删】、最后一句用邻韵【颜:十五删】(孤雁入群格)是“出律”。即使如此,平仄和韵字依然是以古韵为基础,例如“金沙水拍云崖暖”中的“拍”是仄声,在平水韵的入声部【入声十一陌】。“乌蒙磅礴走泥丸”中的“礴”也是用的古韵的入声【入声十药】。而“礴、拍”这两个字今天都是平声了。

可见主席的这首诗仍然用的是平水韵,只不过不是太严格的格律诗罢了。(因为古人的规则,格律诗除了首句不能邻韵通押)

2、中华新韵与中华通韵

2005年诗词学会制订了14个韵部的《中华新韵》,今年中华诗词学会制订了新的16个韵部的《中华通韵》,我以为这两个韵书都有一个目的:推广中华诗词,改变只会背诗不会写诗的尴尬。

两种韵书的区别一个是14个韵部,一个是16个韵部,我看了一下《中华通韵》,基本上会说普通话就可以不用查书就知道一个字的平仄和韵部了,这就避免了古韵中入声字和多音字、今古异音的麻烦,用古韵作诗不得不经常检查字的平仄和韵部。例如:石、叔、急,上面举例的“礴、拍”这些入声字,在古代是仄,今天是平声,给今天的人创作诗词带来了很多麻烦。而新韵就绕过了这种障碍。

3、 新、旧韵的使用

现代人写旧体诗词,用平水韵当然没有问题,用新韵写诗词也可以,不过一般的刊物要求作者主动注明“新韵”即可。

用新韵或者平水韵唯一严格的标准是“不能新旧混用”,这在诗词界是约定俗成的规矩。

二、平水韵被新韵所替代会是大势所趋吗?

这句话看要怎么理解了,好比白话文能够代替文言文吗?

1、今天不实用

从实用角度看,白话文基本上说代替文言文了,比如我们写公文、高考作文、写说明书、电视电影的台词,基本都是白话文了。

从旧体诗词创作来看,基本不存在实用的问题,例如高考不考、公务员不考、写通知几乎不写诗、写说明书也不能写诗,写剧本更不能用旧体诗词的方式写。

旧体诗词作为实际工作生活中不实用的文学体裁,诗人用新韵和平水韵完全看自己。

2、 如果纳入考试内容,新韵是主流

现在《中华通韵》已经开始在校园推广了,我相信总有一天诗词的创作会成为中小学的必学内容,如果考试考诗词的话,必然会使用新韵。

这就像今天的白话文作文代替了文言文作文一样,新韵在考试和课本必然是主流。而古韵从来没有进入过中小学,所以不存在代替的问题。

3、诗词界新韵会代替平水韵吗?

这个,真的不知道。我觉得如果真得学习古诗词的话,平水韵永远不会被代替。如果是为了功利的话,在很大的范围内平水韵是会被新韵代替的。

  • 从作品看

因为隋唐以后韵书一脉相承,几乎没有变化,延续到明国时期的优秀诗词作品汗牛充栋,这种传统的文化不可能被代替和抹杀掉。就如果文学再怎么发展,四书五经我们也不会背弃。

  • 从创作看

用古韵作诗并不难,只是效率会慢一些,个别字需要查韵书。另外旧体诗词的特点本身就是适合用古韵来创作,从古至今,语音无论怎么变化,诗人们一直用古韵来做诗,并没有人提出过什么创新,更没用任何一个朝代推倒重来制定过违背了隋唐以来统一规则的韵书。

  • 从功利角度看

一旦新韵进入课本,纳入了考试系统,新韵自然会成为主流。


三、新韵是入门,古韵是提高

至于近体诗创作中,平水韵会不会被新韵所替代,我认为这是个杞人忧天的问题。新韵会增加无数的诗词创作者,这是古韵不能完成的任务。但是不要低估了这些新人,他们不可能都是古韵的反对者。

还是那句话,实际上反对古韵的人大部分是反对格律,而不是反对古韵。我没见过学会格律的人去反对平水韵,真没见过。

用新韵入门,学会格律后会有更多的人开始学习古韵,真正领悟到古典诗词的妙处与精华。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提出这个问题的朋友很有见解。可以毫无疑问地说:平水韵必然被新韵替代,只是时间问题,并且不会太久了。

平水韵已是“鹤寿千年”的耄耋老叟,“不合时宜”之处众多,确实该退居二线了!

