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希望工程」走出來的團代表:最好的回報是繼承精神 繼續幫扶他人

來自安徽代表團的團十八大代表周玉梅是希望工程第一批救助的貧困生,現在成為了希望工程的一名工作人員,長期參與公益服務。

从“希望工程”走出来的团代表:最好的回报是继承精神 继续帮扶他人

團十八大代表、安徽省金寨縣希望公益服務中心秘書長周玉梅。受訪者供圖

6月29日上午,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閉幕。來自全國各行各業1500餘名代表齊聚人民大會堂參加這場青春盛會。

作為團十八大代表周玉梅也來到了北京參加這場青春盛會,這是周玉梅第二次來到北京。

談及參加此次青春盛會的感受時,周玉梅表示,第一次來北京更多的是擔心孩子的病情,這次作為團十八大代表來北京參會,心情既激動又自豪。

周玉梅白天參加小組會議,認真學習團十八大精神,與青年代表們討論如何更好地開展共青團工作。晚上休息的時候,周玉梅每天都會和她的女兒萌萌(化名)視頻。

“這兩天晚上,天天和我的女兒打電話、視頻。”每次視頻的時候,萌萌都會哭。“媽媽我好想你,你快回來吧。”

萌萌今年6歲,是周玉梅今年年初領養的孩子。萌萌的親生母親在萌萌很小的時候就離家出走,萌萌父親的身體狀況不好無法照顧萌萌,萌萌以前一直寄養在親戚和鄰居家。

“去年走訪貧困家庭的時候,得知了萌萌的家庭情況,在徵求萌萌親戚的同意後,我就和家人商量把她接回家照顧。”今年正月初二,周玉梅將萌萌接到了自己的身邊一起生活。

21年前,周玉梅也曾經是希望工程的資助對象。

1997年,上初中的周玉梅收到了一筆特殊的捐款——江蘇省無錫市錫山區的愛心人士給她寄了400元錢,鼓勵她好好學習。

“我當時給這位愛心人士回信說‘我一定好好學習,將來長大了報答你’。”對方回信說:“不需要回報,希望你以後有能力了去幫助有困難的人。”這句話在周玉梅的心中種下了一顆公益的種子。

2006年9月,來到上海打工的周玉梅擔任了上海嘉定區太平村第一任新村民團支部的書記,參與和配合太平村開展各項工作,帶領新村民團員參與各項學習和活動,不拿一分報酬以志願服務的方式為居住在太平村新老村民開展各項志願服務。

周玉梅決定長期投身公益組織,是源於一條QQ消息。

2008年,周玉梅在校友會的QQ群裡和同學們閒聊時,發現家鄉有些小孩因為家庭貧困沒有錢上學。得知這個情況後,周玉梅動員身邊的人為這些學生募捐,之後她與家鄉的學校取得聯繫,將募捐到的錢資助貧困學生上學。從此,周玉梅一直走在公益的路上,從未停下腳步。

據瞭解,金寨縣曾被列為國家級首批重點貧困縣。90年代初,金寨縣有30%的孩子面臨失學的危險。1990年5月,南溪鎮建立了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希望工程這項由共青團組織、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以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兒童為目的的公益事業拉開序幕。

為了讓當地學生接受更好的教育,回到家鄉的周玉梅引進學校建設項目、資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走訪貧困家庭並且在服務中心成立後,推行了‘一二三三’工作法。

“一二三三”,指圍繞一個思路,推進希望公益服務社會化;堅持兩個拓展,從義務教育向非義務教育拓展,從錢物捐贈向人文關懷拓展;搭好三個平臺,即社會公益平臺、捐助方服務平臺和公益文化交流平臺;完善三個體系,即社會化工作體系、社會化服務體系和社會化監督體系。

“作為服務中心,我們能做的不僅僅是直接捐助貧困兒童,而是作為一個平臺,整合社會上的慈善組織,提供捐助方、受助方的資源共享平臺,更加高效率地從事慈善事業。”周玉梅說。

目前,希望工程實施28年來,金寨縣已建立希望學校128所,累計救助各類貧困學生10萬餘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