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現代農村的很多老人,明明不愁吃穿還要種莊稼干農活?

平民玩家LX

根據有關部門的數據統計,我國65歲以上的老人,其中的36%依舊奮鬥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而這個群體主要就是農民。熟悉農村的朋友都知道,只要農民的身體沒有問題,就算是幹到80歲依舊會堅持著種植莊稼,很多人都不理解,現在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為什麼老人還要這麼拼呢?


1.鄉土情結

對於農村的老人來說,他們從年輕的時候一直就從事著農業的種植和管理中,對於土地有著特殊的感情。尤其是在豐收的時候看到田地裡的莊稼更是高興的言益於表。而他們早已習慣了農業的種植和收穫,即便這些農作物已經不賺錢了,但對於他們來說土地所帶給大家更多的是踏實感。

2.閒不住

對於農村的老人來說,只要一天沒有活幹,他們就會渾身難受,即便他們種植的土地不多,但依舊會繼續堅持在農業的種植過程中。在農村老人沒有什麼休閒娛樂的事情可做,所以只有種地才能讓他們心裡不發慌,說到底就是閒不住。

3.不給子女添負擔

雖然現在的生活條件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對於老人來說他們還是不願意去影響兒女,只要自己的身體健康,那自己多累一點也沒有關係。現在的生活壓力太大,他們也不想給子女添負擔,而自己種植些莊稼後就足夠自己的生活開支。

4.怕土地荒廢

現在的農村人都走上了大城市的工作道路中,這樣一來土地就面臨著荒廢的過程。但老人們看到土地荒廢后就會心疼不已,他們再累也要將土地的價值實現最大化。

農村老人骨子裡就有著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所以他們閒不住,對於農業他們是樂在其中,大家怎麼看呢?


農業補貼

看到這個問題,我心裡面就有點酸酸的。因為我的老爸就是這樣。他在農村裡面住,今年已經84歲了,但還是要堅持下地幹活。


我老爸是個農村退休老師。其實他不缺吃,也不缺穿,一個月的退休金都有兩三千。但他習慣了在農村住,也習慣了幹農活,退休前和退休後那麼多年都不曾停留過。他是退休老師,在村裡沒有土地,但他仍然要去承包別人家的地來種。真的是一輩子辛苦,一輩子勞累。

在村裡,像我老爸這樣大年紀的很多老人,也同樣一直在幹農活。我個人理解,應該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是幹農活成為了一種習慣性工作。幹農活,已經成為這些老人的一種生活習慣。如果有哪一天沒辦法到田裡走走,總裡總是不得安樂。生在農村,住在農村,幹農活這是一種習慣,哪怕是老了,這個習慣也不曾改變。這就是農村人特有的淳樸、老實、勤勞的本性。

二是產出收成更有成就感。在農村。不管種還是養,只要有收成,農民就會有成就感。特別是在收穫的時候,抱著大捆沉甸甸的稻穀,看著一天比一天長大的肥豬,牽著一天比一天長肥的牛,心裡總有一種說不出的喜悅。這和作家完成每一篇小說的心情是一樣的。


三是一心為了兒孫多掙點錢。其實作為兒子孫子,大多數是不願意老人再幹活了,只想讓他們安享晚年。但是老人,只要還有力氣,只要還能下地,都希望再去幹一點,再多賺一點錢,為的就是讓子孫後代的幸福。我就曾經多次勸過老爸,叫他不要幹那麼多農活。他說,我這麼拼命幹,還不都是為了你們嗎?真的既讓人感動,又讓人心酸。

四是清閒了反而會出毛病。有很多人說,年紀大的老人,動手動腳乾點簡單的農活是好事,只要不過分勞累就行了。如果不讓他幹了,反而會容易生病。就像機器一樣,如果整天不開動,零件就會生鏽,老化得更快。這樣想想,有時候我們也由得老爸乾點簡便的農活了。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幹。農村老人,是不是也要幹到老做到老,直到不能動了才罷休?歡迎留言交流。


