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中,那些逃跑將軍最後怎麼了?

水甲刃

甲午戰爭中,那些逃跑將軍後來怎麼樣了?甲午戰爭中的逃跑將軍恐怕主要應該是指在黃海海戰中逃跑的濟遠號管帶方伯謙、廣甲號管帶吳敬榮以及福龍號管帶蔡廷幹。而他們三人中,只有方伯謙因俱戰倭寇臨陣逃走在不久後被清廷處斬,而吳敬榮和蔡廷幹兩雖然當時也受到了一些處罰,但對其人生卻基本沒有什麼影響,這兩人在後來仍然成為了極為風光的高級將領或政客,而且都很長壽。


三個逃跑艦長的不同遭遇

在上面提到的三個“逃跑”艦長裡,其實還要分成兩部分來說。方伯謙和吳敬榮兩人是在黃海海戰中被定性成逃跑的。1894年9月17日,中日黃海海戰爆發。在雙方交戰過程中,北洋艦隊的超勇、揚威和鄧世昌所指揮的致遠艦先後被日軍擊沉。這時濟遠和廣甲兩艦見勢不妙,退出北洋艦隊作戰序列,因此被視為臨陣逃跑。

因逃跑被處斬的方伯謙

而在這兩艦中,其實廣甲艦所造成的損失可能還更大一些,因為濟遠艦雖然也逃跑了,但方伯謙好歹還把濟遠開回了旅順,不管怎麼樣還把戰艦保住了。而廣甲艦管帶吳敬榮指揮本來毫髮無損的廣甲艦退出戰鬥,但卻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竟然在退到大連海域之後又把戰艦開到礁石上擱淺。而在戰艦擱淺之後,他卻命令後來當過民國總統的把總黎元洪守艦,自己作為管帶卻搶先坐救生艇回基地了。最後黎元洪這些人也沒辦法,只好把廣甲艦鑿沉,等於沒等日本人打自己先白扔了一艘先進戰艦。

而福龍號管帶蔡廷幹在黃海海戰倒是沒逃跑,而且還在海戰過程中撿到了一個堪稱能夠扭轉戰局的良機。當時以福龍號為首的三艘魚雷艇編隊抓到了以日本聯合艦隊旗艦松島號為首的三艘相對較弱的戰艦編隊。平遠和廣丙兩艇先後遭受重創,退出戰鬥。而福龍號則在此期間行駛到日艦西京丸號附近,並連續發射兩枚魚雷,但不可思議的是這兩枚近距離發射的魚雷竟然都偏離了目標。之後福龍號又行駛到距離西京丸號僅僅40米的區域,將艇上最後一枚魚雷也發射了出去,但這枚魚雷因為距離目標過近,還沒來得及上浮就已經越過了西京丸的艦體,最後讓當時在西京丸艦上的日本海軍軍令部長樺山資紀撿了一條性命。而福龍號在如此近距離連續發射三枚魚雷卻無法擊中對方,雖然說明蔡廷幹在黃海海戰中沒有逃跑,但也說明其軍事素養之低令人咋舌。

北洋水師戰士合影

在黃海海戰之後,濟遠號管帶方伯謙被定性為率先逃跑,被公開處斬。而造成了更大損失的廣甲艦管帶吳敬榮卻僅遭到了撤職的處分。而在後來北洋艦隊被日本聯合艦隊圍在威海衛,形勢已經極為被動。丁汝昌為了扭轉局勢,孤注一擲想讓魚雷艇部隊在一天夜間出動,對日本艦隊發動突襲。但在當夜,魚雷艇部隊雖然出動了,但卻不是去發動襲擊,而是在左一艇管帶王平和福龍號管帶蔡廷乾的率領下集體出逃。

這些想要逃跑的快艇雖然本身設計速度很快,但也許是因為平時訓練水平太低,導致其航速無法發揮,最後竟然基本全部被日本俘獲或擊沉。蔡廷幹本人也做了俘虜,被日本人押送到大阪囚禁。戰後蔡廷幹作為戰俘被遣返,竟然也無人追究其逃跑的責任,只是被免職,遣返原籍。

兩個飛黃騰達的逃跑管帶有個共同身份

而這兩個在軍旅生涯中可以說有過重大汙點的逃跑管帶,日後在民國時期卻都曾經飛黃騰達。吳敬榮被革職之後回廣東水師任職,幾年之後又重新任戰艦管帶一職。民國成立之後任總統府侍從武官,後來軍銜不斷提升,最終做到了中華民國海軍中將一職。

吳敬榮

而與之相比蔡廷乾的後半生就更精彩了。蔡廷幹後來投靠袁世凱,在武昌起義之後,還代表袁世凱前往武漢去和革命黨和談。而在袁世凱做上總統之後,蔡廷幹又憑藉自己廣泛的海外關係,為袁世凱聯絡了大批國際媒體人士,為袁世凱營造正面輿論。

蔡廷幹

袁世凱死後,蔡廷幹先後就任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和北洋政府稅務處會辦,並曾經在清廢帝溥儀大婚的時候以禮官身份為溥儀引見外賓。他在1926年成為外交總長,甚至代理過內閣總理一職,成為北洋政要。退休之後還憑藉水平超高的英語,經常前往清華和燕京大學講課。最後異常風光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而他在北洋水師絕望時刻的汙點也再沒人提起了。