诗、词所用的韵,是以当时社会的“官话”,或是流行最广、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语音为依据的。平水韵诞生以来,我国已历经多个朝代变迁。语言变化之大,是尽人皆知的事实。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到今天的几十年,由于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加之广播、电视、音象资料…无孔不入的影响,各地人员交流的便捷、广泛。使今天中国的语言高度统一。普通话成了使用最广的中国官方语言。因此,诗词的韵,改用普通话的语音为基础,是没有任何争议的社会需求!

由于古代的科技、信息水平低下,人们认知的局限性很大。平水韵的作者只是整理了当时流行的“古韵,”剔除了与当时流行语语音差别太大的“音韵”,合并了一些当时认为“繁复”的韵部。使平水韵比古韵更加简捷、科学。尽管如此,平水韵呱呱墜地时,就带有多处先天不足。又经历了千年的历史变迁,平水韵已经乖离时韵,越去越远了。今天的一些古诗词爱好者在偿试写诗、填词时,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押韵。一翻开平水韵,百分之百要发蒙:我们今天读音没有什何差异的“东”和“冬”竟然不是一个韵。同样:风、枫、疯、丰,(上平一东韵)和逢、峰、锋、蜂(上平二冬韵)也要严格区别开,不能通押。而佳、街、鞋、牌、霾、谐、涯…这些读音迥异的字,却是同一韵部(上平九佳韵)。更不要说,还有好多今天普通话中已经无迹可循的“入声字”。如:色、墨、职、国、黑、食、仄、德…这些今天读起来毫不相干的字竟是同一韵部(入声十三职)。就是这样一部与今天语音,多相龃龉,且无规律可循的“工具”书,怎能不使初学者“陷于五里雾中”所以,它被更科学、更合理、更简便的[中华新韵]取代,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至于使用新韵,会不会影响诗、词的质量,则是一种毫无道理的担忧!

一首优秀的仿古诗、词作品,一定是立意新颖、想像力丰富、切入视角独特、语言优美、精炼(相同字数信息含量大),熟炼运用古文语汇,意境优美、隽永。具有以上特点,一定就是好作品。和它使用什么韵,没有任何关系。希望诗词爱好者们,在創作时不必拘尼于千年陈规,大胆使用[中华新韵]!


橡木桶61955766

在近体诗词创作中,目前采用的是双轨并行,一轨是采用《水平韵》和《词林正韵》;另一轨就是采用《中华新韵》(十四韵)。

采用新韵创作近体诗词,很早就有人倡议,并于1941年公布 了《诗韵新编》(十八韵),但诗词创作者采用率极少。直到2000年新韵又再被提起,并于2004年出版了《中华今韵》(十九韵)。2005年中华诗词学会正式公布首版《中华新韵》。并拟作为诗词创作标准推行,最后提出了“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政策。



倡今十几年后,按学会收到稿件的数据,诗词创作者采用《平水韵》、《词林正韵》的比率,至今依然超过90%,而采用《中华新韵》的创作者历十几年后,比例基本上没有增长。

说来,1941年《诗韵新编》出版时,就有人说其很快就可以替代《平水韵》,至今也走过70多年了,结果无需多说。

我认为,即使再倡导70年,使用新韵创作诗词的人口比例,也增长不了多少,甚至会愈来愈少。之所以敢这么说,是因为《平水韵》、《词林正韵》的后台太强大了,强大到谁也抹杀不了。

这后台就是自唐诗算起至今,超过十万首的传世作品。这些作品全部采用《平水韵》或《词林正韵》创作,而且按目前状况,时间愈长,积累愈多,底蕴愈厚。而每一个创作者都必须通过学习钻研这些作品,以提高创作水平。学习中,谁也不想被这韵那韵的搞乱自己。而且,我相信,对前人作品研读越多,越会感到传承的重要性。



最后说说今人读不出中古音,使用《平水韵》创作,读起来怪怪的这个问题。我只想说事实,我们经常都可看到一些几岁大的小孩,背诵唐诗时朗朗上口。而鲜见到有小孩能背出一首用新韵写的诗。

无可否认,确实有些韵字,读音已产生变化,显得不押韵,我和很多诗友的办法就是尽量不用那个字做韵脚,这也不觉得有什么影响。


筱静随笔


关于《平水韵》与新韵水火不容(实际上是珠算与笔算的区别,方法不同而已),讨论快百年了,没有一个能说得清楚的,为什么?