桂農通

目前,在廣大農村,吃穿問題根本就不是問題,幾乎也不存在缺吃少穿的事,當今社會背景下,僅滿足於豐衣足食是不行的,特別是農村的老年人,他們經歷過了無數次艱難困苦的生活,非常懂得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雖然說,子女都已成人,也偶爾給父母一些錢,一年也近千元的養老保險金,但是,僅靠這些為數不多的錢,來提高老人自己的生活質量,是遠遠不夠的,大多數的農村老人,並沒有多少積蓄,也沒有其它更多的經濟來源,土地就成了這些老人們,唯一的經濟支柱,最其碼經營著自己的土地,還能賺些零錢花,俗話說,靠誰也不如靠自己,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再說了,少不捨力,老不捨財,歲數大的人,更懂的錢的重要性,如果兒女的家庭經濟狀況不好,農村老人自己再沒有錢,一旦有個病災啥的,僅靠合作醫療不夠的,勞動人民深知,沒有權的苦,沒有錢的難。


另一個農村老人不捨農活原因,他們對土地是有深厚感情的,種了一輩的地,捱了一輩的累,到老了,仍然離不開土地,至於說種地,是為了煅練身體,依愚人之見,我看未必是,主要是為自己找點營生幹,打發一下枯燥乏味的晚年吧!

現在 農村的家庭狀況是,大多數年輕人都在外地工作,與父母相聚太少,兒孫都不在農村,老人們種種田,房前屋後種些樹、養些花草,充實一下晚年生活,其實也不錯。


愚人多語

愛農幫解答:

“為什麼很多農村老人不愁吃穿,還要下地幹活?”這個問題,愛農幫覺得,當然,首先在農村不乏存在說,有衣食無憂的老人依舊在下地幹活,但,事實上,大部分都不是衣食無憂;雖說,農村老人一個月平時的開銷也不大,但是,還是要花錢,而且,他們內心中,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思想,那就是捨不得花錢,錢再多,子女再怎麼有出息,能省則省,能不花子女的錢,就儘量自食其力;所以,我們到現在,在農村,依舊能夠看到很多頭髮已經花白,甚至身上還有有些小毛病的老人,依舊步履蹣跚地在田地裡忙活;他們難道不覺得累嗎?當然也會覺得累,但是,他們寧願累,也不寧願就那樣閒著過完自己的後半生,他們追求的是內心的一份心安;

按理來說,很多農村五六十歲,七八十歲的老人都是幹農活幹了一輩子的,這換做在城市上班工作的年輕人,估計都不能夠想象自己能夠堅持一份工作,一直到退休,這在農村人來看,其實壓根沒有退休一說,農民哪有退休年齡的說法?這麼想想,真的覺得農村老人真的是很偉大的一個存在,要說不辭辛勞,他們當之無愧!這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學習的品質!這也是值得我們每個人尊重的品質!做了一輩子的事情,到年老了,除非自己幹不動了,才會選擇停下來,然而,停下來的時候,卻是意味著自己已經不能夠,不具備勞動能力了!這是多麼令人唏噓不已的事情!因此,愛農幫在這裡,也希望廣大農村老人,如果您家裡條件還算可以,甚至,子女願意孝順您,您們就停下來,好好享受生活,有時候,下地幹活對於您們來說,是一種樂趣,但是,有時候,停下來,發發呆,回顧一下自己的生活,看看子女、看看孫輩,這也是一種樂趣!現在,真的不需要您們再為子女付出,您們也該享享福了!


愛農幫

為什麼現代農村的很多老人,明明不愁吃穿還要種莊稼幹農活?

在農村,確實有些老人已經衣食無憂,吃穿不愁了。可他們偏偏閒不住,不喜歡在家享福。我就認識一位這樣的老爺爺,老爺子今年七十有六了,子孫滿堂,兩個兒子家裡都挺有錢的。在和他聊天中瞭解到,他不願放下鋤頭在家享福的原因有下面幾個。

以前忙習慣了,現在根本閒不住。老爺子說:比起他爺爺輩、父親輩他可要幸福多了,現在他是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由於都這樣生活了幾十年了,都已經習慣了。老人說現在早上如果不去自家田看看,在家根本就坐不住。

不忍心自家的承包地荒廢。現在很多農村的農田都荒廢了,有些田裡都長起了小樹。老爺子說:想以前開荒的時候多不容易啊,現在看著這些良田荒廢真的是又心疼又著急。如果我能年輕二十歲,我一定會把這些地都租下來,種上莊稼,那得是多少糧食啊!現在我老了,有些力不從心了,只能勉強把自家的幾畝地種著。如果我不種,我家那兩孩子肯定也會把田荒了,真的不忍心啊!

