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山县:南向店乡环山村以精准扶贫为抓手,发展乡村大旅游!

图文作者/陈骁勇 

光山县:南向店乡环山村以精准扶贫为抓手,发展乡村大旅游!​环山沟位于光山县南向店乡,青龙河在群山间蜿蜒盘旋,在山谷间转了一个弯儿,滋润出一方世外桃源。​

这里诸峰环峙,林壑尤美,环山也因此而得名。青龙河出群山汇入五岳湖,如一条飘动的绿丝带,将灵秀的环山与婉约的五岳连接在一起。

环山之美秉造化而生,地灵蕴人杰。千百年来,环山人筚路蓝缕,不管是负笈求学,还是外出谋生,小桥、古树、流水,承载了游子永远的乡愁。​ 
光山县:南向店乡环山村以精准扶贫为抓手,发展乡村大旅游!

一、金榜桥

金榜是环山的一个村民组,于是这座桥便是金榜桥。

桥不长,区区三四十米。如一钩弯月,疲累了休憩,飘落在窄浅的河面;又如一贯玉虹,临水梳妆,慵懒地舒展自己的腰肢。
光山县:南向店乡环山村以精准扶贫为抓手,发展乡村大旅游!

​金榜桥沟通青龙河东西,当330多年前胡煦从桥上走过后,它就如同王者加冕,用易学来注脚,用命理来加持。置身桥上,让人感叹,命运很奇妙,似乎有一条路通向遥远的未知。

从草野庶民到朝堂重丞,胡煦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别人看到他历经康雍乾三朝为官、官居侍郎的光鲜,而他总自得于自己在易学上的成就。 ​
光山县:南向店乡环山村以精准扶贫为抓手,发展乡村大旅游!

胡煦所著《周易函书》五十二卷,煌煌巨著阐述人和宇宙的关系。在同一时代,远在三万里之外的英国,一颗苹果不经意间砸中了牛顿的脑袋,于是便有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东西方同一时代的思想巨擘,分别从精神和物质的层面诠释了宇宙的至理。

胡煦易学晦涩难明,一般人很难读懂,但是不影响每个人对天道的礼敬。青年时代不经意间的一次偶遇,便成为一代思想家胡煦哲学思维的发轫。​
光山县:南向店乡环山村以精准扶贫为抓手,发展乡村大旅游!

胡煦家在南向店乡老虎山村,距此十里,同属青龙河系。河名青龙河,山名老虎山,虎踞龙盘,也是一方绝佳宝地。

而立之年的胡煦,已进学十余年,两次以秀才身份赴省乡试,均落第而归,家徒四壁。读书人最大的追求就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他不得已蛰居家乡面壁苦读,以期来年再试。


光山县:南向店乡环山村以精准扶贫为抓手,发展乡村大旅游!

1684年又逢秋闱之年,这一年的秋天格外清爽。胡煦重整行装,再次发起冲击,期望得中举人,打通入仕之途。​

他特意换了一个出行方向,缘青龙河而上,徜徉在绿水青山间,平复自己忐忑的心情。破旧的背篓里只有一箱旧书,几件泛白的青衫,少许盘缠。胡煦如一只孤鹤,形单影只,眼神已不复当初进学时的意气风发,只有对未知前途的迷惘。
光山县:南向店乡环山村以精准扶贫为抓手,发展乡村大旅游!

进入环山时,日已暮,风轻拂,几缕炊烟,一弯拱桥。过了此桥,便是通往省城的驿道。

胡煦借宿农家,房东大娘告诉他,此地名为“金榜”,此桥名为“金榜桥”。胡煦大喜,心中的抑郁之气刹那间排解,顿觉高中有望。他趁着暮色,登桥远眺,只见两山排闼,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青龙河绵延在薄雾里,似乎直入云霄。​
光山县:南向店乡环山村以精准扶贫为抓手,发展乡村大旅游!

