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黨宣言》的全球化思想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李傳兵

《共產黨宣言》作為馬克思主義的經典文獻發表距今已經整整170年了。但是《共產黨宣言》的價值卻仍然歷久彌新,其思想光輝並沒有因歲月流逝而褪色,它不僅為各國共產主義運動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而且為當代世界社會主義者開創美好未來提供了不竭的思想源泉,顯示了強大的理論生命力,特別是其中所蘊含的全球化思想在當下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概念最早是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來的:“合作共贏,就是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夥伴關係,同舟共濟,權責共擔,增進人類共同利益。”此後,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的國際場合對其進行過闡述。特別是在《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夥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及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進行了詳細闡述,為變革全球治理體系、構建全球公平正義的新秩序提供了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主要圍繞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生態四個方面的內容,希望建立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政治上強調對話、和平和安全;經濟上強調合作共贏、共同繁榮;文化上強調交流互鑑、開放包容;生態上強調綠色低碳、美麗清潔。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既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也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和創新。

經濟發展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礎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人類社會交流合作的廣泛開展,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交流日益頻繁,大大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只有在經濟高度發展的基礎之上才能真正取得實效,只有全球經濟的持續不斷髮展才能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

當前,發展經濟是全世界各國的共同目標,加強本國經濟的宏觀調控的同時廣泛參與國際合作,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歷史潮流,主動參與國際分工合作。各國政府應視經濟全球化為積極力量,在經濟主權、權利與義務公平對等的原則基礎上,通過加強對話與合作改革,完善國際經濟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共同採取相應的政策,努力引導經濟全球化的健康發展,加強協調,完善治理,推動建設一個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經濟全球化,確保經濟全球化惠及更大的範圍,堅決打破經濟全球化的壁壘,逐步建設開發、透明、包容、非歧視性的多邊貿易體制,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從而加速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同時,不能忽略科技對經濟的促進作用。正如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所講的,科技的發展和運用促進了世界市場的形成。當下,科技仍然在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第一生產力。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性機遇,注重科技、注重研發、注重創新和相關成果的轉化,從而進一步發展社會生產力和創造力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關鍵。全球經濟的大發展才能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國際合作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鍵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和聯合國的建立,全世界在國際合作方面邁出了堅實的步伐,這無疑是對《共產黨宣言》關於政治全球化思想的最好印證。隨著冷戰結束和時間的推移,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的主題,世界各國的合作交流得到了空前的發展。這一切都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走出奠定了堅實的步伐。

但是,當前國家之間的關係仍然存在著事實上的不平等,地區結盟和對抗事實上仍然存在,干涉國家主權與侵犯別國領土的事件時有發生。國際恐怖主義也甚囂塵上,歐洲、非洲、中東等地區的恐怖襲擊事件時有發生。逆全球化的浪潮也暗流湧動,如英國脫歐等事件的發生,曾經的“地球村”的觀念在一些國家正在被貿易保護、邊境修牆、控制移民等思潮掩蓋,種種跡象表明政治全球化之路不是一帆風順的,做到《共產黨宣言》所期望的五個“統一”的目標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因此,以《共產黨宣言》五個“統一”為統領,繼續加強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交流與合作,堅持對話和協商,堅持不結盟,堅持不衝突不對抗,互相尊重實現合作共贏,秉持和平、主權、普惠、共治原則,打造各國合作的堅實平臺,攜手共同應對恐怖主義的威脅,從而打造新型國家關係和國際政治秩序,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鍵所在。

文化交流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紐帶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文化全球化也在不斷出現新形態。經濟交流的過程中,處處伴隨著文化的影子。隨著國際交流的不斷深入,各國文化不斷碰撞與融合日益加速了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並不意味著文化的趨同和民族文化的消融,而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對不同國家歷史文化的“取長補短”,互相交流借鑑。世界文明發展到今天,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點與不足,因此,在文化全球化的過程中,在堅持自己本國和本民族文化的同時,如何借鑑和吸收其他國家的文化,揚長避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就成為一個重要的原則。因此,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如果要想得到更好地發展,必然置身於全球化過程中,孤立、封閉必然導致落後。採用辯證的方法,正確處理文化本土化與文化全球化的關係。堅持文化自信的同時,大力吸收和借鑑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優秀文化。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人類文明的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不同歷史和國情,不同民族和習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豐富多彩。文明沒有高下、優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別。文明差異不應該成為世界衝突的根源,而應該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因此在文化全球化日益深入的形勢下,處理好傳承本國優秀文化,同時借鑑和吸收他國的優秀文化成果,促進文化交流成為應對文化全球化的有效手段。同時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紐帶。

(作者為貴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