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影像:泛舟金浪 顆粒歸倉

開鐮!

永城影像:泛舟金浪 顆粒歸倉

一臺谷王聯合收割機於金色麥浪中呼嘯而過,收割麥穗,儲存麥粒,粉碎秸稈,拋灑還田,威力盡顯。三輪車到位,卸糧筒打開,3000斤小麥傾瀉而出,“好!”新橋鎮春光家庭農場工作人員一聲讚歎。

風吹麥浪,該農場負責人劉新全抓一把麥粒,吹一吹,瞅一瞅,“顆粒飽滿,可以大面積收割了!”

10餘臺聯合收割機在農場3000畝沃野上縱橫馳騁,恰似群舟泛於金浪之上。該農場不僅是我市的生態農業種植示範區、“3030”工程示範點,更是省農科院、省農大、商丘市農科院、永城市農業局等多家科研院校和單位的良種試驗示範基地。

青春氣息洋溢在金色麥田。省農大15名大學生在此揮灑汗水,測算小麥破損率,測量麥茬高度,以課題形式助力農場完成麥收任務。

土地富硒,種植的強筋小麥品質優良。“我們發展訂單農業,河南華星粉業集團直接回收小麥!”劉新全頗為自豪。

永城影像:泛舟金浪 顆粒歸倉

從西城區沿311國道一路西行,途經城廂、十八里、雙橋、王集、酇城、龍崗、臥龍等鄉鎮。沿途,多臺聯合收割機成為一道道流動的風景線。

“我今天收割了60畝小麥!”在龍崗鎮徐樓村,農機手李翔剛卸完一車小麥。李翔皮膚黝黑,別看只有30歲,卻是擁有10年收割經驗的“老農機手”。他說,5月下旬,車隊從老家安徽宿州出發,經河南駐馬店、周口,一路收麥到永城,就像候鳥一般遷徙。說罷,繼續搶收。

隨車隊而來的王支軍師傅年過五旬,主要負責量地,核定畝數,保障農機手合法收益,一句“掙的都是辛苦錢”代表了這個群體的心聲。

永城影像:泛舟金浪 顆粒歸倉

宜機則機,宜鐮則鐮。麥收,除了聯合收割機群這支“機械化部隊”,以“小快靈”著稱的鐮刀在不適宜機收的地塊,仍有用武之地。

南下黃口鎮閆王莊村,永黃路東側,王劉運、劉秀英夫妻二人揮舞鐮刀,弓腰收麥,一捆一捆的麥穗越堆越高。“咱農民種小麥不容易,不想丟掉一粒麥。”王劉運抬起手臂抹一抹額頭上不斷滲出的汗珠。他家一共7畝小麥,其中有半畝種在路邊、溝邊,聯合收割機無法作業,鐮刀則派上用場。

永城影像:泛舟金浪 顆粒歸倉

遠處,聯合收割機作業正酣。閆王莊村村主任李偉章已不知往田間地頭跑了多少趟。“我們村‘兩委’5名成員,每人都要跟著各自然村的聯合收割機,緊盯收割進度,嚴控麥茬高度。”他說,由於前期抗旱工作給力,全村3300畝小麥收成還不錯。

永城影像:泛舟金浪 顆粒歸倉

與閆王莊村相隔不遠,白莊村村民田俊勝手持木鍁,在自家小院裡揚麥。“這幾袋小麥留下來當麥種,其他的小麥都直接當商品糧賣過了!”田俊勝這樣總結自家收成用途。

小麥換錢最實在。侯嶺鄉高樓村一處商品糧收購點,前來售糧的本地及外省大小車輛早已排成長隊。

永城影像:泛舟金浪 顆粒歸倉

過磅,卸糧,結賬。來自安徽濉溪鐵佛鎮的李玉寬清點一沓百元大鈔,內心的喜悅寫滿黝黑的面龐。因為家離侯嶺鄉較近,商品糧收購點服務周到,他接連好幾年都來跨省賣糧。

永城影像:泛舟金浪 顆粒歸倉

麥收時節,自南向北,從東到西,永城大地一片金黃,金燦燦的小麥不但是這片熱土的饋贈,更是對辛苦大半年農民的最好褒獎。農民、農機手、村“兩委”成員、商品糧收購人員等都是“三夏”生產的主角,大家齊心協力,確保小麥顆粒歸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