胡煦心中欢喜更甚,“金榜”二字给予他无穷的力量。他在农家驻留数日,白日寄情山水,登金榜桥吟诗做赋,夜晚掌灯苦读。

十年寒窗苦读书,一朝风雨便化龙。当年乡试,胡煦高中举人,授安阳教谕,从此步入仕途。胡煦后来官至兵部侍郎、刑部侍郎,所著《周易函书》对后世易学、理学研究影响深远。近代哲学家、新儒学代表人物牟宗三认为胡煦是中国的最大之纯粹哲学家,后世研究易学者无不从《周易函书》中汲取营养。​​
光山县:南向店乡环山村以精准扶贫为抓手,发展乡村大旅游!

胡煦周易哲学的起点已经无法考证,但登临金榜桥的心路历程一定给他深刻的启发。胡煦感念于此,为此桥题写“金榜”二字。其子胡季堂,代父为此桥镌石纪念。随着胡煦官位的晋升,环山人将他借宿读书的地方命名为“亮马灯”,意味着驿道的车马往来,总能看到先生苦读的三更灯火。从“亮马灯” 到“金榜桥”,何尝不是偶然中的必然?​


光山县:南向店乡环山村以精准扶贫为抓手,发展乡村大旅游!

胡季堂荫生出身,未参加科举直接入仕,官至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直隶总督,追赠太子太傅,是信阳人中政治成就最高的人物之一。

父子两帝师,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更为奇妙的是,他们都与这方宝地,与这座拱桥有关。两人纵有经纬之才、万般风流,都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而金榜桥历经多次水毁重修,兀自顽强地矗立在青龙河上,引得一代代莘莘学子来此朝圣。


光山县:南向店乡环山村以精准扶贫为抓手,发展乡村大旅游!

​留连在金榜桥上的学子,正在找寻 “金榜题名”的心灵暗示。居金榜之地,登金榜之桥,安知不会再现三朝帝师的佳话呢?

 二、乌桕树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钱钧将军最深刻的记忆是家乡的乌桕树,这里有凋敝的老屋,还有倚门盼归的母亲。

钱钧的故居位于距环山沟十里的钱小寨。环山的棵棵乌桕树,烙下了将军幼年艰难谋生的印记。放牛、油漆、烧炭、骟马、习武,将军在这里积淀了苦难的童年,也掀开了戎马一生的壮阔篇章。将军一生中23次受重伤,15次被子弹穿体而过,壮士百战成中将,留下了历劫不死的传奇。​


光山县:南向店乡环山村以精准扶贫为抓手,发展乡村大旅游!

1930年的三月,天气乍暖还寒。乌桕树从沉睡中醒来,伸个懒腰,舒活一下筋骨,从枝头绽出鲜嫩的叶片,绿中泛黄,芽尖点绛,沉寂一冬的环山顿时生动起来。青龙河畔少了一个吹着乌桕叶笛的少年,百里外的大别山林里多了一个手枪队长。环山沟没有了这个奔波的快乐少年,春之乐章似乎少了一个乐符,这一少就是永远……
光山县:南向店乡环山村以精准扶贫为抓手,发展乡村大旅游!

这一天中国革命史和中国航空史发生了一件大事。国民党的一架飞机油料燃尽,降落在湖北宣化店竹竿河的沙滩上。钱钧带着手枪队,击溃了地方民团组织,缴获了迫降的飞机,这架飞机就是赫赫有名的“列宁号”。从此,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的飞机,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有了自己的航空局,航空局首任政治委员将是这位还有些稚气的手枪队长。 ​

硝烟还没散去,手枪队长斜倚在异乡的乌桕树干上,吹了吹还有余热的盒子炮管,目光深邃悠远,仿佛穿透百余里的时空,落在家乡的门前:
光山县:南向店乡环山村以精准扶贫为抓手,发展乡村大旅游!

家乡的老屋边,乌桕树又长高了吧?有人采一片新叶,折成一篷小船,漂流在河水里,目送它消失不见。

母亲呢?也许还在佝偻着背,把去年冬天采摘的乌桕籽,一点儿一点儿地舂碎,压榨出灯油换点盐巴。可是我不在家,母亲裹着小脚,谁来帮她送到集市上呢?