民國時期幾位“留美幼童”要人的合影


而要說起這兩位逃跑管帶,其實他們除了都曾供職於北洋水師之外,還都擁有一個共同的重要身份,即他們都是清末最早公派赴美留學的留學生,也就是最近這些年在網上被炒的發燙的“留美幼童”的一員。而在清末民初的幾十年間,留美幼童始終是中國政壇極其重要的一股政治勢力,其中的唐紹儀甚至成為了民國時期的首任國務總理。而身為這個重要政治勢力的一員,蔡廷乾和吳敬榮在犯下大錯之後被輕判,後來還能飛黃騰達,恐怕也就不難理解了。而沒有去過美國的方伯謙也成了唯一被處斬的逃跑管帶,不知是否也跟沒有這些“優秀”的同學們有關呢?


桃花石雜談

甲午戰爭中清軍最主要也是最“出名”的逃跑將軍,分別是陸軍的直隸提督葉志超,還有海軍的北洋海軍中軍左營副將、“濟遠”管帶方伯謙。

直隸提督葉志超

葉志超,字曙青,安徽合肥人,太平天國戰爭時代以團勇出身,後來投入淮軍張樹聲部,以作戰英勇不怕死而著名,有“葉大呆子”的諢號。參加鎮壓太平天國、捻軍的戰爭後,葉志超因功被李鴻章留用於天津,升遷至直隸總督,統管直隸全境的綠營、練軍(聶士成即是葉志超的屬下)。1894年夏初,清政府根據朝鮮國的請求派兵幫助鎮壓農民起義時,就是由葉志超率領直隸練軍2000餘人前往。

此後,葉志超成為中國在朝鮮的最高陸軍指揮官,經歷了牙山之戰的慘敗後,葉志超率部退至平壤,因為官職最高,被確定為平壤諸軍總統(直隸練軍、盛軍、毅軍、奉軍、盛京練軍),直接指揮平壤的戰守。1894年9月15日,面對日本第一軍的三面圍攻,平壤清軍進行了守城惡戰,暫時擊退日軍,當天下午葉志超認為守軍彈藥即將耗盡、糧草不繼,且後路有被日軍包抄合圍的危險,經與衛汝貴、馬玉昆、豐升阿等各軍將領會商,決定率平壤守軍棄城逃跑,最終導致清軍在朝鮮半島的佈局崩潰。

當時葉志超的舉動並不像一些奏參中所說的那樣“狂奔八百里”,事實上是從平壤到義州間督促聚攏潰軍,以朝鮮義州作為據點,不斷收攏從平壤敗退的清軍,之後則退入國內,開始組織鴨綠江國境防線的佈置。此時,清政府開始追究平壤兵敗的責任,葉志超被撤除職務,以毅軍統領宋慶取而代之。1895年,葉志超經刑部審訊,被從輕處理,被判斬監候。而平壤失守的責任則轉嫁到了在平壤之戰中作戰英勇的盛軍統領衛汝貴身上,並非平壤清軍統帥的衛汝貴以失陷城寨罪被處死。

之後葉志超被羈押於刑部大獄,據清人筆記記述,葉志超等甲午犯官在獄中的待遇十分優厚,1900年八國聯軍攻破北京時大獄無人看管,犯人大多逃散,葉志超也在此時返回故鄉安徽,次年病死。

北洋海軍中軍左營副將方伯謙

方伯謙,字益堂,福建福州人,船政後學堂第一屆學生,從船政後學堂畢業後一度在船政水師任職,曾被選派往英國海軍見習。李鴻章籌建北洋海軍時,被選調到北洋海防,其為人精明,好發議論,善於逢迎上司,得到李鴻章、丁汝昌的器重,曾參與《北洋海軍章程》的修訂,北洋海軍1888年成軍後被授副將。在北洋海軍中,是閩系軍官私下集團的核心人物之一,與羅豐祿、林泰曾、邱寶仁、林穎啟、葉祖珪、黃建勳等高級軍官、官員交厚。

1894年7月25日日本海軍在朝鮮牙山外海挑起豐島海戰,作為隊長的方伯謙驚慌失措,未作積極指揮,率座艦“濟遠”逃跑,途中為躲避日軍追擊,還升起過白旗和日本海軍旗。逃歸威海後,方伯謙偽造事實,謊報軍情,謊稱“濟遠”重創日本海軍旗艦“吉野”,打死日軍艦隊司令,致使“吉野”掛白旗和龍旗而逃。此事引起李鴻章的懷疑,然而為了維護淮軍部隊的總體形象,李鴻章將錯就錯,未進行深究,反而為“濟遠”授獎。

1894年9月17日黃海大東溝海戰中,方伯謙指揮的“濟遠”被配置於北洋海軍陣形的左翼末端,然而遲遲沒有就位,海戰中一直遷延觀望,乃至撞傷了友艦“揚威”。在北洋海軍作戰不利時,“濟遠”最先逃出戰場,一直逃回旅順。戰後,經李鴻章上奏清廷,清政府於9月23日頒聖旨,以方伯謙臨陣退縮,決定處死。聖旨到後,林泰曾、邱寶仁等與方伯謙交好的北洋海軍將領曾向代理提督劉步蟾求情,被劉步蟾嚴詞拒絕。9月24日清晨,由北洋海軍陸戰隊押解至旅順市街附近實施斬首。

