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方言,我的漢中

被遺忘的方言,我的漢中

古漢臺

賀知章有一首詩: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這首詩在說,活了一大把年紀,家鄉話還沒有變。如果在提倡普通話的今天,賀先生恐也會以一口“浙普”,笑答兒童吧。

我在想,沒有了家鄉話的支撐,我們這些現代人,是否缺少做人的底氣?我女兒上高中,她所有的同學幾乎都說普通話,我不反對,可我困惑的是,她們這一代,已經沒有人會說純正的漢中方言了,這絕對算不上是好事,隱隱覺得,家鄉的氣息在她們身上正在慢慢的消磨和缺失,也許有一天,原汁原味、豐富多彩的風土人情被他鄉那種單一的語音所淹沒,一旦如此,故鄉的烙印,可能不復存在矣!

被遺忘的方言,我的漢中

大漢山

一個人,在本土生活,如果言談不以家鄉話為本,則不太會接地氣,少了鄉土味的滋潤,人就會潛移默化地變得矯情,更甚者可能會少了我們曾引以榮的根柢。有些朋友,家鄉的概念模糊,行至省外,當被問及仙居何處諸如此類的話時,一缺自信,二少推崇,言語中總顯幾許尷尬暫且不論,而潛意識中由此輕賤鄉音的情形確能坐實,當以不太標準的京片子應對之時,漢上的那點風範,早就拋到九霄雲外了!

一切都可能變,而能夠讓我們不忘來處的,除了鄉音這番底韻,我很難再拾起什麼替代品,不敢想象滿大街都說著不地道的京片子時,我真想問一句:這,還是漢中乎?在一個如此“陌生”的城市行走,不免感到幾許寂寞。

方言,在今天似乎正被更多的人所唾棄,“土”似首成了它的代名詞,有人似乎以說方言為“掉價”,以說一口純正的京片子為有身份,雖然表面上他們並不這麼認可,可骨子裡,早就有點輕賤鄉音的意味了。

被遺忘的方言,我的漢中

曾經的世紀陽光

漢中這片土地自古以來集川陝特點於一身,盛行農耕文化,少有王公貴族之高大上,人民純樸尚儉,語言也生動無華,幾經歷史沉澱,多彩而豐富,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文化交流載體。漢中方言,它平仄中正、起伏有序,即不厚重,也無輕俗,恰如涓涓細流,娓娓道來,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販夫走卒,各人說來,別具風味,加之俚語俗言潤色,趣味橫生,妙不可言,無奈自從嫁接了京味後,變成不倫不類之“漢普”語種,本土特色盡失!

被遺忘的方言,我的漢中

天漢大道

漢上百姓京片子本不純正,與外省人交流運用一二亦或不可,但鄉黨見面,亦要裝腔做勢,未免生分,且有悖家常;且在表達緊要處時,由於京片子語系詞彙量的匱乏而更加捉襟見肘、辭不達意,如割靴搔癢,不得要領。是時,我等便放下窘迫與結巴,漢中方言如滔滔黃河之水,連綿不絕,脫口而出!待到辭已達意,便又恢復京門雅士之風,道貌岸然起來,委實“拽”的可愛。

我經常接觸到這樣的顧客,在交待業務時,一開始都是矜持的操著京片子,從容而優雅,我且用漢中方言與之周旋,心裡想:這麼有趣的方言,還應付不來麼?果不其然,在我的“誘導”下,顧客也扔掉京片子,愉快地用方言同我交流,京片子在此時顯得多餘而另類。

被遺忘的方言,我的漢中

萬邦時代廣場

我特喜歡從京片子到漢中話的急速過渡和轉換,充滿著喜感,上一句還“美女帥哥你好靚”的客套問候,下一句就會“長得鬼迷日眼的”的損!方言力量可見一斑。

我和女兒規定,外面先不管,回到家裡,一定要說漢中話!我不想讓她在未進入社會前就對漢中方言帶有偏見。

那天我女兒的一位同學來家裡做客,她那甜的發膩的京片子讓我直起雞皮疙瘩,當我問到,你會說漢中話麼,她居然這樣回答我:我爸爸從小就讓我說普通話,說漢中話難聽,沒品味。

被遺忘的方言,我的漢中

漢江南岸

在倡導漢文化的今天,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之漢上,居然會有家長讓我們的孩子恥於說漢中話,真是讓人羞愧難當。用句漢上方言批之:丟你們先人。

溫州、浙江、上海人見面,會嘰裡咕嚕說一大堆家鄉話,在漢中人面前擋起一面屏障,大有以江浙富庶人自居的感覺,似乎從容有範,霸氣側漏。而有的漢中人呢,一上火車就開始說漢普,甚至他鄉相見,竟然下意識的不用本土方言,令人齒冷。我們的漢上難不成變成了一方另類水土?豈有此理啊。

在我看來,

“騷輕”比“矯情”更具意韻;

“哈松”比“壞蛋”更入木三分;

“皮幹”比“顯擺”更顯份量;

“喜晃”比“漂亮”更得靈性;

“鬼米日眼”比“醜八怪”更來幽默;

“莫求日月”比“無聊”更甚諷刺;

“吃摸和”比“佔便宜”更具哲思;

“精巴子”比“光膀子”更呈喜感;

“把把尾”比“最後一名”更加貼切;

“日鬼弄棒錘”比“忽悠”更意味悠長……

被遺忘的方言,我的漢中

法鎮後河村

方言,是我們與這方水土親密接觸後直覺層面的表達方式;它含藏著人們對這方水土的感性認知且又不失理性;它是我們生命裡最初情感的彙集;它無須經過“後天”意識的雕琢與加工,它妙趣天成,幾近道矣;它直接與我們本真的生命元神對話,不假修飾與偽裝;它單刀直入,綻放著人性的光輝,它不是我們那並不熟悉的京片子就能完全涵蓋的,它比網絡語言更加生動,它比流行詞彙更具生命力……我說著它,血是熱的,心不會太冷,也不會因世事變幻迷失掉做為漢中人的本份。我說著它,也必承載著前輩的智慧與基因,走多遠,我都能找得到家。

被遺忘的方言,我的漢中

天漢長街夜景

我當然承認,從大眾交流方便通俗意義上說,提倡官方語言,是好事,但我們真的沒有必要輕視方言,操口京片子,未必有身份;說句漢中話,也未必不風雅!品味自在人心,“花若解語還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高下自在靈魂,媚若柳骨,真的有意思嗎?

你忽視你的來處,京片子說的再好,也沒有人真正願意與你交心,道理很簡單,因為你,太見外。

倘若不信,試試何妨。

失卻了根,什麼都不是,頂多,只是一片無根的浮萍,流落到何方,能找到到家否,只有天知道。

被遺忘的方言,我的漢中

興漢新區漢人老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