为什么?

南宋末张炎《词源》关于词调与乐调问题,在宏观上有论述,没有细说平仄、押韵等与乐调的对应关系,也就是没有作些例题,更没有留习题让人做作业。原因大致是这个问题太平常化了,就像今天唱最熟悉的歌一样,只要动一动乐谱任何一个标号,唱起来绝对跑调,想也不能动。谁知700年过了,800年不到,因为没有留下作业题,致使有些子孙后代们还真不懂了,还真敢动。

敢动乐谱标号的事快100年了,因为留过长辫的老学究尚在,谁不听话就用拐杖敲谁,所以没改成,做了折衷处理,古诗古韵,新诗新韵。但还是想改,又因为留过长辫子的儿子受熏陶太深,而且有座位,还是折衷处理。现在那些人都管不了当今事了,没有了顾忌,一心想讨个科题,弄个科研经费,一则有学术了,二则有名头了,所以下决心改。能改的原因:一是满脑际里只知有韵,形成的定势是只要有灵感,押韵算问题吗,只要朗朗上口就行;

二是,音韵,系语言学,凡门口挂着研究中心的牌子,坐在其中者当然是中心;

三是大体上处在一个封闭的圈子里待得太久,因为在所订的任何学报中,浏览不到任何信息(有金钢钻的发不了),故感叹:天外吾边,人外吾身。

持这种想法的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有意讨好一些怕吃苦的人,通行的作法是借口古典诗词不能出意境,实际上旧韵写不好的人,新韵照样写不好。如果静下心找一本管用的书,用功3一5年时间,只要看懂了民间有入声的实际,看明白了保证没人敢再说,古典诗词押新韵是可以的了。因为只要是谈论这个问题的人,毕竟还是性情中人嘛,毕竟学术思想(相对社会法制意识)深入人心。

其实,没有新旧之分,只有怎样取舍。新韵针对普通话,平水韵根源于广大南北民间语,具体说是某一地方语也不对,各地语言融合其中。这些仅仅是语言上之分,更重要的是乐律上有很大区别,唐宋诗词是当时的语音与乐律一致,如果拿普通话与那时的乐律相谐肯定是不合适的。以此来讲,普通话,即新韵与现代乐结合就没有多少问题。如果抛开乐律来争论用韵问题就没有任何意义了。用什么韵的确是技术层面上的事,与脑子里的观念无关,与态度无关。


三上词话作者

诚然有问社会大众“新韵”是否会替代“平水韵”成为大势所趋吗?那么既然有问、又有何不敢答。做为“新韵”自2005年中华诗词协会正式推出《中华新韵》以来,就与“平水韵”共存,走到如今已经过去整整一十三年。

但是“新韵”并没有出现任何大势所趋的社会主流动向,反而“新韵”实际上处在相当尴尬于“平水韵”的窘境之中。

当然之所以造成“新韵”如此境地,首先并不是因为“新韵”存在有什么缺失。起码“新韵”的正式推出,至少就可以说明“新韵”必然有做为当代更要全面优势于“平水韵”的特点性。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要求应该认知“新韵”最基本的价值原则。“新韵”的推出本身,显然并不存在会与“平水韵”之间发生什么可能冲突竞争,毕竟都是源至一个中华文化的动脉传承,冲突与竞争只会存在不同文化要求的意识之间。

当然做为思想在同一文化间肯定存在有冲突矛盾,不过思想却不能说明文化,但是思想就是来自文化本身,因此冲突竞争不代表有关文化。做为同一文化根本,要是认为“新韵”与“平水韵”不可避免存在自然排斥性。