方伯謙死後,其弟弟方仲恆將方伯謙在劉公島的大片房產變賣,後投入方伯謙的好友薩鎮冰門下,在薩鎮冰任職煙臺海軍練營時,出任營務處。方伯謙的夫人葛氏,在方伯謙的好友羅豐祿等唆使下,赴天津北洋大臣衙門“鳴冤”,然而未果。

方伯謙被處死時,沒有子嗣,隨後以方伯謙的弟弟方仲恆的一子過繼到方伯謙名下。

20世紀後,臺灣地區陸軍將領王伯驤的太太、方仲恆的孫女方儷祥回大陸寓居,在大陸一些文史工作者的牽引下,出資資助為方伯謙翻案,要推崇方伯謙為民族魂,期間出現了不顧事實而認為刻意製造的諸多荒唐行徑,這種翻案活動出於私情,毫無實證,始終沒有獲得甲午戰爭史學界的認同,不過由於方儷祥的臺胞、華僑身份,加之出資力推,以及方儷祥的親家蕭萬長是臺灣地區高級領導人,方儷祥的父親方瑩又曾是國民黨海軍起義將領,曾任華東軍區海軍重要職務,以至於翻案活動在社會上掀起了較大的波瀾,產生了混淆視聽的惡劣影響,成為現代中國歷史研究活動中以非學術的舉動來倒逼學術的一個重要範例。

21世紀後,方伯謙的直系孫子方鏞去世,年事已高的方儷祥寓居海外,在大陸沸沸揚揚的方伯謙翻案活動失去資助者,歸於沉寂。而在甲午戰爭史學界,隨著中外新史料的不斷髮現,對方伯謙的研究進一步客觀化、立體化,對其在甲午戰爭中所犯的逃跑行為的史實進行了辨析,確認方伯謙被處死屬於咎由自取,無冤可言。


海研會

中國近代史上的甲午和平,間接緣由是朝鮮東學黨叛逆激發的一場清代與日本的和平。深層緣由是清代和日本在搶奪朝鮮或許東亞控制權的一場和平。這場和平是清代路過數十年洋務運動的後的第一次與本國的現代化和平,也是一場對中國近代史上清代大張旗鼓數十年洋務運動的一次檢測。固然後果我們都曉得了。固然清代慘敗,但日本也是慘勝。跟著解密材料越來越多,能夠發明李鴻章對甲午和平的慘敗負有很大的義務,由於恰是李鴻章親身挑選的總兵葉志超的逃竄,才激發了朝鮮疆場的間接潰敗。那末李鴻章為何選葉志超當朝鮮疆場的總兵呢?一貫自稱擅長識人的李鴻章此次真的糊塗了?

中國近代史上甲午和平的導火索-東學黨

葉志超這個人的名聲十分欠好,略微對清末歷史上有些理解的人,多數會對這個出名的“逃竄將軍”印象深入。葉志超是淮軍發跡,晚年隨從跟隨劉銘傳反抗捻軍叛逆,有功後升為總兵。捻軍失利後,失掉李鴻章的選拔,參加北洋。1894年日本借東學黨叛逆平亂為託言入侵朝鮮,後間接對清軍作戰。葉志超被李鴻章派往朝鮮對日作戰。後其總兵左珍貴捐軀後,葉志超棄城逃脫,據《清史稿》紀錄:“逕定州,亦棄不守,趨五百餘裡,渡鴨綠江,入邊始止焉”!疾走五百里,只退到中國境內未止。葉志超路過定州,亦棄城不守,疾走五百餘里,度過鴨綠江,進入中國境內才中止。朝鮮境內清軍總指揮葉志超的逃竄招致了清軍在朝鮮疆場的大潰敗。把日軍間接引到了中國疆域。

中國近代史上的出名“逃竄將軍”葉志超

就這麼一個貪恐怕死的“逃竄將軍”,為何李鴻章會挑選這麼的一個人去朝鮮任總指揮呢?不外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就是李鴻章此次是真的選錯人了。但實際情況是,四個字“無人可用”。李鴻章淮軍發跡的四大幹將,張樹聲、潘更始、吳長慶已死,劉銘傳久病臥床。沒有一個能上朝鮮火線的。而朝鮮火線的幾個總兵,聶士成、馬玉昆、左珍貴等都是精銳部隊。但他們都是總兵,資格等各方面都差不多,誰也不平誰。選他們任何一個人當總指揮,別的都不平,怎麼辦?沒辦法,直隸總督葉志超,這簡直成了李鴻章的獨一的挑選。所以在任用葉志超的成績上,實際情況是李鴻章也沒有太多的挑選。明曉得葉志超不是合適的人選,也不能不挑選他了。

