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政府取消生豬補貼,大集團和散養戶哪個抗風險能力增強?

從頭再來200855200

關於補貼其實是個誤區,很多農村養豬人認為大集團都有補貼,尤其是在生豬價格不理想大家都在虧錢的時候這種話題更敏感。



我想說,雖然國家每年都會拿出多少千萬多少億用於補貼生豬養殖,但是隻有辦理過補貼的人才知道想獲得這種補貼有多難。豬多不是主要因素更不是唯一因素,所以並不是所有的規模化豬場都能拿到補貼。而且國家發放補貼並不是幫助規模化豬場打壓農村養殖戶的,而是為了讓養豬朝更好的方向發展,比如育種補貼,就是為了讓大家都可以養上優質品種的豬,我國的育種本來就落後於國外,要是沒有這項補貼這段差距真的就是永遠也趕不上了。


回到題目中來,大豬場和散養戶哪個抗風險的能力更強?

我是傾向於散養戶的,前幾天在泰安碰到一個養殖戶,養豬規模不大,只有10幾頭母豬,外購了300多肥豬,但是他還養了10幾頭肉牛和50多隻羊,你說這種養殖戶的抗風險能力強不強,肯定強東方不亮西方亮,總會有賺錢的項目。

而規模化豬場哪兒哪兒都是錢,養上5000頭肥豬,一天光飼料都要十幾噸,料錢就要吃進去上萬元,這種豬場一旦資金鍊斷了,剩下的就是飼料公司疫苗公司上門拉豬,也就沒有豬場老闆啥事了。

雖然我國養豬正在向規模化發展,但是十年之內只要散養戶會把豬養好,生產成績達到規模化豬場的成績,你們可以一直存活下去。我始終認為,中小養殖戶才更適應我國現在的國情。



果然悠

“生豬補貼”是國家一項重要的惠農政策之一,鼓勵和保護生豬養殖的積極性,規避或者減少養殖戶或者養殖集團因為養殖帶來的風險,確保生豬市場供應,也是國家確保人民的“菜籃子”裡的肉類食品的一項重要措施。

如果國家取消生豬補貼,大集團和散養戶哪個抗風險能力強?最後哪個先倒閉?這個問題顯而易見,大集團抗風險能力強,散養戶先倒閉!原因如下幾點:

一、財力、物力、養殖成本懸殊太大。

大集團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充足的保障資金。大集團養殖基本是一條龍養殖方式,機械化養殖,科學配料,肉料比科學合理,浪費資源少,無論從飼料的製作,仔豬的繁殖,成品豬的育肥,還是到生豬宰殺銷售,達到利潤最大化,市場風險資本小,即使市場供過需求,可以進行大規模儲存。

而散養戶也不同,無論那個環節都必須夠買大集團的東西來養殖,比如成品飼料、獸藥等,即使出售成品豬也是由市場決定,也就是大集團實行的價格,一旦市場行情不好,必須賠本,甚至倒閉,傾家蕩產。


二、疾病防疫差距太大。

大集團生豬養殖疾病防止,有他們的專業醫療團隊,無時無刻不在監測著,一旦發生疾病,及早發現,積極採取措施,能及時控制住疾病的擴散和蔓延。

從以上兩方面對比來看,如果國家取消生豬補貼這項規模政策,大集團養殖比散戶養殖抗風險能力強,假設有破產的可能,散養戶必須先破產,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大家說對吧?


宗元

生豬養殖業是具有周期性的一個行業,這就導致每3 - 4年的生豬價格會下跌,進一步導致養殖戶在豬週期下跌的時候出現一定程度的損失。俗話說“船小好調頭”,農村養殖散戶普遍認為自己的抗風險能力要強於大型規模養豬場。因為散戶在市場行情發生變化時,可以及時進行生產調整。

但是,大型規模養殖企業的技術和產能相對於養殖散戶具有明顯的優勢,規模養殖企業普遍可以將養殖成本控制得較低,出欄有計劃且體量大,生產效率較高,再加上國家對規模化豬場的補貼,規模企業免疫方面的優勢就更不必說了。因此散養戶的抗風險能力和規模化豬場根本不是在同等層面上。

以目前的豬價來看,從只養幾頭豬的農村養殖散戶到數萬頭、數十萬頭的大型規模化養豬場都基本處於虧損狀態。由於生豬費量基本上是穩定的,2而國家下發的2018年生豬補貼計劃,規模化豬場就比農村散養戶明顯領先一步,因為規模養殖場除了和散養戶都享有的生豬撲殺補貼、免費領取政府採購苗、病死豬無害化處理補貼之外,還享有種豬育種補貼、標準化補貼和生豬育種補貼,但規模化的補貼也需要達到一定標準。在生豬價格下跌的週期中,行業出現普遍虧損,而且相對而言,規模越大虧損也較大,但環保等原因導致養殖散戶迅速退出養豬行業。

生豬養殖作為一個週期性行業,若企業的生產成本能控制到接近或者低於生豬週期的最低值,那麼就是能生存得很好的高效企業了。


布瑞克農業數據

當然是散養戶抗風險最強!