这就是在根本无视、或还根本没有明白何谓文化的要求认知,以及所谓文化的传承意识。

文化的要求认知不仅仅就是历史本身,更为重要的是文化同时代表文明的完全标志,而文字就是直接证明文化的符号。

历史不一定说明文化,可文化却一定代表历史。对于文化的传承意识,代表的也就是文明的可在持续进步性。所以文化的能够传承意识完全来自叠加堆积,而不是冲突竞争的优胜淘汰法则,这就是为什么说在同一组成文化间不可能存在相互排斥性。

那么既然说到同一组成文化间不存在有相互排斥性,可为什么“新韵”自2005年正式推出至今却与“平水韵”之间明显出现不协调性?这难道不就是自相矛盾说辞吗?请打住!做为文化无疑属于非自然性,也就是完全来自人类主动要求认知产生的需要意识性。

因此文化并不是自然性特质,而“新韵”的正式推出本身就是通过中华诗词协会,代表的也就是非自然性,而不是自然性。可是“新韵”自从正式推出之际,同时又被刻意放于自然性,显然修饰的阳光理论无非就是来自“新韵”不能影响“平水韵”要求的任何继续发挥。

那怎么要说“新韵”是被刻意放于自然性?我们可以从社会举办的各类诗词大赛主流活动当中不难发现,举办方基本上只倾向“平水韵”,对于“新韵”而是基本持排斥性。如此“新韵”不走向被彻底边缘化,反道还真奇怪了,可又为什么会不待见“新韵”?

也只有“新韵”具有的作用效应已经危机到了那些始终霸住诗词做为金饭碗的水平忽悠发挥渠道,这就是“新韵”已经完全要求不能按照“平水韵”的原有格式继续套用,因为“新韵”除了更加完善和严谨以外,就在无形之中更是增加了拿来主义要求的集中翻新拼凑难度。

可以看出“新韵”对于“平水韵”而言,就在不但彻底打破“平水韵”(近体诗)原无任何词性理念要求的对仗模式可能,完全需要遵循现代对于词性更精准严格类别的对仗要求,基本上那些由无数前人在“平水韵”基础上创作的大量优秀诗词只能成为历史文化优秀丰碑,就是再也不能为我所用。

很明显“新韵”是中国诗词文化要求历史传承的一次具有现代里程碑意义的革新进步,文化本身就是在不断要求完善进步当中,“新韵”的正式推出不代表就是否定“平水韵”具有的历史文化优秀性。

反而却是在证明“平水韵”具有的历史文化优秀性!因为只有那些属于历史文化优秀性的,才可能得到原有基础上更加完善要求继续的发扬光大,就像本文前段所说历史成为文化更重要的就是代表文明的完全标志。

然而文明的传承意识不是原地踏步踏,更不是利用工具,特别是文化!文明的传承意识实现就在更加文化进步的曲尺间,“新韵”的推出意义可以说完全价值代表了今天对于中国历史文化优秀性的传承进步标识,是为了让世界的今天能够真实倾听得到,而不仅仅就是一个再编“新韵”这么势利简单。

这只是一个意识,本身又是无形。除了响应大我,就是无利小我。这就是“新韵”正式推出的同时,为什么随即会被刻意放于自然性的原因所在。顽固还是进步,无视还是意识,对于文化完全取决于社会,没有对错,虽然这只是来自一个普通诗词爱好者的看法,不过任何文化的能够传承进步都是来自社会有意识要求的全面保障性推动。


东都有湘

在近体诗创作中,平水韵被新韵所替代是大势所趋。我们完全可以说,在近体诗创作中,使用新韵势在必行。

大凡从事近体诗写作的人都知道,写作近体诗时,除首句外,偶数句的末字一定要使用同一韵部的字,而且除少数近体诗使用过仄声韵部字之外,大多数近体诗为平声韵部的字,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押韵。我们在写作近体诗时强调押韵,主要是为了让格律诗朗朗上口,便于吟唱,有韵律感和音乐美。这一点是无可非议的。

写作近体诗强调押韵,自然就涉及到用韵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目前近体诗写作中存在着一种很不好的风气,就是根本不用发展的观点来对待用韵。而是死抱着平水韵对别人的诗指指点点,充内行,当里手,装专家。殊不知,这种做法恰恰证明了他们的无知,让近体诗诗韵研究人员几乎要笑掉大牙。

