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拿他做偶像,是有道理的

李白拿他做偶像,是有道理的

文 | 沙塵暴(讀史專欄作者)

李白是很多人的偶像,他也有自己的偶像。

他的這個偶像名叫魯仲連,又叫魯仲連子、魯連子、魯仲子或魯連。戰國末期齊國人,生卒年約為公元前300年-前250年,活了50歲左右,雖然算不上高壽,但在當時,也算不年輕了。

史載魯仲連自幼“勤奮好學,博聞強記,思維敏捷,口若懸河”,簡單點說就是口才極好,基本上沒人說得過他,是史上少有的雄辯家。

史上口才好的人很多,更有不少所謂的清談家,一輩子就靠耍嘴皮子為生。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些士大夫,整天不幹正經事,“手執塵尾,不談世事,尚論玄理”,專談本末、體用、有無、性命等抽象玄理,都是些扯淡的玩意兒。

但魯仲連從來不扯淡,“不尚空談,唯務時事”。他的口才,從來不浪費在所謂的玄學上,不發揮則已,一發揮就要解決實際問題。

1、兩難孟嘗君

他的口才有多棒呢?從他“兩難孟嘗君”可見一斑。

孟嘗君田文是個富二代,靠他老爸留給他的鉅額財產,養了很多士,每天多達三千人開飯,吃流水席一般,各種各樣的人才都有。

人才多是好事啊,然而孟嘗君廣攬人才的做法,卻遭到了魯仲連的批評:“你真的喜歡賢士嗎?過去雍門子供養椒亦,陽得子供養人才,給他們吃的穿的都和他自己一樣,他的那些門客,都願意為他們效死力;可是你呢,你比雍門子、陽得子還有錢,養的士比他們還多,可是願為你效死力的,有幾個?”

孟嘗君臉一紅,辯解說,那是我沒有得到椒亦那樣的賢人,不然也有為我效死力的人。

魯仲連笑了笑說:“你的馬棚裡養著很多馬,多得可以拉一百輛車了,每匹馬都披著錦繡做的馬衣,吃著豆子和米類這些高檔食物,並非只有騏麟騄耳這些千里馬才有這樣的待遇;你後宮裡的十個妃子,穿的是上等衣,吃的是上等飯,也並非只有毛嬙、西施那樣的美女才有這樣的待遇。你的美女和駿馬都是現代人,都是你從當世選擇的,何必要去等待古代那樣的賢士?由此可見,你僅僅喜歡賢士是不夠的。”

實際上,這番話是批評孟嘗君薄上、賤士的做法,提醒他應該一視同仁,厚待所有的士,這樣才能求得古代那樣的賢才。

魯仲連第二次“難”孟嘗君,是因為孟嘗君因為瞧不起門客中的某個人,想趕他走。

魯仲連勸他別這樣做:“猿猴在水面遊,動作當然沒有魚鱉靈活;讓良馬與狐狸比賽攀登危巖,良馬當然不如狐狸;曹沫(也叫曹劌)適合打仗,揮舞三尺劍,有萬夫不當之勇,假如讓他去種田,他恐怕連個農夫都不如……”

魯仲連的意思是,不要讓一個人去做他做不到的事情,而應量才適用,這樣才能人盡其用,而不要因為某個人沒有你希望有的那種才能就說他笨,更不能趕走他,他沒有這方面的才能,並不意味著沒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如果因此而拋棄他,就會遭到他的記恨甚至報復,這可不是治理國家、教化百姓的辦法。

一席話驚醒夢中人,孟嘗君稱讚他的話很有道理,放棄了趕走那個門客的打算。

2 、義不帝秦

魯仲連最為人稱道的,是他所做的兩件事,一件叫“義不帝秦”,一件叫“一箭定聊城”。

“義不帝秦”四個字,後來通常用來比喻堅持正義,不向惡勢力屈服、投降,這是一種可貴的品質。

據《戰國策·趙策三》記載,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爆發,秦軍大勝,並“坑殺”趙國40多萬降卒。秦軍並未罷休,繼續進軍,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逼趙國尊秦王為帝。

秦國如果得逞,對其他諸侯國意味著什麼,所有人心裡都清楚,但所有人都怕得要命,誰也不敢對趙國施以援手。好不容易有個盟國魏國想幫一把,沒想到派的兵走到半路就“幡然醒悟”,咱們這不是茅廁裡點蠟燭找死嗎?