中國近代史上甲午和平火線炮臺

葉志超逃竄返國以後,清廷命令免職,1896年被押送京師。經刑部審問,定斬監侯。幾年後被赦宥歸家。1900年獲釋。第二年逝世。


雞史

甲午戰爭裡逃跑的清軍將校甚多,但是有幸登上教科書為人所知的唯有葉志超,方伯謙二人而已。當我們認真總結一下,就會發現這些逃將很多並沒有被問罪,戰後還活的相當的滋潤,充分展現了一下為什麼教科書裡經常說清政府腐敗。

一、滿八旗裡的逃跑雙子星

(一)豐升阿,字厚齋,郭布羅氏,滿洲正白旗人。此將資歷甚老,侍衛出身,太平天國戰爭時期奉命統領八旗馬隊南下作戰,雖然查不到他有什麼煊赫的戰功,不過這並不妨礙他步步高昇,到甲午戰爭時期,他已經是廂白旗副都統,統領盛京(遼寧省)的八旗練軍盛字營出征朝鮮。

盛字營的八旗老爺打仗不行,禍害百姓是把好手。還沒有離開盛京就有士兵無故打死外國傳教士(不學無術的八旗兵以為所有外國人是一家),到了朝鮮更是一路搶掠,偏巧出征朝鮮的淮軍主力盛軍與其軍號一樣,於是這個黑鍋讓盛軍背了,這也是盛軍統領衛汝貴後來被冤殺的罪名。

到了平壤之後,由於其戰鬥力太差,被譏諷為鴨蛋兵,也就是一碰就破,清軍總指揮葉志超只好把盛字營的主力打發去守衛後路補給線,只有六百名騎兵跟著豐升阿在平壤待著。日軍圍攻平壤之時,豐升阿的任務是帶著騎兵守在玄武門外的樹林裡,作為反擊力量。

玄武門失守、左寶貴陣亡後,豐升阿嚇破了膽,他倒是沒膽子從日軍中間衝出去,就帶著騎兵繞到城西出門逃跑,還帶動了奉軍騎兵也一起跟著他逃跑。不過豐升阿沒想到的是,遲到的西路日軍這時候正好趕到城西,日軍以為豐升阿是來進攻的,立刻排開陣型一陣猛打,打得豐升阿又逃回了平壤城,至於跟著他逃跑的兩位奉軍騎兵營官則沒有這麼好運,雙雙斃命。

清軍從平壤潰敗後,豐升阿的八旗練軍紀律最差,一路邊逃跑邊搶掠,以至於日軍北上時發現沿途村莊已經搶無可搶,房子都被燒光了。

從朝鮮跑回來之後,自覺大難不死的豐升阿完全放飛自我了,日軍打過鴨綠江,他逃到岫巖。日軍打到岫巖,他逃到海城。日軍打到海城,他稍作抵抗又棄城而逃。若把逃跑將軍排個第一名,豐升阿將以失土最多而高居桂冠。

但是作為滿八旗貴胄,豐升阿先是在其族親、吉林將軍長順懇請下戴罪立功。雖然沒立下什麼功勞而被革職。但還是在戰後升了回來。1899年任庫倫辦事大臣,1904年任馬蘭鎮總兵、總管內務府大臣,1906年署理鑲黃旗副都統,1909年任密雲副都統,不久病故。



(二)倭恆額,郭布羅氏,也是侍衛出身,甲午戰爭時黑龍江八旗練軍齊字營統領。在鴨綠江之戰時,倭氏不聽上級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的指揮,後者只好讓他單獨駐守安平河口。日軍強渡鴨綠江的第一戰就是進攻安平河口,由於倭氏疏於防範,日軍快登陸了才發現,而且很快就放棄陣地逃跑。當時倭氏所部有1500人 進攻的日軍也只有1000來人,結果齊字營沒放幾槍就逃之夭夭,其中騎兵由於過於慌亂跑進了死路,返回時被日軍打死了二十多人,這也是其僅有的損失。最氣人的是,倭氏放棄陣地後,根本沒有向上級彙報,還是依克唐阿聽到槍炮聲,派部隊來偵察,才發現日軍已經佔領安平河口。後來也是在其族親、吉林將軍長順保護下,強調其曾經奮勇抵抗,最後寡不敵眾才被迫撤退,沒有受到什麼處罰,戰後還被晉升為山海關副都統。

吉林將軍長順,他本人雖然不是逃跑將軍,卻保護了兩個逃跑將軍,因為都是他的族親

二、英雄部隊的墮落

由民族英雄左寶貴統領的奉軍,本來是清軍中一支意志頑強的部隊,即使左寶貴戰死、玄武門失守後,傷亡過半的奉軍餘部仍然堅守平壤北城,使日軍無法深入。但是由左寶貴的副手聶桂林繼任統領後,奉軍即迅速完成了從堅韌不拔到一觸即潰的蛻變。

聶桂林,字馥山,貴州松桃人,淮軍出身,隨左寶貴出關創建奉軍,後任靖邊軍統領,在左寶貴帶往平壤的八營奉軍中,有五營都是聶桂林的靖邊軍。在平壤之戰中,聶桂林主要在城南作戰,從朝鮮撤回後,聶桂林率奉軍餘部和豐升阿合為一處,共同防守大孤山港。很可能是受豐升阿的影響,聶桂林率領下的奉軍,逢敵即逃,先後放棄大孤山,岫巖,海城,丟棄了大片國土,僅僅給日軍造成了個位數的傷亡。



