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在身边乱弹是流行于河北石家庄当地的稀有剧种,一吼二百年

乱弹是流行于河北石家庄赵县当地的一种稀有剧种,它是在明末清初由梆子乱弹腔发展而成的。历史上,赵县沙河北岸的北王村,曾有着“乱弹之乡”的美誉。这里曾走出了红遍赵州的乱弹名伶“赵州旦”,也曾培养出了侯京雨、张占房、张秀宅、张狗叉等农民喜爱的演员。斗转星移,时过境迁,二百年过去了,这个村至今仍活跃着一个由二三十人组成的乱弹剧团,他们“拿起锄头是农民,穿上戏服是演员。”在困顿中坚守着乱弹的舞台,传承着祖辈留下的技艺,他们的“吼声”始终不改那亲切的乡音……

非遗在身边乱弹是流行于河北石家庄当地的稀有剧种,一吼二百年

北王村的舞台就搭建在村中央的一条大道上。一台《杨金凤夺印》刚刚开始,生旦净末丑你方唱罢我登场,挂在高空的大喇叭里也是笙笛齐鸣、唢呐声声,热热闹闹地在小村的上空回荡。台下的老老少少把舞台围得水泄不通,看得如痴如醉。

非遗在身边乱弹是流行于河北石家庄当地的稀有剧种,一吼二百年

乱弹初始于临清州冀鲁交界地带,清乾隆年间由顺德府流传至真定府,被称之为“北府乱弹”,艺人收徒办班传艺,使这门艺术有了较大发展。道光、同治年间,师兄弟闹矛盾,师弟另立山头,对唱腔进行改革,并到威县、聊城一带传艺,至民国年间形成所谓“东路乱弹”,而“北府乱弹”仍保持着乱弹的原汁原味,称之为“西路乱弹”,传承至今,北王村乱弹即属于北府西路乱弹。”

非遗在身边乱弹是流行于河北石家庄当地的稀有剧种,一吼二百年

北王村乱弹植根于乡野,成长在民间,乡土气息十分浓郁,具有“风格古朴、表现粗犷、唱腔独特、音乐流畅”等特点。乐队被称为“三文四武”,所谓三文系指唢呐、七孔笛和捧笙;“四武”指鼓、锣、钹和手锣。其唱腔基本保持着清代的音调,演唱以乱弹腔为主,其主要板式有头板、二板、慢板、原板以及不能独立存在的大过桥板式(属过渡性板式)等十二种,属板腔体系。乱弹的男女声腔均为真声咬字而假声托腔,十分强调力度,特别是旦角唱腔,除音调较高外,假声时常带“吼”出的喉音,为乱弹的重要特征之一。乱弹腔的唱法是先摆字后托腔,待唱完最后一字时旋律立刻翻高延续托腔,紧接着是乐器(吹管乐器),演奏花过门,其过门的伴奏旋律华丽流畅,比演唱的旋律更为俏丽而富于魅力,这也是西路乱弹的特征。

非遗在身边乱弹是流行于河北石家庄当地的稀有剧种,一吼二百年

张秀宅老人,在《杨金花夺印》戏里扮演老杨洪。他是北王村乱弹剧团里年龄最长者。早在2008年夏天,县非遗保护中心到北王村搞调查,张秀宅老人就和徒弟候庆敏为调查组联袂表演了《穆桂英搬兵》。师徒俩各自换上了剧中的行头,挥舞着刀枪上了场。那天室外温度是摄氏37度,一老一少文武带打,淋漓的热汗瞬间便浸透了戏装。感动着在场所有的人。

非遗在身边乱弹是流行于河北石家庄当地的稀有剧种,一吼二百年

张秀宅的父亲张增群,即“赵州旦”,生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入“翠华班”学戏,拜师巨鹿人刘老头儿,攻青衣、文武花旦。他扮相俊美,功底扎实,嗓音亮脆圆润,运腔委婉动听,每句尾音高八度吼出,高亢激越,凌宫穿云。

非遗在身边乱弹是流行于河北石家庄当地的稀有剧种,一吼二百年

张增群挑班的“翠华班”最兴旺时,超过百人,演出地域北到石家庄,南到邯郸,西至山西阳泉的几十个县市。这一时期与北王村“赵州旦”乱弹班齐名的主要班社有:藁城北周卦同乐会、藁城南大章周老太乱弹班、隆尧王发绪乱弹班、高邑南岩村田永奎乱弹班、获鹿南隆贵村“母老虎”乱弹班等。“赵州旦” 乱弹班曾多次与他们同台联袂演出,促进乱弹戏曲艺术交流,乱弹戏的质量亦因而得以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