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三种能力

《论语》: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三种能力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古代学子必读的书目。

随着时代发展,中小学的教材中《论语》的比例也不断加大。

很多家长可能在想,新时代的我们,为什么还要鼓励青少年读《论语》呢?

家长和孩子一起读《论语》又能收获什么呢?

《论语》开篇就讲: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生在世必须掌握3种能力。

—— 三种能力 ——

1、学而时习之——学习能力

人的第一大能力就是学习能力。

人能超过动物,就因为人类有知识,能学习,不必只依靠本能、经验。

动物没有《诗》、《书》、《礼》、《乐》,没有科学技术。

动物没有办法传承知识,每一代都得重新开始,重新积累。

但是人依靠文字、书籍,可以学习知识,创造知识,这是人有别于动物的特征。

学习是一种能力,要掌握一定的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习”是复习、练习、实践的意思。

学了东西,得不断实践,才能掌握。这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

今天的学校教育太注重纸上的成绩,而忽略了实践的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杨鹏老师提醒各位家长,一定要多鼓励孩子去实践所学的知识,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2、有朋自远方来——交友能力

人类有别于动物,除了人类有发明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之外,还有大规模协作的能力。

所以交友能力是在学习能力之外,人的第二大能力。

“一个好汉三个帮”,要想成事,得有朋友帮忙。大家通力合作,才有可能把事情做成。

所以,孩子未来能有怎样的成就,交友能力、协作能力、合作能力非常关键。

《礼记》说:“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朋的意思其实是同门,同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指的是同学们从远方各地来到这里一同学习,那是一件很开心、很快乐的事情。

杨鹏老师说:学习不仅是学知识的过程,也是认识同学、结交朋友的过程。

人生之中,同学关系是一种非常亲密的关系。同学相聚,很难得。

家长一定要教会孩子,珍惜在学校读书的时光,珍惜一起学习的友情。

3、人不知而不愠——自信能力

人必须掌握的第三种能力,就是自信能力。

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学会承受挫折是人生的必修课。

当别人误解你、漠视你、轻视你,别生气,别跑偏。

知道自己的价值在哪里,知道自己长处在哪里,不要因为冷嘲热讽而轻易改变自己,保持自信与自省。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愠”就是不高兴、生闷气。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当人们不理解我、瞧不起我时,我不沮丧不恼怒,这不就是君子吗?

实际上,孔子活着的时候,受到许多冷嘲热讽。孔子前后奔波十四年,去过许多国家,没有一个国君采纳他的意见。

杨鹏老师说:孔子一路历经种种磨难,始终谈笑自若,可见孔子内心强大,足够自信,别人不理解他,他仍然能够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学习能力、合作能力、自信能力,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3大重要特征。杨鹏老师说:我们在人生中不断提升自己,其实就是依靠这3大能力。

—— 六种态度 ——

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坦然面对人生的困难和挫折,因此我们一定要帮助孩子养成积极、稳固的心理素质。

哈佛大学的教授在讲授《积极心理学》时,经常拿《论语》当例子,汲取孔子积极的人生态度。

杨鹏老师认为《论语》就是中国的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中国的孩子建立起积极稳定的心态,打下上进性和肯定性的心理根基。

稳固的心理素质从哪里来?杨鹏老师分析孔子的心理状态,从中总结出6大态度:

这6大态度,正是家长帮助孩子树立人生根基的重要保障:

第一,这个世界是可信的,是值得信赖,值得依靠的。

第二,人应该走向仁爱,要有志于仁,要爱人,内心保持光明的状态。

第三,这个世界有善的秩序,这善的秩序称为“礼”,人人都应当遵守。

第四,人格可以通过修身来完善和提升,每个人应该不断塑造自己、不断提升自己,使自己更完美。

第五,这个世界可以改善,要积极努力去改善这个世界。

第六,人生值得肯定,值得赞美,应当享受生命的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