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中國人爲什麼一盤散沙?

黑土66893231

近代中國與侵略者之間自1840年之後爆發過多次戰爭,但是一直到民國後,中國人的全民抗戰意識才逐漸形成,在此之前中國人都是一盤散沙。其實,不僅清末時期,中國人是一盤散沙,在清朝之前的歷朝,中國人基本上都是處在散亂之中。

中國人之所以會缺乏集體意識與我們的文化有很大關係。自秦朝以後,歷代統治者都或多或少的推行防民和愚民政策,為了維持自己的政權的穩定,歷代統治者一般都會採取各種措施來防範老百姓之間的結黨和結社行為,即使部分朝代有黨、社存在(比如明朝末年)那也只是少數高級知識分子之間的連接,而不是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會黨。

清末中國人的散漫表現的是最為明顯的,無組織、無國族、無群體,這當然與中國文化中一直沒有像近代西方的民族、國族主義有很大關係。清末時期的對外戰爭中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很多老百姓寧願拿列強的錢做漢奸,也不願意為清軍服務,因為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只是換一個老闆而已。對內,大多數民眾也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日俄戰爭期間,東北的許多民眾目睹中國人被日俄軍隊處死也只是像看笑話一樣。

清末時期,正是因為認識到中國人不合群,散漫無團體,因而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提出合群的主張,比如嚴復,民族主義的引入和推廣也是其中重要的環節。我們現在所熟悉的中華民族的概念就是自清末開始萌芽的。

雖然民族-國族概念形成已經百餘年,但是時至今日,我們還很難說中國的老百姓當中不存在散漫的情況了。根治國民性,養成合群之國族需要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


青年史學家

首先更正一下,不是清末中國人一盤散沙,而是哪個朝代都是一盤散沙。回顧歷史,你就會發現,歷朝歷代走到盡頭的時候都是民怨最深的時候。清朝末年其實有三股壓力,一來自民間,首先是漢人和滿人的矛盾,其實持續了幾百年,不過清朝中期國力鼎盛再加上清政府吸取元朝教訓越來越重視漢人,所以矛盾並未凸顯,到了清末,最底層的人民沒法過活,光緒三年甚至有人吃人的情況發生,自然有人把漢滿之間的矛盾拿來說事組織起義,比如紅蓮教、假朱三太子後人等等。二來自國際,變法派和洋務運動的失敗,鴉片對國人的侵蝕,八國聯軍地入侵,清政府一味的妥協,造成了老百姓對清政府的失望。三來自於清政府內部,內部派系鬥爭主要是變法派和保守派之間的鬥爭,可是不管哪個派系贏,中國都是一個結局,因為生產力太落後了,基本沒有什麼重工業,洋務運動和北洋艦隊的建設也有問題,因為利益關係,敢跑了英國教官,使中英陷入國際泥潭,失去技術支持,再加上官員腐敗,艦隊官員根本不遵守海軍法則,有的在陸地上置辦田產,用的都是造炮、造炮彈的錢等等,再加上各自為陣,政府內派系眾多,各懷鬼胎,軍隊大部分人吃空餉不幹活,等等因素造成了中國當時混亂的局面。而中國人民在危急時刻還是挺團結的。


讀歷史品人生

清末清朝廷滿族統治集團由於長期養尊處優,執政能力大為削弱。統治集團貪腐無能,全國老百姓生活在飢寒交迫之中。列強的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剝削壓榨底層民眾,帶來了全國特別是漢族對清政府的反抗和對列強的不滿。老百姓認為清廷受辱與已無關,國家觀念淡薄。各人堅持自已的可憐小利益,愚味少文化少見識,缺乏集體主義的精神。各自為已,一盤散沙。


靜思1409319

人只有在面對共同利益或者共同敵人的時候才會團結,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清朝末年已經是離心離德,統治比較糟糕,不斷爆發農民起義,如太平天國運動等,加上外強入侵,各種明爭暗鬥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團,他們各自為戰,相互掣肘。特別是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導致民怨沸騰,中國人怨恨外強的同時也對自己政府的無能感到失望,義和團的轉變和失敗更是這方面深刻的反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