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帝國風雲之德國在敦刻爾克真是走了一步壞棋嗎

毋庸置疑二戰是機械化戰爭的巔峰之作,規模宏大。在這場戰爭中,德軍給我們表演了什麼叫四兩撥千斤,蘇軍則是一力降十會,還有美軍的火力制勝,都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讓人不由自主的想用筆寫下點東西。

另外說幾句,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不可避免要反映到文字中去,就像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體現了尊劉貶曹,本人所寫文字中也摻雜自身的感情,個人來說比較欣賞德軍,原因有兩點,一是人的思想感情都是同情失敗者,LZ也是,各位看電視《楚漢傳奇》或其它描述楚漢爭霸的文字,對項羽多有拔高,我們都崇拜即使失敗也要戰鬥到底的硬漢,將這些人稱為悲劇英雄,在歐美國家也一樣,比如他們就比較推崇拿破崙。二是每個人在代替指揮官思考時都希望以弱勝強,以多勝少不算水平,以弱勝強才是能力,這更考驗和反映指揮人員的水平素質,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對歷史上的以弱勝強的戰役多有宣揚。注本文非宣揚納-粹-思-想。

本文主要討論的是德軍二戰所謂第一個重大失誤——盟軍敦刻爾克大撤退,這段歷史大家估計很熟悉了,法國戰役開始,德軍採用曼斯坦因的黃色方案,從阿登山區突破,一舉包圍在比利時和法國北部的盟軍部隊,當時德軍士氣旺盛,攻擊順利,古德里安的先頭部隊已經前出到幾乎海邊。而英軍和法軍的約40萬大軍被包圍。似乎只要在英勇衝擊一下,就可以包圍消滅這些部隊了,一舉完美地完成黃色方案。而此時希特勒命令德軍在敦刻爾克停止進攻,放了英法聯軍一條生路,這個問題已經在歷史上蓋棺定論了,都認為這是德軍的一大敗筆,直接造成了放虎歸山,使得德國日後被迫兩線作戰,最終失敗。而我認為很多問題都還沒有被全面考慮過,而由於大部分中文資料都是翻譯或參考英文版的資料,所以不免被英國的結論而誤導。我們要知道,英國人可不是什麼老實人,自己把自己塑造成紳士,其實是什麼德行,看看他們在亞洲的表現就知道,據孫立人根據在緬甸戰場的回憶,在第一次緬甸戰役,日軍簡直是勢如破竹,英軍幾乎無還手之力。1000日軍包圍7000英軍。就是連最弱的國軍也沒有這樣的先例。最後是孫立人將軍解救他們,之後在曼德勒,中英防守同一戰線,也是英軍首先不戰而退,故意讓國軍替他們墊背,直接造成了第一次緬甸戰役的失敗。另外在北非戰場,德軍才幾個師?大部分都是意大利軍隊,戰鬥力不高,打得英國人狼狽逃竄,戰後英國人的記錄可把北非戰場當成是二戰的主要戰場,把英軍宣揚得非常英勇善戰,戰果重大,亞洲戰場基本沒寫幾個字,其它國家的記錄也多少都有這個吹牛的毛病,而德國將軍的回憶錄則多少有點推卸責任的思想,因此他們的結論都值得推敲。那麼我們來根據當時實際情況,假設古德里安立即開打,根據當時雙方的情況來推測戰役的可能結果。