不但停下不走了,反而派了一個名叫新垣衍(又叫辛垣衍)的客將軍,偷偷摸摸潛入邯鄲,勸說趙王識時務者為俊傑,與其死得很難看,還不如從了秦。

那時候魯仲連正好在邯鄲遊歷,立即去找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平原君趙勝,開口就質問:“秦人就要打到你家門口了,你難道不想反抗,任由他們欺負?”

平原君沒好氣地說:“我有啥子辦法?之前的40多萬人都沒卵用,如今邯鄲被圍,原指望魏國能幫忙,哪曉得特麼魏王反而派人勸我們大王尊秦為帝。在這種形勢下,我能做啥子?我屁都不敢放一個!”

魯仲連毫不客氣地指著平原君說:“以前以為你是個人物,沒想到你如此讓人失望。魏國派來的那個說客在哪裡,你把他叫來,看我如何把他罵回去!”

見到新垣衍後,魯仲連卻一言不發,直到對方問他為什麼留在圍城之中不走,難道不怕死嗎,他才回答說,秦乃虎狼之邦,是個拋棄禮儀而只崇尚戰功的國家,用權詐之術對待士卒,像對待奴隸一樣役使老百姓,如果讓它稱帝,進而統治天下,世界將一片黑暗,我之所以不走,就是不希望這種事情發生,想幫幫你們和趙國。

在接下來兩人針鋒相對的“嘴仗”中,魯仲連一針見血地指出,魏王這種行為極不負責,是隻顧個人安危而不顧大局,最終不但會害了趙國,還會害了魏國,魏王自己也不會有好下場。

若尊秦為帝,他們的野心就會膨脹,做事就會肆無忌憚,魏國的朝廷大臣,就會逐漸被秦國的大臣以及秦王的子女取代,魏國就會成為秦國的傀儡,叫它幹什麼就幹什麼,叫它站著不敢坐著。

而你新垣衍又會如何呢?別忘了你可是魏王的心腹,秦王將如何對待你這個魏王心腹,想必你自己也會猜到吧。

“何況當老大的,哪一個不殘暴專橫、蠻不講理?”魯仲連進一步“嚇唬”對方,“到時候無論你忠不忠誠,他都不管,稍微惹他不高興,就等著倒黴吧,輕則性命難保,重者株連九族,也不是沒可能。在他眼裡,咱們這些人連豬狗都不如。所以唯一的辦法是在戰場上打敗秦國,必須儘快組建魏燕齊楚同盟,聯合起來救趙擊秦。”

魯仲連一席話,說得新垣衍脊樑骨發涼,也讓他心服口服,再也不敢提什麼“尊秦為帝”的事情了,並且離開了趙國。

魯仲連勸告新垣衍的事情傳到秦軍耳朵裡,他們擔心魏燕齊楚真的結成同盟,急忙把軍隊後撤了五十里。

巧的是,魏公子無忌奪了魏將晉鄙的軍權,率軍救援趙國來了,並開始攻擊秦軍。

秦被迫撤軍。

3、一箭定聊城

公元前284年,齊國不知怎麼得罪了燕、趙、楚、韓、魏五國,燕國上將軍樂毅率領五國聯軍攻打齊國,僅僅半年時間就攻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

五年後,齊國的反攻開始了,其他地方很快拿下,唯獨聊城負隅頑抗,竟然一年多都沒拿下!

真是日了鬼了!齊軍總指揮田單百思不得其解,想起了足智多謀的魯仲連,派人把他接來。

魯仲連詳細地聽了情況介紹,然後提筆給駐守聊城的燕國大將燕衝寫了一封信,系在箭上射進城,燕衝看後竟然自殺,燕軍不戰自潰。

魯仲連不費一兵一卒,甚至連一口口水都沒廢,就搞定幾十萬大軍的故事,膾炙人口了近兩千年,並將繼續膾炙人口。

魯仲連到底寫了什麼,以至於具有這麼大的效力?那封信很長,由於篇幅的關係,這裡只能摘其主要內容。

在信中,魯仲連先是把燕衝大大地誇了一番,對他對祖國忠心耿耿的鐵血精神進行了高度讚揚。接著筆鋒一轉,給燕衝來了個當頭棒喝:假如你繼續頑抗,那就是不義之戰,假如你不想打了,開城投降,那就是對國家不忠!那麼問題來了:你是打呢,還是不打呢?不管你是投降還是繼續頑抗,你都得背個大汙點,跳進黃河也洗不清,而且將遺臭萬年,因為無論是打還是降,不忠不義這兩條,你都要佔其中一條。你是想要不義呢,還是不忠呢?

