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軍:「你以爲你他媽的還年輕啊」

特寫 | 王中軍:“你以為你他媽的還年輕啊”

文/雷曉宇

說到王中軍,先講個段子。

早幾年,馮小剛的電影《貴族》流產。究其原因,眾說紛紜。有一說是,依馮小剛的性子,要真拍起《貴族》來,慈善晚宴啦,奢侈品拍賣啦,豪宅啦,那肯定是要被狠狠地擠兌一把。可是後來他發現,自己的老闆王中軍就是個“貴族”。投資人正在興頭上,導演怎麼好皮裡陽秋地潑冷水。要知道,在馮小剛和華誼的合作協議裡有這麼一項——“馮小剛應積極維護髮行人的權益及公眾形象,在任何場合不得詆譭發行人的言行。”

這段子不是我說的,是馮小剛說的。他說:“我發現他才剛剛開始享受這個圈子,(《貴族》)只好算了。”

在中國,自1949年以來,“貴族”一直是個曖昧的、不置可否的、耐人尋味的詞。要真問王中軍他算不算貴族,誰也不知道他會怎麼說。不過,假使膚淺地從他這麼些年的喜好來看,有點這麼個意思。他喜歡馬,喜歡車,喜歡狗,喜歡藝術品收藏,喜歡挑牌子穿衣服,喜歡搗鼓自己家的宅院。他喜歡熱鬧,喜歡排場,喜歡和有權有勢的人打交道——這麼說可能有點兒勢利,不過瞧瞧這張名單吧,從馬雲、江南春到虞鋒……他的朋友的確都有權有勢。

幾年前,我去過王中軍的家裡做客。他的家在北京城的北邊,沿著四環路一直往北走,再拐上京承高速,如果不堵車的話,不到40分鐘他就能回家。那是一棟購於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別墅。當時,王中軍花了不到100萬的價錢,一口氣買下三棟,再自己把它們裝修成一座帶花園的聯體別墅。現在,這裡成了王中軍和他的妻子、父親、孩子的住處,同時也是他的私人博物館。

這棟房子在許多地方呈現了主人的趣味。最叫人震驚之處是在花園裡,只見一大片如茵之綠草上,赫然聳立起一座毛澤東的坐像。這位著名人物雖然坐著,但把兩個成年男子站著摞一塊兒也沒他高。這還不算——你知道嗎,這是一座渾身散發爍爍金光的純金色的雕像。此情此景,實在有點超現實。

有時候,主人的大狼狗出來放風,會圍著它嗅一嗅,時間一長,它們也開始對它無動於衷了。王中軍逗著他的狼狗,說要抓緊時間把花園裡的鋪路石換一下。他還買了一個石頭牌坊想放在花園裡,叫他的父親——一位離休軍隊幹部在上面題個字。

“你想想。”他說,“幾百年後,我這成了故居,它也能是個古董了。”

另外一處耐人尋味的地方是花園旁邊的大廳。主人在牆壁上掛起裸體女子的油畫,又在空蕩蕩的大廳裡安置了另外一些政治家的塑像。其中,有三座鄧小平先生的雕塑,分為大、中、小三種不同的尺寸。雕塑刻畫的是鄧先生站立行走的模樣,因為從小到大依次擺放,難免叫人聯想起生物課本里的插圖,但也不好意思承認。

穿過大廳,有一間小小的私人電影院。王中軍是做電影出身,這裡自然就有最優秀逼真的音響配置。不過,他很少在這裡看自己製作的電影。大部分時候,他會約上滴滴王中磊、作家劉恆、製片人陳國富,在馮小剛大西洋新城的工作室裡看樣片。

“我習慣跟他們一起看片子。他們有觀點,又敢說,看完之後會有收穫。我現在看美國電影的時候不想事兒,但凡看中國電影,腦子裡都在過事兒。這個片子大概多少投資,投資人是個怎麼樣的狀態,他們會怎麼宣傳,最後片子大概回來多少錢……總是這些事兒。看《精武風雲》想,看《狄仁傑》也想,看《西風烈》還是想。”

特寫 | 王中軍:“你以為你他媽的還年輕啊”

王中軍今天是個商人,這叫很多人都忘了,他是《夢開始的地方》裡的大院子弟,他年輕時候是奔著畫家去的。路過小電影院,再往前走,是王家的會客廳。這裡進門的牆壁上有一小幅風景油畫,尺寸不過兩個巴掌大小,是故宮的雪景寫生,落款:“王中軍,1982年冬”。那一年,王中軍才20歲。不久以後,他就去了美國。等到他回國的時候,十年過去了,他開始做生意。

後來,王中軍回憶這段留學生涯,倒也很實在。他說:“我在美國基本上是一個打工的,偶然為了保持身份讀讀書。我去的時候都是30多歲的人了,真正往腦子裡裝點什麼?我是去養家餬口,攢點錢,就像現在到北京的民工一樣,乾的是藍領,白領從來沒有幹過,都沒有奢望過。我不知道辦公室是怎麼進去的,美國人是怎麼打工,裝著西裝、打著領帶樓道里一走,太神秘了,沒有這種奢望。”