下面是我在網上找的圖,瞭解一下基本情況吧

二戰帝國風雲之德國在敦刻爾克真是走了一步壞棋嗎

我找到的德軍曼斯坦因計劃示意圖,看得出來這個計劃有兩個階段

二戰帝國風雲之德國在敦刻爾克真是走了一步壞棋嗎

曼斯坦因將軍,德國帥哥一個,曼斯坦因計劃的制定者,但遺憾的是他未能參與實施這個計劃

二戰帝國風雲之德國在敦刻爾克真是走了一步壞棋嗎

古德里安將軍,德國裝甲兵運用的探路者,曼斯坦因計劃的執行者,個人感覺他只能算是戰術家,缺少點戰略意識

二戰帝國風雲之德國在敦刻爾克真是走了一步壞棋嗎

德軍裝甲兵突破阿登森林,突破阿登森林後,英法的失敗已不可避免了

二戰帝國風雲之德國在敦刻爾克真是走了一步壞棋嗎

德軍裝甲兵快速推進,法國國內兵力較為空虛,德軍要做的只是前進

二戰帝國風雲之德國在敦刻爾克真是走了一步壞棋嗎

英國調集民船實施發電機計劃

二戰帝國風雲之德國在敦刻爾克真是走了一步壞棋嗎

為了儘快撤退,很多船並沒有在敦刻爾克碼頭運送士兵,使得英軍不得不涉水登船

二戰帝國風雲之德國在敦刻爾克真是走了一步壞棋嗎

為了撤出更多的人,甲板上都站滿了人

二戰帝國風雲之德國在敦刻爾克真是走了一步壞棋嗎

退卻

二戰帝國風雲之德國在敦刻爾克真是走了一步壞棋嗎

英法部隊丟棄的車輛

二戰帝國風雲之德國在敦刻爾克真是走了一步壞棋嗎

丟棄的槍支堆積如山

二戰帝國風雲之德國在敦刻爾克真是走了一步壞棋嗎

被德軍繳獲的汽車

二戰帝國風雲之德國在敦刻爾克真是走了一步壞棋嗎

撤退後的海灘一片狼藉

1.當時雙方兵力對比,德軍雖然利用盟軍在阿登森林的疏忽,打了盟軍一個措手不及,但由於地形道路的限制使得德軍步兵和炮兵不能快速通過,這樣就造成得德軍裝甲部隊與步兵和炮兵脫節,這也是德國一些將領回憶中承認的,所以古德里安立即攻打敦刻爾克能動用的也就麾下3個裝甲師,以德國三個裝甲師的編制,人員大概在3萬人左右,其中步兵估計在1萬左右。而根據戰後統計,英法比利時盟軍從戰後統計共從敦刻爾克撤退人數超過34萬,這還不包括戰死和俘虜的10萬人數,所以當時立即開打盟軍方面在敦刻爾克地區較短時間內能動用的兵力超過15萬。

2.雙方武器對比,空軍方面,由於德軍一直利用空軍對盟軍撤退進行阻擊攔截,英軍相應的也動用空軍護衛,所以空軍的影響對戰役的結果不會產生根本性的改變,海軍情況也差不多,德國海軍實力太弱,在戰役期間沒有動用大型艦船,主要依靠潛艇動用襲擾,根據雙方海軍實力對比,德軍動用大型艦船可能起不到什麼效果反而把自己貼進去。而陸軍方面,德軍主要是古德里安的裝甲集團軍,共3個裝甲師即使之前戰鬥沒有戰損,能投入戰鬥的坦克約為400輛,裝甲車約250輛,各類口徑火炮約300門,而英法軍方面僅在敦刻爾克丟棄的武器有1200門大炮、750門高射炮、500門反坦克炮、700輛坦克、6.3萬輛汽車、7.5萬輛摩托車、2.1萬挺機槍、6400支反坦克槍以及50萬噸軍需物資,綜合英法機械化水平以及路程,可以說這些武器裝備中的三分之二左右可以在兩-三天內集結在敦刻爾克地區。

3. 雙方士氣建制補給等方面,德軍士氣較高,部隊建制較齊全,由於德軍長途攻擊,補給不暢,盟軍並沒有受到嚴重打擊,軍隊建制齊全,武器裝備完整,整個戰役過程都是依靠戰前囤積,到最後也沒用完,不存在補給方面的擔憂,盟軍士氣上不高,但是從實際戰時來看,為了衝出包圍,盟軍各部隊還是抵抗得很堅決,實際戰鬥中即使希特勒後來恢復了進攻命令,德軍也沒有突破盟軍戰線,迅速打到敦刻爾克,甚至,當全部英軍和部份法軍撤退了以後,僅僅4萬人的法軍後衛部隊仍在繼續戰鬥,頂住了德軍的進攻。

4. 地形方面,敦克爾克外圍的河道縱橫,並不利於裝甲部隊的快速突擊,有利於盟軍防禦,說得不好聽,大炮一架就基本能封鎖住一座橋,甚至盟軍只要炸橋,打起來德軍光架橋都不知道架到什麼時候。

5. 戰術方面,德軍裝甲部隊的閃電戰是有一定要求的,要求進攻的突然性,攻擊對方防禦薄弱的區域,迅速穿插突破,而當時盟軍被包圍在敦刻爾克地區,部隊分佈密集,且盟軍對德軍的攻擊目標判斷得也很準確,德軍打算已經很明顯就是佔領敦刻爾克港口封閉海上撤退的通道,德軍裝甲部隊的突然性已經消失,如果打起來很可能閃電戰已經變成攻堅戰甚至是防禦戰。

6.組織方面,多數人認為古德里安能拿下敦刻爾克,是以他之前的攻擊速度、以及英法的混亂的指揮來推斷的,之前之所以能夠突飛猛進,是因為德軍突破口選得好,英法沒有防備,而且英法軍隊主要部署在邊界,內線部隊不多,戰線一被突破,防線裡面基本碰不到什麼部隊的阻擊,根本沒打硬仗。而經過古德里安這樣一猛衝反倒把英法軍隊集結在一起了,所以不能以之前古德里安的進攻速度來估計接下來戰爭的進程和結果。從實際敦刻爾克戰鬥過程來看,包圍圈內撤退的部隊組織的非常好,沒有出現大規模的混亂,阻擊部隊也打得非常英勇,說明英法部隊的指揮系統沒有癱瘓,反而對局勢反應很快,指揮也沒有什麼錯誤,根本不會出現古德里安勢如破竹,毫無懸念的拿下敦刻爾克,英法部隊立刻投降的一幕。

