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竟然有一張在發行後還不斷更新的唱片?

世界上竟然有一張在發行後還不斷更新的唱片?

今天,在準備下篇文章素材的時候突然看到了這麼一件事情,覺得很有意思:

2016年2月14日,Kanye West(格萊美最佳說唱歌手)在音樂流媒體平臺Tidal上獨家發行了自己的新專輯《The Life of Pablo》,而重點是Kanye公開表示“他不會再發行CD”,而且,“這張專輯會不斷地被更新、甚至刪改”。

Kanye說音樂專輯應該是一種“有生命和呼吸的不斷改變的創造性表達”。

("living breathing changing creative expression")

事實也的確如此。

2016年3月初,專輯發行一個月之後,Kanye更新了專輯中的一首歌,加入了更多地和聲,並且把之前的這首歌又分離出了一個新的版本。

2016年3月底,整個專輯又有一次更新,這次專輯中的12首歌都有了新的改變,包括和聲、混音、伴奏和歌詞等地方的多處修改。

2016年6月,專輯在發行四個月後又有一次更新,而且這次更新竟然是加入了一首新歌。

世界上竟然有一張在發行後還不斷更新的唱片?

最初看到這件事情的時候,可能很多人像我一樣會覺得是“創新且胡來”。但是,我一直覺得,最天才的創新往往一開始的時候都是被大家當做玩笑的,大多人會對某個想法嗤之以鼻哈哈大笑,而只有少數人會停下來問一句 why not?

專輯之所以不可改變,是因為從有專輯開始就是實體的唱片,製作分發出去以後自然不能更改,但既然專輯的製作和發行渠道都已經幾乎徹底改變,那固定的一張張專輯的發行方式是否還有必要?

這讓我想起了Microsoft和Apple之間的故事。直到2015年的Windows10系統為止,過去的N多年,Microsoft一直是通過軟件更新,每隔一大段時間就會出一張光碟,就像憋一個大招一樣,然後讓用戶購買、更新。而Apple則一直是線上的更新,每隔一小段時間就會出一個升級版。

前者是上個世紀的軟件銷售的商業模型,而後者則是新世紀的服務銷售的商業模型。又正如Lean Startup這本書中所推崇的,所有的公司、商業、乃至是人生,都應該是用最小可行化模型快速試錯、不斷依據反饋而改進的循環流程。

Kanye的這張專輯表面是“持續更新”,實際是把音樂專輯的屬性從“產品”變為了“服務”,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切合了所謂的“互聯網思維”,不斷地吸收用戶反饋並且加以改變。

所以,從這張不斷演進的音樂專輯的故事,我們是否能得出以下三條假設?

一)一切非物質消耗品都將電子化

二)一切電子化產品都將雲端化

三)一切雲端化產品都將服務化

而說到服務,自然就離不開個性化,說到個性化就離不開大數據。所以,雲是一個戰場,大數據是另一個戰場。而在那之後,個性化的免費增值模式將成為一個重要的商業模式和盈利手段。

再說回來。音樂和文字、影視一樣,都是娛樂消費內容,而從韓寒的ONE、到湖南衛視的芒果TV都驗證了一個道理,就是最頭部的內容是能夠跨越渠道、凌駕渠道、甚至於再造渠道的。那麼音樂領域,是否還缺少一家類似的公司?這就是我的Investment Thesis。

試想,如果周杰倫站出來搖旗吶喊,帶上一路音樂界親朋好友,只在某APP上獨家發行專輯,並且這些專輯可能已經不再有傳統專輯的意義,每個歌手就只有一個不斷更新的專輯,每首歌會有各種不同的版本,會不斷更新幕後製作流程,製作過程中會融合粉絲意見,歌詞還可以眾籌創作等等,這樣的APP,我相信是有其存在的市場和價值的。

好吧,哪怕不開那麼大腦洞,至少,中國還缺一個SoundCloud。網易雲音樂還欠些火候,喜馬拉雅更是不行。

哦對了,那個音樂流媒體平臺Tidal現在的老闆就是大名鼎鼎的說唱天王Jay Z,當初他用5600萬美元買下了這家公司,並且推動了各方的合作。比如Kanye專輯的獨家發行給Tidal帶來200萬的新增付費用戶,而碧昂斯的獨家單曲發行則給Tidal帶來120萬的新用戶。

最近,又傳聞蘋果在和Tidal洽談收購的事宜,據傳其估值已經漲到了5億美元。

周董,要加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