由於後臺沒有豐升阿硬,聶桂林被革職,發配新疆。

三、被忽視的長腿將軍

孫顯寅,湖北黃岡人,淮軍出身,為盛軍左軍分統、四川重慶鎮總兵。在清軍從平壤潰敗中後,孫顯寅逃得最快,其他將領還知道一路收拾殘部,聽從指揮,唯獨孫氏一直逃過了鴨綠江,在安東縣(丹東市)沙河鎮才停了下來,因此被革職,留營戴罪立功。

但很快他的春天就來了。由於盛軍統領衛汝貴被冤殺,李鴻章本來準備任命盛軍飛騎馬隊統領呂本元接管盛軍,因為呂本元資歷淺,擔心他壓不住,於是讓原本屬於盛軍二號人物的孫顯寅與呂本元一起統領盛軍。結果這樣一來,呂本元完全說不上話,孫顯寅成為盛軍實際上的領導人。

鴨綠江之戰中,孫顯寅防守清軍右翼的安東,日軍攻破鴨綠江防線中央後,盛軍正面並無日軍部隊,但是孫顯寅驚慌失措,丟棄所有大炮物資就帶部隊逃之夭夭。

孫顯寅率部逃到摩天嶺後,一直躲在後方避戰,接替葉志超的聶士成名義上是總指揮,但是盛軍根本調不動,只能呂本元的騎兵聽他指揮,所以名義上他手下有七八千人,其實只能指揮三千人。幸運的是日軍沒有認真進攻摩天嶺,孫顯寅也沒有了再次表現其逃跑技能的機會。 戰後自然也沒有受到任何處罰。

四、總能逃脫的海軍艦長

吳敬榮,字健甫,安徽休寧人。幼年時留學美國,回國後在天津水師學堂學習,加入北洋水師。後調廣東水師,任廣甲號兵船管帶。在黃海海戰中,廣甲號在初期比較積極,跟隨左翼的致遠、經遠圍攻日艦赤城,但是當致遠戰沉、濟遠逃跑後,廣甲遂跟著逃跑。不過沒有像濟遠那樣一直跑回旅順口,而是在大連灣口的三山島觸礁。廣甲輪機軍官盧某在回憶錄裡指吳敬榮是為了避免再次出戰,故意讓軍艦觸礁,不過目前屬於孤證。

吳敬榮

因為濟遠的逃跑情節更為惡劣,所以濟遠艦長方伯謙被砍了頭,吳敬榮則被從輕發落,革職留營,以觀後效。在威海衛之戰中,由於陸軍兵力不足,海軍提督丁汝昌讓吳敬榮帶著水兵三百多人配合陸軍防守北幫炮臺。結果當陸軍戰敗後,吳敬榮既沒有堅守炮臺,也沒有破壞炮臺然後撤回劉公島,而是帶著部下逃之夭夭了。

吳敬榮的第二次逃跑沒有受到任何懲罰,反而在戰後歷任建安號魚雷炮艦管帶,寶璧號炮艦管帶,江利號炮艦管帶。在進入民國後,作為海軍元老的吳敬榮混得更是如魚得水,官至海軍中將。

五、魚雷艇長的逃跑團體

正當劉公島海陸軍將士奮戰之時,北洋海軍全部13艘魚雷艇卻臨陣脫逃,途中為了逃離日本軍艦的追獵而紛紛擱淺,所有魚雷艇損失殆盡。這些艇長除了被俘的福龍艇長蔡廷幹以外,王登雲、李士元、劉芳圃、吳懷榮等都受到清廷的通緝,不過一個也沒有落網伏法,看來都活的很逍遙自在。

蔡廷幹

被俘的蔡廷幹更自在。蔡廷幹,字耀堂,廣東香山人,幼年留學美國,回國後入北洋海軍。在黃海海戰中,蔡廷乾的表現算是勇敢,指揮福龍艇攻擊了日艦西京丸,不過三發魚雷都沒有命中。在威海衛之戰的前期,工作還算盡心,不過當北洋海軍的主力艦定遠、來遠相繼被日本魚雷艇偷襲擊沉後,蔡廷幹悲觀失望,遂與其他艇長一起逃跑。被俘後的蔡廷幹非常清楚,一旦被日軍釋放回國,必然被清廷處決,於是懇請其美國老師出面,讓自己留在日本避難。直到1901年才回國任袁世凱的幕僚。

進入民國後,蔡廷幹先後任海軍中將副司令、海軍上將、外交總長,成為北洋政府的風雲人物。九一八事變後,蔡廷幹拒絕日本的招攬,完全退出政壇,積極從事將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翻譯成英文版的工作,得到社會讚譽。算是甲午逃將中名聲最好的一位。