诚然,我国古代写诗用韵大都依据专门的韵书。但这些假内行不知道这种韵书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几乎每个朝代都有相应的修订。最早见于隋朝的切韵,唐朝时就修改为唐韵,南宋末年江北平水人刘渊又依据唐人的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6个韵部,刊印了《壬子新刊礼部韵略》这部韵书,这就是著名的平水韵。可惜的是这部韵书现在已经失传。

但即使是平水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朝代的更替,平水韵也有过修改。到清朝康熙年间,《佩文韵府》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平水韵。但很明显平水韵已经不完全符合当时的语音,所以又出现了《词林正韵》这样的韵书。

回顾诗韵的变化,我们可以知道近体诗的用韵是与时俱进的,从来没有在哪个阶段停止过更新。正因为如此,近体诗的用韵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广为近体诗写作者接受。今天我们见到的那些假内行不仅无知到写作律绝不用平水韵就不准标律绝,而且恶毒到不用平水韵标了律绝竟像挖了他家祖坟一般,非要骂得你狗血淋头不可。在用韵上我虽然只是讲了一些中庸的话,写了一些中庸的文章,也被恶意围攻。可以说我领教这种恶意谩骂已经不是一回两回,这只能说明他们在近体诗的用韵规则上已病入膏盲,根本无药可救。

事实上所谓古人对近体诗要求用韵从严,这也只是清人王士桢的挑剌的做法,我在专文中做过论述。实践中古人在近体诗写作中用韵并不严格,其中通押的现象普遍存在。在两个或多个韵部里面韵母相同的字,常见通押,如上平声韵部的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以及八齐,上平声韵部的三江和下平声韵部的七阳,上平声韵部的九佳和下平声韵部的六麻,都有很多通押的近体诗在。这一点我们只要比较一些古代律绝就可得出这个结论。由此可见古人写作近体诗也并不是死守规则的。

目前我国现代汉语普通话已经相当普及,完全可以说平水韵不符合现代人的发音这是一个实际存在的问题,这样的形势决定了近体诗写作的用韵必须进行调整。

当前有关近体诗用韵的调整,最早提出相关意见的是中国格律诗界的权威机构中华诗词学会。该学会除制订并颁发了试行的“中华新韵"(简称为“十四韵”)之外,还倡导“倡今知古,双轨并行”。所谓“倡今”,是要建立以普通话为基准的新声韵系统; “知古”,是要学习《平水韵》,继承古典诗词的优秀传统;“双轨并行”,是制定新的《中华新韵典》,与《平水韵》平行使用。从中华诗词学会的所作所为来看,使用新韵是中华诗词学会优先考虑的。

可以说,中华诗词学会的“双轨”说解放了今人写作近体诗的束缚。按照"双轨"说的思路,我们在写作近体诗时,如果按平水韵找不到足够的韵脚时,就可以放宽通押,所写的近体诗仍然算是押平水韵;如果觉得按平水韵有困难时,也可以按普通话押韵,用不着标明什么新韵、旧韵。应该说,当今近体诗的写作,使用新韵势在必行,也是近体诗用韵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

不过话又说回来,在近体诗的写作中,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提议取消或废止平水韵,因为不懂平水韵,不懂入声字,除了不会写作旧韵的格律诗之外,最大的缺陷就是有可能读不通古诗词,这也不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现将相关资料根据《词林正韵》和王力《汉语诗律学》归纳整理的可以通押的韵部附录于下,供近体诗写作者参考:

第一部 平声:一东二冬;仄声:上声一董二肿;去声:一送二宋

第二部 平声:三江七阳;仄声:上声三讲二十二养;去声:三绛二十三漾

第三部 平声: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仄声:上声四纸五尾八荠十贿(半);去声:四寘五未八霁九泰(半)十一队(半)

第四部 平声:六鱼七虞;仄声:上声六语七虞;去声六御七遇

第五部 平声:九佳(半)十灰(半);仄声:上声九蟹十贿(半);去声九泰(半)十卦(半)十一队(半)

第六部 平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仄声:上声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半);去声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半)

第七部 平声:十三元(半)十四寒十五删一先;仄声:上声十三阮(半)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去声十四愿(半)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

