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看待食色性也的生存意义?

ps电商生活分享

也许是表达得不够清晰吧,不太明白这个问题的核心到底是什么。当然食色的涵义还是很清楚的,饮食和男女,属于人的本能范畴,亦即所谓本“性也”。那么问题究竟是:人的本能对人的生存有什么意义和必要性;还是:如何看待本能在人生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地位?这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但按提问的方式看,还真难以分辨到底是在问哪个。姑且认为两者都包括,在此一并加以尝试性回答吧。

毫无疑问,人首先是一种生物,生物的本能就是存活并繁衍自己。所以,对人类整体而言,食色的本能必须得到满足,否则人类的存活和繁衍就不可能。其意义和必要性就在于,满足本能是人存活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没有这个基础,人类的其他方面根本就谈不上。

人之为人,除了本能,还有意识。当然很多其他高等动物也有意识,但它们的意识按照自然的设置,完全是为本能服务的,也就是意识要听从本能的召唤,仅为满足本能而思与想,不可能超出这个范围。换言之,所有动物的意识,本质上都是其本能的奴隶。而人却不然,当进化到一定程度,即形成人类社会之后,人的意识就开始超出了纯粹为满足本能而自然设置的范围,成为相对独立、并且范围更广的东西。比如从中衍生出诸如宗教、文学、艺术、科学等等人类特有的思想文化。由此,人就区别于一般动物,也不再是本能的奴隶。

当然本能还存在,只不过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意识改造并加以控制了。比如饮食不再是饮毛茹血式的填饱肚子就完事,而是如孔子所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讲究色香味形;甚至有时还会“废寝忘食”而让位于其他事情。男女之事的欲望也不再停留在雌雄交配、繁衍后代的动物层次,而要先谈情说爱、两情相悦之后才进入灵与肉的结合。有时候,人的意识也能完全超越本能,达到更高的境界,正如裴多菲的诗句所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人类在追求超越本能的过程中也有走火入魔的时候,比如欧洲中世纪政教合一时代,曾经禁欲主义盛行,形成了一股反人性的浪潮。许多苦行僧不但禁欲,而且禁食,最后冻饿而死的不在少数。这个情况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反映。另一个极端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后现代主义流行时期的性解放运动,男女关系混乱、性行为放纵,冲击了正常的人伦秩序,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就每个个体而言,饮食男女固然重要,但绝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应该还有其他更高层次的满足和愉悦。比如创造的喜悦、行善的快乐、亲朋的友情、艺术的享受,当然还有诗和远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理性的分析,也许恩格尔系数可以借用来作为区分本能层次欲望和其他人生价值的办法,即在每个人的支出中,基本生活资料所占的比例代表了本能层次部分,而其他则是改善和超越本能的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表明基础本能性需要在人生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变小,而更高层次的需求不断增加。

总结一下,食色的确是人的本性也,应该得到满足。但若仅仅局限在这个层次,成为本能的奴隶,则与动物相去不远。所以,人生应该有所超越,也应追求和领略专属于人的更高层次的满足和愉悦。相信这个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将会越来越明显。

一家之言,欢迎拍砖!


国科大王大明

官方回答~

“食”表示饮食,“性”代表男女,此句译为:关注饮食和男女是人类的本性。 此句出自《孟子 · 告子上》:孟子与告子(孟子的朋友)辩论,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这是告子的论点之一。 饮食属于生活上不可避免的问题,人们每天都会为生计而奔波;而男女之间的交往也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为人处世在一个人的发展上举足轻重。 饮食属于民生问题,男女交往属于康乐问题,人生就离不开这两件事。这也是上文孟子的朋友告子强调的观点。


ps电商生活分享

食色的存在的意义?民以食为天,是人生存必须的,不但要吃,还要吃饱吃好,大家都在关心食品安全,都喜欢绿色食品,至于色,那是人类延续的保障,也是生理需要,只要是正当的,合理合法,就有存在的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