第四次反围剿战争还是失利了,钱钧随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开始了长征。历史的钟摆已经走到了1932年的深秋,钱钧也成长为红四方面军三十三团的政委。​
光山县:南向店乡环山村以精准扶贫为抓手,发展乡村大旅游!

千佛山的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前有重兵围堵,后有追兵剿杀。这里位于在四川、甘肃交界处,从离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算起,已经走了万里之遥。年轻的政委看着朝夕相处的兄弟一个个倒下,心如刀割。

忽然,一颗子弹射穿了政委的左腹,鲜血瞬间弥散满衣衫,也染透了贴身藏着的小木牌。木牌长年被汗水浸润成乌黄色,用家乡的乌桕木雕成,正面刻着 “彬”字,背面刻着“楞严”二字,这是母亲在他三岁时走几十里山路,到大山寨向僧人讨要的,“彬”是政委的小名。母亲用红丝线仔细穿好,小心地挂在他的胸口。丝线早已磨断不见,木牌浸满鲜血,亦如丝线一样鲜艳。​
光山县:南向店乡环山村以精准扶贫为抓手,发展乡村大旅游!

光山县:南向店乡环山村以精准扶贫为抓手,发展乡村大旅游!​​​

要死了吗?外面的战斗还在继续,可是政委什么也看不见,眼前弥漫着一片红色的海洋,像似战友的鲜血,更像家乡的红叶。

这时候正是家乡红叶烂漫的季节。“巾子峰头乌桕树,微霜未落已先红。”政委自然不知道宋代诗人林和靖写过一首呤诵乌桕的诗,只是仿佛记得家乡的乌桕叶应该红了。不是那种纯粹的红,红的、黄的、橙的、紫的,明丽柔润,色彩斑斓,在夕阳下流溢着光晕。母亲也许正在夕阳下张望,霞光在她如乌桕树干般弯曲的身子上镀了一层红。 ​


光山县:南向店乡环山村以精准扶贫为抓手,发展乡村大旅游!

政委已经昏迷了一天一夜,只是还有一口气没有断。同志们都以为他要牺牲了,于是从地主家找来一口薄棺,含泪要把他入殓。眼前的红光渐渐淡去,政委感觉有点儿冷。冬天到了吗?只有到了冬天红叶才落尽,乌桕树梢头如同点点白梅的桕籽在哪里呢?拿一根竹筷,劈一个小口,将桕籽放入,用力一捏,桕籽划出一道白线,打在童年小伙伴的后背,引来一片叽叽喳喳的叫声。
光山县:南向店乡环山村以精准扶贫为抓手,发展乡村大旅游!

不对!不是小伙伴的声音,是团长和战友的哭声。政委缓缓睁开归眼睛,看到一张张硝烟熏黑的脸,咧了咧干裂的嘴唇:我钱钧,又活过来了!

将军已于28年前故去,走前还念念不忘家乡的乌桕树。​

在环山沟,乌桕树越发繁盛。道路旁,小河边,村口处,乌桕树顽强地为游子留下乡愁。在青龙河的碧波涟漪里,乌桕树把自己的倒影妆扮得袅袅娜娜,低飞的水鸟翅膀掠过水面,倒影便与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光山县:南向店乡环山村以精准扶贫为抓手,发展乡村大旅游!

三、青龙河

她从大别山的崇山峻岭中走来,由一眼细泉,汇聚成溪,待到环山时,已经被称作青龙河。

河水恬静温柔,两岸树木葱郁,繁盛的枝叶从两边伸出,遮蔽了整条小河。阳光从林荫中透出,水面便闪烁着点点的光晕。只有雨季,她才偶然张扬一下自己的娇蛮,卷起一个个漩涡,把浅滩上修长的水草梳理成油碧的丝毯。​
光山县:南向店乡环山村以精准扶贫为抓手,发展乡村大旅游!