自給自足,樂在其中,不給子女添麻煩。老人的兩個兒子早幾年就叫老人別種地了,去他們鎮上的新房子裡享清福,可老人不依。老人說住在生他養他的村子裡舒坦,種兩畝地又有收成還能鍛鍊身體。偶爾去鎮上趕集的時候還能帶些新鮮蔬菜給兒子家,把兒子家當親戚家處,其樂融融。

我是王行,專注三農。你支持上了年紀仍要堅持去種地勞作的老人麼?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感謝閱讀,期待您的關注。



農人王行

好像大樹離不開土地,魚兒離不開池塘,這些世世代代生活在農村自然也離不開這片養育其一生的土地!

農村城裡都一樣,很多老人閒不住!

不僅農村老人是這樣,城裡的老人也有很多閒不住,七八十歲了還在想辦法掙錢小錢,減輕孩子負擔也好,自己掙錢零花錢也罷,都是老人閒不住的顯著體現。

70多歲的老人陳宗鮮騎人力三輪車掙錢,事實上,他用不著這樣:他的大兒子是國防科技大學的博士生,二兒子是天津大學的畢業生,兩個孩子都有出息。

今年剛滿60歲的老陸,則和他們不太一樣——他駕駛著一輛長期未年檢的40座大巴車,在犀浦片區每個月接上幾單拉乘客的活路——這是一項非法的“工作”。

這幾位都是年紀大了依舊閒不住想做點什麼事的代表,和農村的老大爺不聽孩子勸阻依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耕種土地是一個道理。

老人勞動是為了找回價值感!

據糧油市場報瞭解,針對老人年紀大了,或者退休以後仍然閒不住,想做點事這種情況,高級心理諮詢師馬囈月分析,隨著勞動能力逐漸喪失,老年人感覺自己不再有價值,也不再被關注,由此易產生失落感。尤其是退休老人,心理落差會更大。為了找回自己的存在感和價值感,這些老人便會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來證明自己。“老一輩人閒不下來,這是因為他們過過苦日子,習慣了勤勞節儉的生活方式,從勞動中獲得滿足感。”

 “還有一個原因便是他們仍然想為家庭付出。”馬囈月說。

不過,馬囈月挺看好老年人閒不住這件事,整體而言,適當的勞動不僅有益於老人的身體健康,也益於老人的心理健康,對此家屬應該予以支持;但是如果超過了“度”,這項勞動已經影響到了老人的健康,家屬便應該與老人溝通並干涉。

最後,衷心希望,不管是農村的還是城裡的老人,都能夠健健康康,頤養天年。

《糧油市場報》官方賬號首發於在悟空問答!11.27


糧油市場報

現在社會農村基本上是不愁吃喝了。有些農村比城市還要好。但是現在經常可以看到農村地裡還是有一些老人在種地。有些已經七八十歲了還在種地。我們這邊一個老人今年86,在我們當地是名人,比四五十歲的中年人還要厲害,每年種了四五畝水田,還有三畝多玉米,屋子旁邊都栽滿了蔬菜水果。有時間還去山上砍柴,挖葛根,野菜去賣。在我們鄉鎮都已經很多人知道他了。但是他家呢,幾個孩子,孫子都二三十歲了。每年給他的錢花都花不完。



其實農村人對於土地的熱愛很多人是不能理解的。就像現在很多人都想回農村一樣,有些已經退休的也都回到農村了,在屋子旁邊種點菜,養點雞鴨。每天早上公雞鳴叫,狗吠,農村就是這樣。