王中軍不喜歡在辦公室裡工作。事實上,他基本的工作安排就是不停地在世界各地出差,跟各種各樣的人談事兒。但是,他的辦公室仍然裝修得很漂亮。沙發和傢俱都是深褐色的美式傢俱。每一個空出來的空間裡都擺放了當代風格的雕塑或者油畫。

王中軍確實崇拜毛澤東嗎?在辦公室電視機的垂直上方,又掛了一張毛澤東的肖像畫。血紅的背景色,領導人神色凝重又曖昧地望向遠方。順著他的眼神望出去,你不知道他看向哪裡,但是自有一種不由分說的威力。

家裡的毛澤東已經是垂老的樣子,雙手扶膝,公司的毛澤東卻正年輕,似乎正在集中精力面對未卜的將來。這是一個人走上神壇前後的樣子。

可以這麼說,如果王中軍徹底對藝術沒感覺的話,他可能壓根不會進入電影圈子。一個未經證實的說法是,當年回到北京之後,王中軍開廣告公司掙到了第一桶金。有一天,他在馬路上碰到了自己的中學同學,同學介紹他投資了一部電視連續劇,這才是他涉足影視投資的第一步——不如外界傳說是姜文的《鬼子來了》。

《鬼子來了》沒掙著錢。1999年,這部電影甚至都不被允許在內地公映。不過,通過投資這部電影,王中軍結識了董平,並且積累了一些經驗。當年在場的朋友回憶說,董平進門穿著運動服,剛打球回來,風風火火,說,只要是姜文的電影我就投。而王中軍則衣著講究,他坐在那裡,一邊發問,一邊計算投入產出比。

接下來,他有機會投資陳凱歌的《荊軻刺秦王》和馮小剛的《沒完沒了》。王中軍有意在電影投資行業拓展自己的公司規模。通過玩馬這個共同愛好,王中軍結識了太合房地產的老闆,並且獲得了華誼歷史上第一次融資,金額是1600萬人民幣。

特寫 | 王中軍:“你以為你他媽的還年輕啊”

對於這一代中國商人來講,生意和生活之間永遠有複雜微妙的聯繫。後來,王中軍喜歡玩車,“出於朋友幫忙”,開始幫著在朋友圈子裡賣寶馬車——也不是賣,不過通過他能夠拿到更加優惠的價錢。王中軍慢慢開始有自己的商人朋友圈子。很多年之後,華誼上市之前的最後一輪融資,正是在某家酒店的飯桌上談成的。馬雲帶來了江南春,江南春帶來了虞鋒和魯偉鼎,事情很容易就談成了。

王中軍擅長駕馭私人情感和事業的關係。他自己形容說:“說句實在的,這個東西就像一個氣場一樣,假如說同時三個女孩,哪個女孩對你有興趣,你感覺得到。有倆女孩對你沒有興趣,你跟人瞎聊什麼啊。這幾個企業家誰對你有興趣,你是能夠感受到的。何必碰一鼻子灰?人要根本對你沒有興趣,我說我最近要1千萬美元,人家特正經,說行行,你的資料得給我,跟我手下談談。何必呢?”

一來二去,王中軍名聲在外。他的生活方式成了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中國先富階層的標本。王中軍是個明白人,他懂。

他說:“中國所謂的這一批新的有錢階層還沒有到享受的階段。大家都在奮鬥階段,人都單純。基本上生活很簡單,大部分生活是在企業,企業是你的整個生活組成部分,佔了很大的一塊。我不同的是,我那麼酷愛藝術品,這個也佔我一部分精力,剩下的就是吃喝玩樂了。我媒體形象是吃喝玩樂的人。沒有這種形象不行,但是確實是這樣的形象。你讓我正經也正經不起來。”

他還說:“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生活方式。美國的年輕一代,35歲就退休了。很簡單,把公司一賣,拿到了一億美元,夠了,真的什麼都不幹了,中國人都做不到。這也不叫退出戰場,人家戰場轉移了,享受生活也是戰場,你享受生活也不見得不是戰場,怎麼發展挑戰極限、明天玩衝浪、後天滑雪、飛艇,他覺得很有意思。不過,我沒有那個條件,我有條件的話,35歲可以退休,可我35歲剛開始奮鬥。”

有一次,王中軍在工人體育場邊上的水牛石餐廳請大家吃飯。他坐在圓桌的主人席上,喝了不少紅葡萄酒。有人問他,《非誠勿擾2》是中年老男人在懷舊吧。他盯著這個三十歲出頭的年輕男人看。看了有好一會兒,他笑了,大聲說:“你以為你他媽的還年輕啊。”

笑起來的時候,他的臉漲得更紅了,看起來像是平日那個王中軍的漫畫形象。酒精像把刻刀,削尖了他的圓滑、周到和有錢人的派頭,最後,它們竟然成了一種充滿辛辣的幽默感,這種幽默感,簡直是王朔一代人的精神紋身。從王中軍少年時候起,它就鐫刻在那兒,直到他變成一個年近50的富豪的時候,也未曾有絲毫的模糊褪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