不得不說的是散養戶能堅持下來一直養豬的,都是英雄!都是養豬業的精英!

生豬補貼政策的發放要求嚴格,也就是大集團,各項指標都能想辦法達標,那麼這生豬補貼就可以拿到手!

散戶呢!散養戶什麼時候拿過生豬補貼?拿過多少?


這生豬補貼對大集團來說可以說說一份額外收穫,但是真用起來這點錢對散養戶來說,很重要,對大集團來說呢!是不是關係利潤呢!對吧!


毛竹養豬

國家給生豬養殖規模戶和養豬大集團的補貼,最主要是為了穩定中國養豬業的平穩發展,改善以前養豬業一年掙一年賠一年平的過山車式的現象。穩定豬價,讓老百姓能夠吃上一口合理的豬肉價格。

規模戶和大集團養豬有高層管理者,有高學歷的技術人員,有優秀的員工。有先進的設備。比如產房設有空調等。還有糞尿處理排汙程序和設施。這些都需要很高的費用。也增加了生豬養殖成本。

若論技術和產能規模戶比散戶有優勢。他們的一頭能繁母豬一年可以為市場提供18頭商品豬。散戶相對要低一些。每個大豬場都有自己的管理流程。特別是他們的免疫技術都有自己的一套程序。


山野50

如果政府取消生豬補貼,大集團和散戶哪個抗風險能力增強?

這是一個假命題;國家不會取消對規模豬場的生豬補貼,因為國家這樣做的目的是引導養豬行業朝規模化,專業化發展的方式。但是,短時間內,國內的散戶不會消失。同樣面對波詭雲翳的豬市,這對散戶是不公平的。


題主問,如果取消政府補貼,大集團和散戶哪個抗風險能力更強?先不下結論,我們先來看看大集團的成份。

大集團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種,擁有雄厚資本的商人,看到養豬行業的巨大市場,想用雄厚的資本在這個市場中分一杯羹,又有國家補貼政策的扶持,一個猛子扎進養豬業。

另一種,手裡有一定的資金,看到養豬業某個階段的暴利,想,即便不盈利,也有國家的補貼,總之舍不了本,也一頭扎進養豬業。

但是,養豬不像這些大鱷們想象的那麼簡單。養豬除了受到豬價的限制外,溫度,突發疾病,養殖人員的盡心與否,都直接影響豬場的運行。

據我所知,一個人投資了500萬建了個豬場,之所以養豬,因為他的一個親屬給力,能讓他優先拿到生豬補貼。

但是,疾病,豬價,飼養人員的敷衍了事,致使他養了幾年豬後,流動資金消失了,反而欠了銀行貸款上百萬。生豬補貼的錢,也沒能給他多大幫助。

象他這種想依託國家生豬補貼的人,抱著投機心理,在養豬行業規模化豬場中比例很大。但也是這類豬場,慘不忍睹。還沒有什麼資料顯示,這類豬場,做的很成功。


我們再來看看散戶的情況。所謂的散戶,指的是飼養十頭能繁母豬一下的微型養豬場。

這種養豬場遍佈農村,往往開始飼養一兩頭生豬,經過幾年,十數年的發展,滾雪球似的滾到三五百頭。

這類養豬戶能自己配飼料,能自己給豬看病,知道哪個季節豬容易發病,提前做好做好預防,知道豬價升漲起伏的大體時間。經過多年的摸爬滾打,這類養豬戶在養豬行業遊刃有餘。

其實,他們才是養豬業的支柱!也正是他們帶動著農村養豬的發展。


經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如果沒有國家政策的扶持,讓大集團和散戶在市場上公平的競爭,最終勝出的一定是眾多的散戶。

那些進軍農業的資本,最終鎩羽而歸,就是最好的證明!