現在社會好了,農村人對於生活的追求也越來越高了,以前飯都吃不飽,現在很多人也在注重養生健康了,很多農村老人對於外面的食物不放心,他們寧願自己累點種菜,不打藥沒有激素吃的放心。現在外面的瓜果蔬菜,肉類要麼是用藥泡出來的,要麼就是用激素催出來的。很多人吃了都不放心。

農村人老人幹活也是一輩子下來養成了習慣,閒不住。農村沒有城市那麼多娛樂場所,也沒有老年人活動中心,白天沒事了只能在地裡乾乾活,種點菜。還有農村老人總想為子女減輕一些負擔,其實他們根本想不到如果他們幹多了累了生病了,對於子女的負擔更大。但是農村老人基本上都是不聽勸的。


老一輩人都是吃過苦的,一輩子都在和土地打交道。如果臨了老了突然不幹活了,肯定感覺不自在。

農村人都很實在,樸實。農村的生活也很單純。農村的山清水秀,空氣清新。如果沒有來過農村的,真的可以來看看。

我是農村人,我為農村代言。


張家界小伍

為什麼現在農村有好些老人,明明不愁吃不愁穿,還要種莊稼幹活?

就這個問題,作簡單的陳述。

一,不愁吃不愁穿,確實,有一大批農民老人已達到了不愁吃不愁穿的富裕生活,這要區分這部分人生活在什麼地方,按我的理解是:改革開放以前處在城鄉結合部的農民,由於改革發展的需要,地被徵,房被佔,並且在政府的支持幫助下,有意識,有遠見的農民,重新起房蓋屋,有的蓋賓館,有的做文化產業,有的蓋樓堂館所,有的做娛樂休閒,有的專修出租房,這些農民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富起來了,有的成了千萬億萬富翁,所以,真正意義上的不愁吃不愁穿,指的就是已是城市人,但身份仍是農民的城市人。

二,純農民,就是純粹生活在農村的60歲以上的老人,這一部分老人,雖然享受著國家的老人補貼,還有一部分養老金,如兒女在單位上或做生意的又給一些零錢,柴,米,油,鹽,醬,醋,茶,還有農村醫療報銷,已得到充分的保障,但要說不愁吃不愁穿,還遠遠達不到這個水平。

三,不愁吃不愁穿和勞動的關係。

古話說:家有萬貫,但必須有後續補充,如果沒有補充,再多的財富也不經花的。有人說,馬雲有那麼多的財富,光利息一年就是幾十億,不幹也錢可以夠他花了,但為什麼還要樂此不疲地繼續做事?其實,人們只看到雞吃食,卻看不見雞屙尿。如果馬雲不幹事了,那麼龐大的機構,員工,花他現有的2000多億,能花幾年?因此,大家都應該明白,土地裡很難刨到金子,但為什麼那麼多的老人仍在地裡勞動,幹活,這與不愁吃不愁穿沒有關係。是因為土地不能荒廢,一個農民,荒廢土地就等於荒廢了自己的生命。道理就在此。


楊哥的

願家人一切安好!


駿景農業

農村很多老人跟陀螺一樣轉了一輩子,到老了還是閒不下來。他們但凡是還能幹動一點活,肯定都會不遺餘力地奉獻的。

我外公外婆就是典型代表。外婆高血壓,這兩年也住了幾次院,她只有住院的時候是安安靜靜躺在病床上的,身體一好,一回到村裡,立馬精神抖擻。種油菜、種蘿蔔、種紅薯、種玉米,雖然沒有年輕時候能幹,她也會控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所以我媽媽那一年到頭的蔬菜都不需要去超市買的,外婆會派外公騎電動車送過來。每年快過年了,又在忙活著做年糕,米粿,做豆腐,我媽媽開了一個小廠,每天要燒飯給工人吃的,每天要消耗的蔬菜也不少。

外公外婆為子女忙活了大半輩子,到老了依然在為子女操心。我想他們停不下來的原因大概是因為愛吧,親情和血緣這種東西就是說不清楚,明明看不見摸不著,卻著實能夠感受到它溫暖的存在。希望外公外婆能一直身體健康下去~下圖為我外公外婆在做豆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