千百年的流淌,青龙河已经见惯了躬耕劳作,听惯了田园牧歌。已经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八个年头,环山沟一如既往地沉寂。

打破宁静的,是一个叫做阮正的“天麻姑娘”。

又是一年秋风起。河柳下的简易码头上,红衣少女没有像往常那样洗衣,她正小心翼翼地清洗着一个个小“土豆”,这是刚刚试种成功的天麻。素手执起天麻,在澄碧的河水里轻轻悠动,泥土便在水中染出一片黄晕,又渐渐淡去。阵风过后,河柳叶、乌桕叶、枫香叶翩翩飘落,像撒下五颜六色的花瓣,一片红叶调皮地落在姑娘乌黑的发梢,少女宛然未觉。
光山县:南向店乡环山村以精准扶贫为抓手,发展乡村大旅游!

​阮正办起了天麻种植厂,天麻厂的名气越来越大。青龙河的每一道涟漪,都化作一根轻柔的弦,弹出穷则思变的清越初音。

阮正要去人民大会堂,“天麻姑娘”要参加全国党代会,向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汇报环山沟人的梦想。青龙河水拍打着滩边的卵石,像似卷起一堆碎雪,水声时而轻缓,时而激越,奏响壮行的鼓点。
光山县:南向店乡环山村以精准扶贫为抓手,发展乡村大旅游!

​斯人早逝,芳华不在,只在青龙河畔留下“天麻姑娘”的美丽传说。河水执着地奔向远方,环山沟人仍然孜孜以求地探寻摆脱贫困的道路。

河柳绿了又黄,黄了又绿,青龙河不断积蓄力量。

脱贫攻坚让青龙河不再平静。如同一粒石子投进河里,激起了一层层涟漪,逐渐地扩大,扩大……几千年来固化的思维也随着波纹破碎,化做一圈圈粼粼的碎屑。
光山县:南向店乡环山村以精准扶贫为抓手,发展乡村大旅游!

路还在那里,还是九曲十八弯,只不过你再也找不到原来破败的影子。宽阔、明亮、洁净,你想尽所有的溢美之词,都无法表达在路上漫步的心情。在乌桕树和河柳的浓荫里,深吸一口带着水草气息的河风,思绪也随着无边的绿色绵延向远方。

​横跨青龙河两岸的是新建的金榜桥和连心桥,一座优雅,另一座简约。与层峦的青山、苍郁的古树、苔染的石壁、滴露的竹枝一起,在河中映下自己的倩影,月白的身影闪烁在凝碧的波痕之中。
光山县:南向店乡环山村以精准扶贫为抓手,发展乡村大旅游!

河坝前形成一方平静的水面。当晨雾起时,晨光洒向水面,河水升起娇羞的红晕。渐渐的,河面上镀上了一层金光,微风轻拂,金光被扯成无数块儿碎片。坝前,觅食的游鱼,嬉戏的鸭子,以及竹丛里垂钓的老翁,使青龙河生机勃勃。 ​


光山县:南向店乡环山村以精准扶贫为抓手,发展乡村大旅游!

河岸上是易地扶贫搬迁点。青瓦白墙,绿树掩映。环山沟最贫困的群体,在这里过上了有尊严的生活。河边的步道上,婀娜的垂柳轻拂着荷锄的乡亲,装点着水美的家园。河水轻缓地流动,盈耳的只有潺潺的微响,喁喁细语里讲述一个个自强不息的脱贫故事。
光山县:南向店乡环山村以精准扶贫为抓手,发展乡村大旅游!

过了金榜桥便是农耕文化园。遍布的杏儿、桃儿、石榴、梨子、葡萄,光是听到名字,就仿佛在河风中闻到了果香。在漫山的板栗丛中,散布着几千株野樱桃,刚刚嗅到春天的气息,樱花就把满山妆扮得分外妖娆。
光山县:南向店乡环山村以精准扶贫为抓手,发展乡村大旅游!光山县:南向店乡环山村以精准扶贫为抓手,发展乡村大旅游!​​​

​青龙河安静地流淌,如同千百年来一样。所不同的是,冲刷去岁月的沧桑,带走了贫困的酸涩,留下的是幸福的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