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差點被麻死在那棵花椒樹下,成了花椒鬼

一座城市,最容易打動人心就是城裡的美食片。也許你沒到過四川,但一定吃過川菜,70%的川菜其實並不是麻辣,但麻辣肯定是人們對川菜的第一印象。“辣”是舶來品,而“麻”味取自花椒,被譽為川菜的魂。

我差點被麻死在那棵花椒樹下,成了花椒鬼

漢源識椒

川人知道,最好的花椒莫過於漢源貢椒,當然茂縣汶川的大紅袍也是精品。花椒產品魚目混雜,多少有點真假難辨。因此多次前往產區,進而對產地有一些瞭解。

從成都前往漢源,300公里的高速大概4個小時。使出雅安車輛行駛在高山白雲間,穿過泥巴山隧道下高速就到了漢源九襄,久負盛名的牛市坡貢椒的就產自於這裡。

我差點被麻死在那棵花椒樹下,成了花椒鬼

九十年代興修水渠後,這裡大力發展經濟果木,強烈的日照和巨大的海拔度,讓九襄鎮也就變成了水果之鄉。當地特產黃牛肉,許多前往攀枝花的車輛中午都在這裡吃飽上路,高速路口有很多餐館售賣,鎮上的牛肉更加親民,我們也不例外。

我差點被麻死在那棵花椒樹下,成了花椒鬼

現在種植大櫻桃(車釐子)的收入遠高於花椒的收入,合適的海拔區大多全改種大櫻桃了。原產物種花椒的只得遷往高海拔地區,限現在已經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在山裡統一規格了一大片保護基地。要想看到大片油燦燦的花椒,必須驅車前往山裡。

我差點被麻死在那棵花椒樹下,成了花椒鬼

採椒的季節,新鮮的花椒會因為採摘時油包的爆裂,散發出濃郁的椒油,飄散在空氣中,當你老遠聞著花椒香的時候,預示著椒園就要到了。

我差點被麻死在那棵花椒樹下,成了花椒鬼

花椒的採摘目前還只能靠手工,年輕人外出打工,因此採椒的季節鄰居們都會互相幫忙。以前花椒樹很高,不修枝,還要搭著梯子採摘,現在修枝成一人多高輕鬆多了。雖然培育出不帶刺的花椒樹,但傳統花椒依舊佔多數,紅花椒不比青花椒,不能一串串摘,幾乎是一顆顆的從長滿尖刺的樹藤上拽下來,但還不能用力過猛,否則油包破壞太多,就沒了味道。

我差點被麻死在那棵花椒樹下,成了花椒鬼

我差點被麻死在那棵花椒樹下,成了花椒鬼

沒摘過花椒,便想上前試試,站在望著那紅燦燦的花椒樹下,剛伸手就被旁邊的尖刺扎的立馬縮了回來,只得穿上外套衣服從旁邊小樹摘起。摘了一會兒,手臂不知道被紮了多少次,在看著籃子裡我們的勞動成果,感言摘花椒真不容易。

我差點被麻死在那棵花椒樹下,成了花椒鬼

花椒成熟是在7月,頂著炎炎烈日早已口渴,看見旁邊剛好有幾棵椒農的李子樹,摘了些準備解渴。誰知道一口咬下誰知並不是酸甜的李味,而是一口純正的花椒味,你能想象直接生吃鮮花椒的感覺嗎?整個口腔就像打了麻藥剛剛有了知覺,卻又豪飲了一瓶花椒油,整個下午幾乎說不出話來。花椒豐富的油包,侵染著每個摘椒人的手,即使洗了之後,兩天都不能用手直接拿東西食用。

我差點被麻死在那棵花椒樹下,成了花椒鬼

我差點被麻死在那棵花椒樹下,成了花椒鬼

乾花椒的製作

曬花椒並不複雜,採摘好的花椒放在院壩裡,在老天爺的幫助下,一日的暴曬就可以成色。現在為了提高效率,批量製作大多用機器進行烘乾,顏色更好,也更加穩定高效。曬好的花椒是個半成品,含有較多的雜質,需要二次加工才能得到成品。包括去掉大部分乾枝和樹葉,還有小籽(花椒中的黑色小籽,是花椒正真的種子)。