第八部 平声:二萧三肴四豪;仄声:上声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去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

第九部 平声:五歌(独用);仄声:上声二十哿;去声二十一个

第十部 平声:九佳(半)六麻;仄声:上声二十一马; 去声十卦(半)二十二祃

第十一部 平声:八庚九青十蒸;仄声:上声二十三梗二十四迥;去声二十四敬二十五径

第十二部 平声:十一尤(独用);仄声:上声二十五有; 去声二十六宥

第十三部 平声:十二侵(独用);仄声:上声二十六寝;去声二十七沁

第十四部 平声: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仄声:上声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豏;去声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

第十五部 入声:一屋二沃

第十六部 入声:三觉十药

第十七部 入声:四质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

第十八部 入声: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六叶

第十九部 入声:十五合十七洽

(以上资料整合了相关专家的观点,未一一说明,在此鸣谢。)


壮图山人

平水韵写近体诗有一个很大的局限,写的是平水韵,却读不出来,因为那时候的古韵,没有录音资料,谁也无法证明自己能朗读平水韵。有人说南方一些方言还保留着古韵,那也只能说现在的方言,还有一点古音的痕迹,是那时候的古音在现代的流变,并不能说明那就是平水韵本来的声韵。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粤方言 吴方言 闽方言 客家方言 赣方言都会说自己的方言保留古音,保留着入声字等,但是对同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些所谓保留古音的方言却读出的声音差别很大,互相之间都会听不懂,如此的分歧,叫人莫衷一是,谁能说哪种方言的发音是平水韵呢?因此说,现代汉语方言的读音是不等同于古音平水韵读音的。更何况,从古至今汉语语音的发展趋势是大大简化的,根据语言学家的研究,唐宋时汉语声母韵母的总数大约多至200个左右,可是我们现在的汉语语音,不论是方言还是普通话,声母韵母的总数都少到只有五六十个的样子,我们还有什么条件说现在的方言还保留多少古音嘛。还有人说,对于唐宋时期的中古汉语的语音,语言学家都把它研究得差不多了,也有音标把中古语音标写出来了,怎么不能读出平水韵呢?但是,研究语音的语言学家自己就说,标写的中古汉语音仅仅是“拟音”,真是不能主观认为所标写的音标就是唐宋古人真实的汉语发音,这些音标所标的音仅仅是为了研究的方便,起到音与音之间互相的标识和区分作用,并不是真正用来还原古音实际发音的,所以我们有时会看到,当用国际音标标写的古音比较复杂的时候,即便是标写者本人,可能也读不清楚所标写的音。比如有古汉语的教材,用音标标出了《广韵》韵母发音,有141个韵母(现在的普通话仅有39个韵母),这么多的韵母,读音互相之间区分度很小,几乎每一个有国际音标知识的读者,都会对这些古韵母的读音一头雾水,感到很难读出它们的音来。

那为什么国际音标标写的古代音韵会难以拼读出连贯流畅的读音呢?我觉得是这样的,国际音标是根据现代人的实际发音音响分析拟定的,我们现代人的发音可能并不符合古人发音的实际,古人能发出的音可能现代人口语里根本没有,就好像有些外语里有的音我们汉语里没有一样,所以拿根据现代人的发音拟定的国际音标去拼读古人的发音,难免驴唇不对马嘴,所以难以拼出流畅的读音来。可见想依靠语言学家的研究来恢复古音的真实发音,那是很困难的。第三,平水韵仅仅是古汉字字音的归韵,明确了一个韵部的各个字当时的韵相同,但是韵不包括韵头,韵更不管声母,由于现在写诗的人不会读平水韵的字音,仅仅知道几个字古音是同韵,难免把同韵中的同音字用到一首诗中来让它们互相押韵,从而产生押韵中的“连韵”弊病而不自知。


小竹马1

如果一件绝世艺术品,让大家叹为观之,而人们却不问,是用刀刻的还是用斧头凿的,这就说明,一首好的诗词不管用什么韵,平水韵也好,新韵也罢,只要是好诗,人们就认可。一首好的诗词只要意境好,遣词造句方面突出,朗朗上口,不管用什么韵都是美到无懈可击。用韵不是关键,而是这首诗,有没有亮点,有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如果一首诗,遣词造句也不行。整篇没有一个突出的中心,情景不交融,那就是一堆文字的堆积,用什么韵都不会出好诗。