是啊,到底該怎麼辦呢?那封翻譯過來長達近兩千字的信,足足讓燕衝哭了三天。

為什麼哭得如此厲害?因為實在拿不定主意啊,又沒人能夠給他出主意。所以他哭了三天,猶豫不決了三天。迴歸燕國吧,他與君臣上下都有了嫌隙,回去後肯定凶多吉少;投降齊國吧,殺死和俘虜齊國的人又太多,極有可能也沒用好果子吃。

難道沒有第三種選擇?其實,看完魯仲連的信,燕衝第一時間就想到了最好的選擇,但那又是最痛苦的選擇。這也是他為什麼要哭三天的原因。

三天後,他終於不再猶豫,拔劍自刎。聊城頓時大亂,使田單血洗聊城得以順利進行。

4、歸隱東海

一封書信搞定敵國幾十萬軍隊,可謂魯仲連絕唱般的華麗演出,然後他就“功成身退”,到一個名叫“東海”的地方歸隱去了。

據《太平御覽》等書,“東海”並非現代意義上的東海,而是山東桓臺境內的馬踏湖。

由上可知,魯仲連一生做過的事情,似乎並不轟轟烈烈,成就並不突出,他“一箭定聊城”,甚至還有僥倖成分在裡頭。

那麼,一向恃才傲物、自視甚高的李白為什麼那麼崇拜他,還把他作為自己的偶像,並寫詩讚頌呢?

李白敬佩的,是魯仲連的俠義精神。在李白看來,“天下第一大俠”的桂冠,除了魯仲連能戴,其他任何人都沒資格戴。

李白這裡的“俠義精神”,是指魯仲連的品行和人生態度。“胸藏甲兵,腹有奇謀”,卻不想做官,而且從不追求私利,真正視金錢如大糞,功成身退後不要一丁點封賞,與蘇秦張儀之流努力奮鬥就是為了往上爬的境界不知高了多少——古往今來,能做到這點的,有幾人?

比如解救趙國後,立了這麼大的功,平原君是不可能“放”過他的,一定要讓他做大官,可是魯仲連說,別跟我扯沒用的,我要是想做官,還會等到今天?

平原君說,既然你不肯做官,那我請你吃個飯總可以吧?

這個可以有。平原君便設宴招待魯仲連。孰料酒酣耳熱之際,平原君命人抬來一千兩黃金(有說一千兩銀子),定要酬謝魯仲連。

魯仲連說,你是不是把我當成了生意人?有些人之所以高貴,是因為他們為人排憂解難是免費的。然後拂袖而去,一輩子再也不見平原君。

一箭定聊城後,齊國國君同樣要封賞魯仲連,魯仲連來了個如法炮製,而且比上一次更徹底,乾脆“人間蒸發”,過他的逍遙日子去也。

歸隱之前,他說了這麼一句話:“官職這玩意兒,實際上是一種羈絆,接受了官職,免不了今後會向權貴摧眉折腰,那就太沒意思啦。所以說啊,與其高官厚祿,不如與世無爭,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成為精神富翁,得到舒適暢快!”

公元某年某月某日,唐代大詩人李白遊歷齊魯大地,臨別時寫了一首《別魯頌》,可謂是專門獻給魯仲連的,對魯仲連表達了崇高的敬意:

誰道泰山高,下卻魯連節。

誰雲秦軍眾,摧卻魯連舌。

獨立天地間,清風灑蘭雪。

夫子還倜儻,攻文繼前烈。

錯落石上松,無為秋霜折。

贈言鏤寶刀,千歲庶不滅。

在李白看來,泰山再高,也與魯仲連的高風亮節沒法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