我差點被麻死在那棵花椒樹下,成了花椒鬼

要加工成成品,需要人與幾個大小不一的竹籃通力合作。篩選的竹籃,需要有一排排密集而細小的小孔。雙手合力的揉搓摩擦,讓椒子從花椒中脫落,在竹籃上篩過,哪些細小的黑色椒子就這樣從縫隙間漏下,如此不斷重複,才儘可能去掉更多的雜質。

我差點被麻死在那棵花椒樹下,成了花椒鬼

如此重複,還不是成品,還要去掉一些較輕的雜質。這時風車派上了用場,幫助把雜質和椒子進行脫離,幾次下來,品質變更加上乘。

我差點被麻死在那棵花椒樹下,成了花椒鬼

搜索漢源貢椒,網絡上會冒出一大堆標題含有大紅袍花椒的店鋪。漢源的花椒一般指大紅袍(茂汶更多)和正路花椒,但是貢椒的稱謂僅僅指的是“正路”花椒。此花椒中間有一小籽,因此百姓稱它為:娃娃椒、子母椒,也就是所謂的貢椒。

我差點被麻死在那棵花椒樹下,成了花椒鬼

記憶中老鄉說過大概4斤鮮花椒曬1斤乾花椒,可見乾花椒得來不易。市場上有許多貢椒,售價卻便宜的驚人。椒農說要想降低成本並不難,與其他產區的花椒混裝,或者與將提煉過椒油的花椒混裝(勾兌增香)就可以了。當然我並未親眼看過,也是是聽說而已。

傳說建黎鄉牛市坡花椒,是漢源花椒裡面品質最好和進貢歷史最悠久的花椒。因為太出名,這裡的花椒基本是被定製。我自己沒吃過的牛市坡花椒,但在和椒農閒談間,她們說其實附近的產區花椒都很好,不用刻意追求。

花椒油的製作

新鮮花椒還可以做成花椒油。涼拌菜時放幾滴花椒油,老遠就能聞著花椒的香味,入口後久久不能散去,把整道菜顯得立體,豐足,人們對花椒油的喜愛不無道理。

現摘的鮮花椒必須當天製作,這樣才能獲取更多的油脂,早上採了花椒,午飯前精細挑選後,就要洗淨後晾乾備用。等到吃過午飯,就要開始製作花椒油。

我差點被麻死在那棵花椒樹下,成了花椒鬼

洗淨的花椒還需要壓碎,儘量讓每一個油包的油脂得到釋放,才能最大程度的利用整棵花椒。碾壓的石器,已經不知道傳了多少代人,上面甚至已經被手指頭按出了手印,你會驚訝製作花椒油的歷史在這裡如此的悠久。

我差點被麻死在那棵花椒樹下,成了花椒鬼

花椒油的香度和麻度,取決於花椒和油的比例,農家人實在,不會過於糾結成本問題,花椒和油的比例能達到7:10,口感遠遠濃郁於市場的產品。提煉的媒介主要是當地的菜籽油和色拉油,菜籽油香,色拉油無味,各有不同各取所需。

我差點被麻死在那棵花椒樹下,成了花椒鬼

一口大鐵鍋,燒好一口鍋油,導入晾乾的花椒。“滋滋”幾聲,伴隨著花椒的濃香白煙頃刻而起,來回翻炒讓他們充分的融合。油溫要適合,高了糊鍋產生異味,低了不能充分的使用花椒的油脂。因此恰到好處的翻炒,也只有經常下廚房的人才有這樣的經驗。

我差點被麻死在那棵花椒樹下,成了花椒鬼

炒好後關火後等油溫慢慢降低,在撈出花椒,靜置之後去掉懸浮便幾乎就成了成品。一斤完全可以滿足家庭一年的食用,因此每次製作,農家人總要給遠方的親戚送點。

我差點被麻死在那棵花椒樹下,成了花椒鬼

後記

不知道是不是中國人特有的習慣,家鄉的菜,就要放家鄉的調料。即使背起行囊行走在遠方,依然可以做出家鄉的味道。記憶中遠方妻子廚房忙碌的身影、兒子酣睡的鼻啼聲、母親院壩裡端簸箕的背影,便一一浮現在腦海。一道菜、一種味、在中國人的廚房裡傳播到世界各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