老農說鄉村

個人觀點:如果取消補貼,大集團不會倒,散養戶也不會倒,最危險的其實是中小養豬場。

大集團為啥抗風險能力強?首先他們融資能力強,今年肉價不理想,他們只會少賺一點,但只要肉價重拾上升通道時,大集團會快速融資,擴大規模,迅速收割漲價紅利。例子比如新希望,溫氏等,他們可以在股票市場低成本融資和發債券,補充血液,而且大客戶和渠道都握在他們手裡。

散養戶來說根本不存在倒不倒的問題,肉價可觀時自己少吃點,多賣錢。肉價不理想時,可以做成臘肉,送給親戚朋友,或者自己多吃點。船小好掉頭,養豬不賺錢乾脆就不養了,出去打工也行,收入也不相上下。

最危險的就是中小養豬場,投了幾百萬,好多部分還是貸款,利息就吃掉了部分利潤,還要隨時應付環保檢查,人工費用,飼料價格波動,都是要被動接受的。我個人建議中小養豬場還是最好加盟畜牧大集團,雖然有時可能會少賺點錢,但飼料供應,防疫藥品等都有優勢。

更重要一點,一定要及時掌握養豬行業信息資訊,豬肉價格循環波動規律:價漲—母豬存欄增—生豬出欄量增—市場供大於求—價跌—養殖戶虧損—母豬存欄量減—市場供應量劇減—供求失衡—價再漲。明白了漲跌規律,就可以適時調整自己養豬規模,從而規避風險。

小小建議,擇優汲取。


仡鄉趣事

當然是散養戶了,豬是雜食動物,本來應該自然的生長,品質才能優良,大家還不清楚,那麼多捂黴的玉米都流向飼料工廠,還有小麥,水稻一年要打幾遍除草,殺蟲,殺病菌的化學藥品,都在糠皮上沉積,我們吃蘋果必須打皮,否則就有農藥味,資樣的道理,糠麩上都有殘毒,能殺死病菌的藥,也能殺死有用的細胞和微生物,這就是人為啥愛得病的原因,生態養殖,動物可以自然解毒,該吃啥有選擇,能哄新土,保持微量元素平衡,越是高級的豬圈,越不接地氣,愛偏食,會影響人的健康。農村屯子裡為啥愛瘟雞,我們在山上二十年就沒有瘟過任何動物,人們不瞭解微觀世界,但那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得再生障礙性疾病的人大有人在,水質不好,偏食造成的微量元素不平衡,都是這個原因,肥胖症,糖尿病,缺鐵性貧血,心臟病,過敏症,痛風等。請大家深思吧!別花錢買罪受。食品越擺弄過的少吃為好。


獨居佳境

如果政府取消生豬補貼,散戶和大集團養殖在抗風險能力上,各有各的優勢,總體來說還是大集團的抗風險能力強多了。

市場經濟下,任何大眾商品都逃不過,那根叫市場自我調控的魔法棒。當生豬價格高時,養的豬就會多起來。當養的豬多了後,供大於求,生豬的價格就會下降。從而導致養的豬變少了。如此循環,於是大家就發現,生豬養殖是一個週期性往返的行業。這個週期受很多方面影響,大約為3年多。

那麼養豬在週期低谷時,必然會出現所謂的虧損情況。那麼這個時期,就是考驗大集團和散戶各自抗風險能力的時候了。大家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吧。

很多養豬大集團,為了提高自身在市場低谷期的抗風險能力,都會和一些肉食廠簽訂戰略合同的,當出現市場性虧損時,肉食品廠會以一個約定好的保底價格收購,來減少養豬集團的虧損。因為,生豬加工成肉食品後,由於保存週期長,對市場週期性虧損的抵抗能力更強。

據我瞭解的,一些生豬養殖集團,不僅和肉食品加工公司簽訂戰略合同,甚至還會以股權方式互相滲透,以達到一榮俱榮的局面。所以,大集團養殖,只要不是出現天災人禍等不可控因素,基本上對市場的抵抗能力是非常強的。

散戶在這方面就沒有優勢了。但散戶養殖由於投入小,規模小。一旦出現市場型虧損時,可以適當及時止損。所謂船小好調頭,就是這個道理。很多散戶養殖,摸索出生豬市場規律後,都會在市場虧損週期到來前及時做出調整,比如減少養殖數量,減少養殖成本的投入等等。

總得來說,大集團養殖和散戶養殖,抗風險能力方面,都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吧,各有優勢。


村哥小凡


如果政府取消養殖生豬補貼後,養殖大集團和散戶抗風險能力就各有千秋,大集團的優勢有這幾方面,飼料成本相對低一些,生豬出欄比較穩定,一般大集團都有屠宰一條龍模式,散戶的優勢是工人工資節省,自已親自養殖責任心更強,養殖數量收縮自如,抗風險能力明顯高於大集團,養豬這行業價格低迷時,一頭豬本就會虧上幾百元,養的越多虧的越大,大集團如果虧的資金斷接,不但生豬會鬧情緒,對養豬的工人,也不好對付,集團老總可能最後聽八戒的話,散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