现在好多人用新韵写诗,毕竟新韵好写一点,新韵的平声就是现在拼音的一二声,仄声就是拼音的三四声,平水韵就有些不同了,会平水韵的都懂新韵,而写新韵的不一定懂古韵,要说到新韵会不会代替平水韵,新韵现在也在提倡,古韵是祖宗留下来的,我希望它们会并肩齐行,因为都有各自的弊端,困扰人们的话题,谁都说不出结果,只能发表自己的建议,说的不对,不可介意。


湘子诗苑

这里有一个很不汉语的现象:就是所有的叫嚣着不须遵循诗词格律的家伙,一律是北方方言的使用者!众所周知,所谓的北方方言的出现,是因为大屠杀的结果!现今的所谓的“标准音”,其实是满清给我们北方人留下的,语音学上称之为“胡音”!正因为“胡音”不是我们汉民族的本来语言,故以胡音来朗读汉语经典文学作品就一定是狗屁不通无疑!你试试用英语俄语新疆语读一下“飞流直下……”!!!

今天的胡普的野蛮推行,让汉民族语言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尤其是凭胡普教学,现在的孩子的语法丢失,二人转等庸俗文学的流行,说话都语无伦次,甚至连大学里的(普通话)教授,连“的、得、地”都无法分清!

北方的同学好高调、爱显摆,却又不肯钻研汉语!比如吧,一个会写诗填词的同学,大家都会认为他的逼格够高,于是大伙儿就一窝蜂似的学写“诗词”。然而装逼者们马上发现,汉文学的格律押韵是一只无法克服的拦路虎!既然胡语不能适应汉文学,为了装逼成功,最好的办法是,反过来,让汉文学降格来“适应”胡语,于是就有了个不伦不类的所谓“中华北方假韵”!

但是!然而!然则!可是!

欲装逼者们至今没发现的是,别人能装逼的背后,可有多少汗水多少不眠!平平仄仄下了多少功夫!声律启蒙诗词三百各种对仗等不知朗读多少多少!才有一刻之偶然装逼成功!

你若不付出相应的努力,则无论新晕旧韵真韵假韵,你写出来的东东依然也是没有逼格的!

《中华假韵》的如海洛因般的慢性危害,在于:多年以后,同学们发现,写出的所谓“诗词”,竟然跟李白苏东坡不一样的时候,那到底是你装逼成功的呢,还是李苏是错的呢?…………中华文化就此失去了传承了!!!!

其实你不懂平仄也好,不懂押韵也罢,都不妨碍你照样能结婚生子买房买车,就甭装逼好了啦!

倘若真的“仓廪实而欲装逼”,则该好好地去学好汉语,说好每一句话,即人话!要么就别装逼好吧!

话虽糙而理不糙,祈与各位欲装逼者共勉!在以后的装逼道路上,让我们且行且珍惜呗!生活不仅仅是要装眼前的逼,还要装明天的逼!让我们共同学好汉语吧!

谨致装逼者联盟的各位北方胡语盟友!


用户11005338120

我的看法是:新韵,取代不了平水韵。

近体诗写作,用平水韵好,还是新韵好,我个人而言,不力挺平水韵,也不抑制新韵。

新韵的诞生,是要解决消失在三声中有关入声字及平水韵较窄的问题,容易上升,因此为现在一些跃跃欲试的诗词爱好者喜欢。

可当你掌握了新韵,回头读古诗词(包括近体诗)时,就有点掺了水的感觉,原滋原味感弱了许多,这时候再学平水韵,可能事倍功半。

我建议大家先学平水韵,英语那么费劲,都还能过四、六级,平水韵再难,也是咱母语呀,用点心,还是不难,学了平水韵,才会懂古诗词之奥妙,回头再看新韵,就容易许多。

其实,大家用一段时间新韵后,也许会自觉爱上平水韵,这两种都不会被彼此取代,要灵活运用,表达出古诗抒情性物我一体、诗画俱佳的神韵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