六、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蔣希夷,河南人,豫軍出身,參加國過鎮壓捻軍的戰爭,升為副將。甲午戰爭中,營口道臺讓其招募五營新兵,名為鎮海軍,守衛營口。當湘軍敗於牛莊後,清軍後路被斷,本來在營口附近的宋慶率大軍退往田莊臺,蔣希夷不顧自己的職責是守衛營口,也率部退往田莊臺,結果營口很輕易就被日軍佔領。事後為了免罪,蔣希夷在報告中巧言令色,說自己率部血戰,實在是寡不敵眾才放棄營口。氣的盛京將軍裕祿大罵其無恥。

在田莊臺之戰中,蔣希夷率部防守右翼,遭到日軍迂迴部隊的進攻。這時候蔣希夷倒真的如其謊報的一樣,奮力抵抗,最後因寡不敵眾才撤退。但他努力得顯然晚了點,仍然被逮下獄,而且審問中又發現一件奇葩的事情。蔣希夷雖然只是副將,卻冒充提督,而各級領導都沒有發現。最後蔣希夷死於獄中。如果他能在營口像在田莊臺那樣表現積極的話,就不會得到這個結局了。


海軍史研究會員

一八九四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這場戰爭過後,民族英雄鄧世昌、林永升、劉步蟾等愛國將領為抗擊日寇而為國捐軀,為後世人敬仰和難以忘記。但是那些逃跑將軍讓人們熱議紛紛,非常痛恨!那麼,那些逃跑的將軍最後怎麼了?先來說一下都有誰:分別是陸軍的直隸提督葉志超,還有海軍的北洋海軍中軍左營副將、“濟遠”管帶方伯謙。


葉志超是靠剿滅太平軍起家的,年輕的時候,他可不怕死,十分英勇,每次打仗都是衝鋒在前,被人稱為“葉大呆子”,正是因為他的英勇,所以後來加入淮軍後,深得李鴻章的重用和信任。

《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記載:黃海海戰後,李鴻章參奏方伯謙臨陣先逃,其奏曰:查十九醜刻,濟遠先回旅,據稱船頭轟裂漏水,炮均不能釋放,情有可疑。茲據丁汝昌查明,致遠擊沉後,該管駕方伯謙即先逃走,實屬臨陣退縮,應請旨將該副將即行正法,以肅軍紀。1895年,葉志超經刑部審訊,被從輕處理,被判斬監候。

方伯謙,字益堂,福建福州人,船政後學堂第一屆學生,從船政後學堂畢業後一度在船政水師任職,曾被選派往英國海軍見習。李鴻章籌建北洋海軍時,被選調到北洋海防,其為人精明,好發議論,善於逢迎上司,得到李鴻章、丁汝昌的器重,1894年7月25日日本海軍在朝鮮牙山外海挑起豐島海戰,作為隊長的方伯謙驚慌失措,未作積極指揮,率座艦“濟遠”逃跑,途中為躲避日軍追擊,還升起過白旗和日本海軍旗。

戰後,經李鴻章上奏清廷,清政府於9月23日頒聖旨,以方伯謙臨陣退縮,決定處死。聖旨到後,林泰曾、邱寶仁等與方伯謙交好的北洋海軍將領曾向代理提督劉步蟾求情,被劉步蟾嚴詞拒絕。9月24日清晨,由北洋海軍陸戰隊押解至旅順市街附近實施斬首。


小泰看科技

現在很流行一種為甲午戰爭失敗者翻案的風氣,丁汝昌已經不需要為自己統領的北洋水師一敗塗地負責,甚至連方伯謙也被“考證”出他指揮的濟遠號並沒有臨陣脫逃,他被清廷斬首,是替丁汝昌乃至李鴻章背了黑鍋。但是李鴻章的奏摺中明確寫著“茲據丁汝昌查明,‘致遠’擊沉後,該管駕方伯謙即行逃走,實屬臨戰退縮,應請旨將該副將即行正法,以肅軍紀。”李鴻章人品雖然不咋地,但是對清廷卻是比較“忠誠”的,他在當時也不敢“欺君”。所以方伯謙死了也就死了,沒必要給他翻什麼案。

甲午戰爭還有兩個著名的逃跑將軍:葉志超、衛汝貴,這兩個人不但身敗,而且名裂——把人都丟到外國去了。

我們來看兩封家書,這兩封家書都是後方家屬寫給前線統帥和大將的,都很情真意切。

一封是被清廷任命為駐朝鮮“諸軍總統”葉志超的夫人寫給葉大總統的:“教匪(朝鮮東學黨)刻已肅清,俟與日本講和,即撤兵內渡,聞此甚慰。如果和事說定,固屬甚好,否則必動干戈。憶吾夫廿餘歲從戎至今,每戰必先,人所欽佩。此時年近六旬,精神雖好,較前實差許多。總宜調遣得人,勿身先士卒,是為祈。朝鮮天氣過熱,祈保重柱石之身,公餘之暇仍需節勞。”

葉志超很聽老婆的話,不要說“身先士卒”,連指揮作戰也不肯了,擁有一萬精兵的葉志超,被日軍一個混成旅打得逃出平壤,將40門大炮、一萬支槍和數不清的糧餉也都丟給了日軍。