所以,綜上分析,即使希特勒沒有命令德軍在敦刻爾克停止進攻,古德里安也沒有什麼機會攻下敦刻爾克,也許還有一定的可能性突入敦刻爾克,但在城市巷戰中,裝甲部隊的優勢無法發揮,損失必然非常大,後續支援不到位,跟英法拼人力火力德軍根本不佔優勢,不出意外會被趕出去,甚至有可能把自己栽在敦刻爾克地區,當等到德軍後續部隊調上來,這時英法已穩固了防線,也不可能有什麼更好的結果,最多也就最多給盟軍的撤退造成一下騷擾,多俘虜一些人員,但自身損失不小,得不償失。

基於這個情況下,我認為德軍正確的戰術是以是空軍海軍偷襲攔截為主,地面攻擊為輔,儘量以殺傷人員為主,陸軍不能也不必拼命,為下一步進攻作準備,這是當時德軍實際軍事實力決定的。如果德軍機械水平更高一點、空中力量更強一點、潛艇數量更多一點,結果可能不一樣,也許有可能達到目標。英國人的宣傳當然要把當時情況說得驚險一點擴張一點,這樣才能顯得他們英勇,這樣給人的感覺是就差這麼一下,敦刻爾克逃走的英法軍隊就會被全殲。

我感覺希特勒命令德軍在敦刻爾克停止進攻,也有自己的考慮,在戰略上,大家首先要搞清楚,曼斯坦因黃色計劃的重點是撕開英法邊界上的防線,打開北面的通道,為下一步消滅其它英法部隊打下基礎,要知道英法盟軍在法國總兵力超過兩百萬部隊,圍住的三十萬只是其中一小部分,重點或者說大頭是其它那部分,不能因小失大。如果使德軍拼全力吃掉這部分人馬後,法國還有一大半的領土、軍隊和人口,接下來戰役怎麼打這是希特勒必須好好考慮的,自己裝甲部隊損失太大,意味著接下來的戰鬥將會更加艱難,將失去迫降法國的籌碼,要知道敦刻爾克不是終點,法國也不是終點。事實也證明這個想法是正確的,法國戰役後階段,德軍戰鬥比前一階段吃力,失去了突然性,加上法國人為了不當亡國奴爆發出來的戰鬥力意志力還是很強的。最後,法國沒有無條件投降,只是停戰協議。保留的法軍和部分領土。為什麼?是因為希特勒知道,一是法國不可能被滅亡合,法軍還有戰鬥力,特別是海軍沒有什麼損失。如果要壓迫法國全面無條件投降,法國軍方不可能會同意,而且法國民眾也會抵抗得非常激烈,全面征服法國將是個長期的戰鬥,絕對不是那麼容易的,德軍將陷在法國,不利於德軍的下一步戰略,而且把法國打成廢墟,對德國沒有好處,只有充分利用法國的工業給德軍戰爭機器補血,才能使得德國的利益最大化,對德國總體戰略有利,讓自己可以更好對付英國和蘇聯。在這個形勢下,希特勒做的應對決定還是比較正確的,把法國戰役勝利的戰果最大化了。

而我們為什麼只聽到說英國宣傳的所謂勝利的大撤退呢,這個就是英國為了掩蓋自己總體戰略失敗而進行的宣傳行為,一般民眾可看不出這麼多,他只會認為被打敗了,所以對英國當時局勢來說這樣鼓舞士氣很有必要。而我們能看到的大部分是英國人的記錄,其它記錄受當時宣傳的影響以及基於戰勝國威望的考慮,把敗退說成勝利,這次撤退最多算是整個戰役失敗中的一個亮點。還有資料把撤出30萬人說得意義多麼重大,說這30萬人影響了希特勒登陸英國,為反攻積蓄了力量。實際上希特勒沒有登陸英國,主要是沒有制空權和制海權,沒有重武器的30萬軍隊只能被屠殺。後來盟軍反攻歐洲大陸,主力可是美國人,再說了,英國這麼大個國家,連二三十萬人都湊不出來?而德國古德里安等將領在戰後的回憶錄也很片面的,只是站在個人角度分析,只考慮了一個很小的範圍,他可能沒有深入瞭解曼斯坦因黃色計劃的精髓,就是突破英法防線,在北面打開一個大缺口,為下一步作戰打下基礎,而不一定要全殲包圍圈內的敵軍,要避免損失。也可能只是戰後為德軍的失敗找個藉口,當然也可能因為對於古德里安來說,如果全殲敦刻爾克的盟軍,他獲得最多的戰果,他獲得最高的榮譽,他獲得最大的利益,當然具體原因只有他自己知道。

所以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成功是在德國軍事實力不足情況下的一個必然結果,英國人在這裡表現出了他們的組織力,要說敦刻爾克大撤退是希特勒犯下的嚴重的戰略錯誤,那就太言過其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