葉志超一路狂奔跑過了鴨綠江,但馬上被舉報抓起來判了死緩(斬監候),也不能回家去看老婆了。

衛汝貴也接到了葉志超一樣的家書,而且逃跑的太匆忙,同樣“情真意切”的家書成了倭寇的戰利品,跟葉志超的家書一起成了反面教材,在中日兩國廣泛流傳開來。

衛汝貴夫人寫給衛汝貴的家書是這樣的:“君起家戎行,致位統帥,家既饒於財,宜自頤養,且春秋高,望善自為計,勿當前敵……”衛汝貴的結局是“平日待兵刻薄寡恩,毫無約束,此次統帶盛軍,臨敵節節退縮,貽誤大局,並有剋扣軍餉,縱兵搶掠情事,著倚律論斬,即行處決”。

衛汝貴很能打,葉志超也曾很能打,他們打捻軍的時候都很勇敢,但是這兩封家書,連前面的那一紙檄文,似乎都在告訴我們:晚清的將領,有相當一部分已經沒了“將有必死之心,士無貪生之念”的勇敢與果決,反倒是惦記著家裡的花天酒地紙醉金迷,家屬們也沒想過效仿“岳母刺字”,扯起後腿來倒是不遺餘力,這樣的戰爭怎能不失敗?


半壺老酒半支菸

說到甲午戰爭,我們第一印象應該是黃海海戰,以及鄧世昌等英勇事蹟,其實甲午戰爭分三個階段,可恨的是,每個階段都有逃跑將軍,這其中就有葉志超、方伯謙、吳敬榮、趙懷業、黃仕林、衛汝成、龔照璵等,還有牛昶昞。

第一階段主要是發生在朝鮮的陸戰,逃跑將軍葉志超。

作為平壤戰役的軍總統(總指揮)葉志超在戰局膠著的情況下,樹白旗停止抵抗,並下令全軍撤退,日本便在清兵的退路上設下埋伏,使得日軍輕易佔領朝鮮全境。 清廷聞知此事,立即詔諭革葉志超之職,李鴻章奏請留營效力,清廷不準。次年解送京師,經刑部審判,定斬監候。光緒二十六年,赦歸。光緒二十七年,病死鄉里。

第二階段主要是黃海海戰,逃跑將軍有方伯謙與吳敬榮。

方伯謙,福建船政學堂首屆駕駛專業畢業生,1877年—1880年,在英國學習駕駛軍艦,英國皇家海軍學院畢業回國,任濟遠號管帶。豐島海戰時,他就掛白旗和日本海軍軍旗逃跑過,黃海海戰時,北洋海軍的兩艘弱艦“超勇”、“揚威”先後中彈起火沉沒、擱淺。“致遠”沉沒後,方伯謙即率“濟遠”逃出陣外。1894年8月25日,方伯謙在旅順黃金山下大船塢西面的刑場上被斬首,時年41歲。 方伯謙逃跑後,僚艦“廣甲”管帶吳敬榮見狀,也隨之逃跑。後艦船觸礁擱淺,吳敬榮死在了海里。



第三階段主要是國內的陸戰,逃跑將軍有大連守將趙懷業以及統領黃仕林、衛汝成、龔照璵等。

1984年11月6日,從金州逃至大連灣的趙懷業聞訊日軍即將來戰,膽子嚇破,竟沒放一槍一炮,丟棄大連灣炮臺群,領著3000多步騎,慌慌張張逃向旅順。日軍輕取大連灣炮臺,獲得火炮100多門、炮彈246萬枚、德國新式步槍600多支、子彈3381萬顆,還有馬匹、行帳、糧食以及沒有啟封的快炮等。並丟下的水雷分佈圖,使日軍順利清除了大連灣中的水雷。由於在旅順保衛戰中,趙懷業未戰先逃,1894年底戰爭結束時,清廷將他捕捉,交刑部議處,並查抄了他的家產。



日軍向旅順後路陸路炮臺發動進攻。在戰事處於緊急時刻,黃仕林率先由老蜊嘴海岸炮臺易服逃走,逃至中途,舟傾落水,險些淹死,被輪船救出得生。李鴻章電奏清廷,請旨將黃仕林“即行革職,永不敘用,以示懲儆”。旋以臨陣逃脫罪被逮問,定斬監候,入獄。後以銀三萬兩饋榮祿,竟獲開釋,復原銜,授武衛軍統領,行卒。

日軍對旅順後路陸路炮臺圍攻時,率軍駐守白玉山北側元寶房一線的衛汝成,聞後路炮臺失陷,驚慌失措,便和旅順前敵營務處總辦道員龔照璵棄軍乘船由海上逃走。“舟小風浪作,四日始達煙臺”。抵煙臺後,衛汝成改裝成船戶模樣上岸潛逃。衛汝成潛逃後,清廷以其臨陣棄軍逃走,下沼革職,並拿交刑部治罪,但未得捕獲,“乃籍其家,後不知所終”。

清廷於1895年1月22日將龔照璵捉拿交刑部審訊,並以“統兵將帥失守要港罪”判處其死刑。後來,龔照璵以白銀賄賂當局,死刑沒有執行。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龔照璵被開釋出獄。1901年,龔照璵病死。 也正是因為這些人在旅順不戰而逃,使得日軍輕取旅順,造成了“旅順大屠殺”。實在是可恨,可氣!


此外,除了逃跑的,還有主降派牛昶昞。

牛昶昞當是二品頂戴,任威海衛水陸營務處提調。日軍困守威海衛港後,牛昶昞便與洋員密謀投降,遭丁汝昌拒絕。丁汝昌自殺後,牛昶昞勾結洋員以提督的名義起草投降書,將北洋艦隊的十一艘軍艦和所有的軍用物資無條件的交給日軍。戰後他將投降的罪名推到已死的丁汝昌身上,致使丁汝昌蒙冤15年之久,而他自己因隱瞞了事實的真相,只受到輕微的革職處分。



1895年死於天津。 甲午戰爭的失敗是多方面原因的,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甚至外交上,看似強大的北洋海軍其實是“外強中乾”,但即便如此,其困境也比抗日戰爭要好點,只要我們眾志成城,同仇敵愾,小日本就是個小丑。

喜歡視頻與歷史的小夥伴,可以關注我!


優意視頻

誰在甲午海戰中率先逃跑?這兩個罪人分別被指定是濟遠艦管帶方伯謙和陸軍朝鮮戰場總指揮葉志超?先說甲午海戰的失敗,並非偶然,有許多深層次的原固,從戰場直接原因來說,北洋水師的艦隊不成陣勢,以至被日軍各個擊破。更重要一點是濟遠艦管帶方伯謙,首先掛起表示本艦受重傷,不能再見的白旗,後來看到鄧世昌的致遠艦被擊沉後,方伯謙產生畏懼心理,率艦逃出陣外,駛回旅順基地,廣甲艦見濟遠艦逃跑,也尾隨其後撤回,慌亂中觸礁擱淺,被日軍各個擊破,最終導致海戰的失敗。戰後,水師提督丁汝昌向李鴻章報告海戰情況說,"齊遠首先退避,將隊列牽亂,廣甲隨逃,若不嚴行參辦,將來無以儆效尤而期振作"。李鴻章根椐丁汝唱的報告上報軍機處,請將濟遠艦管帶方伯謙即行正法。軍機處依報同意。隨即,方伯謙在旅順被斬首,廣甲舵管帶吳敬榮則受到"撤職留營“的處分。但是,方伯謙是否海艦中逃跑第一人?親歷甲午海戰的廣甲艦管輪盧毓英,在廣甲艦觸礁擱淺後,搭乘濟遠艦回到旅順。他留下份手稿題為《盧氏甲午前後雜記》。所陳述說,真正首先逃跑的是他所在的廣甲艦,而不是齊遠艦,廣甲艦跟在鄧世昌為管帶的致遠艦後面,看到致遠艦被擊沉,頓時"全軍膽落,心愈慌亂",在"未受一熗″的情況下就倉皇逃離戰場,慌亂中觸礁。而齊遠艦則是首當其衝,迎擊既久,被炮炸裂傾倒,無從應戰,才被迫撤出戰場的,從時間上來說,廣甲艦比齊遠艦逃離得早,從性質上來說,廣甲艦是臨陣脫逃,而濟遠艦是因為受到重傷不能再戰才撤出戰列的。盧氏還分析了丁汝昌把方伯謙作為罪魁禍首的原因是丁汝昌和方伯謙早就在私事上結下了私怨,這一次是丁汝昌藉機公報私仇。但是,不管是否私怨,公報私仇,無論怎麼說,方伯謙在戰鬥正在進行的時候離開戰場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根椐北洋海軍的有關章程,顯然應該是"臨陣逃亡,斬立決"。不存在將隊伍牽亂的問題,他被正法是咎由自取,毫不冤枉。再說另一個逃兵是葉志超,他是朝鮮戰場的總兵。李鴻章對甲午戰爭的慘敗負有很大責任,因為是李鴻章親自選擇的總兵葉志超以至逃跑,才引發了朝鮮戰場的真接潰敗。葉志超這個人的名聲非常不好,稍微對清末歷史有些瞭解的人,大都對這個著名的"逃跑將軍"印象深刻。這次是李鴻章把葉志超派往朝鮮對日作戰,在其原總兵犧牲後,葉志超棄城逃走。朝鮮境內清軍總指揮葉志超逃跑導致了清軍在朝鮮戰場的大潰敗,把日軍直接引到中國邊境。這樣一個貪生怕死的"逃跑將軍",為什麼李鴻章會選擇這樣一個人去朝鮮任總指揮呢?這次確實選錯了人,但實際情況是四個字"無人可用"。葉志超逃跑歸國之後,清廷下令撤職,1896年被押送京師,經刑部審訊,定斬監候。幾年後被赦免歸家。1900年蕕釋,第二年去世。


周明建16


謝你約問。19世紀末日本侵略朝鮮和中國的戰爭,因其爆發於舊曆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中日甲午戰爭有二大著名海戰戰役,“黃海戰役、“威海衛””之役。湧現出民族英雄鄧世昌、林永升、劉步蟾等愛國將領為抗擊日寇而為國捐軀,為後世人敬仰和難以忘記。同時也出現了千古罵名的直隸提督葉志超、“濟遠艦”管代方伯謙等民族敗類,拒戰逃跑,他們被永遠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得到了應有的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