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家鄉等不回漂泊的遊子

老家地處大別山區,典型的丘陵地帶,“七山一水兩分田”是家鄉的真實寫照。我們那裡田地少,人均幾分田,畝把地,且都是梯田坡地,家家戶戶當年的收成差不多也就能保證自己兩年的口糧,所以外出打拼是鄉親們的唯一選擇,我也是那樣走出家門的。

美麗的家鄉等不回漂泊的遊子

這樣無人居住的村落日漸增多

現在的家鄉,除了“過年七天樂”,此後一年中便是漫長的靜寂。每年春節你看到的鄉村是繁榮、熱鬧、喜慶的,遊子歸鄉,親人團聚,其樂融融;而春節一過,家成空巢,人分各地,鄉村“靜好”。平時的三百幾十天裡,童叟把門,鎮上夜間的廣場舞便是最大的排場。這也是我經常回家的原因,老母享不了城裡的福,留守老家,我就只能儘量多回去陪陪她,“湊點熱鬧”。

其實,每一個遊子的根都在家鄉,每一個遊子的思戀和牽掛也在家鄉,他們何曾不想在自己的土地上茂盛生長,在自己的土地上發熱發光,可殘酷現實和生活的重擔卻將他們拒之門外,在別人的家鄉他們也會越來越迷茫:家在何處?娘在何方?

美麗的家鄉等不回漂泊的遊子

如此告別的催淚場景春節過來比比皆是

時空隔斷了親情、鄉情,靜寂冷漠了民俗和民風,原本屬於鄉村的文化、傳統與習俗也逐漸被各地帶回的“他山之石”敲得粉碎。人們談得更多的是錢、地位和榮耀,而不是我們兒時所記得的評書、楚劇、玩龍燈,傳說和故事也被手上游戲、桌上麻將逼退隱身。鄉村生活本色淡退,城市印跡越來越濃。

美麗的家鄉等不回漂泊的遊子

列車無情地拉長了親情的距離

在家的人少了,更多的工業品下鄉了,生活方式城市化了,這也給了花草樹木莫大的生長空間,肆意生長的樹草淹沒了我童年記憶中的很多小路,佔領了我們兒時玩耍的陣地,很多山現在壓根就上不去,也不敢進去了。藍天白雲,綠樹青山,確實美得亮眼。

草木的生長是瘋狂而帶有侵略性的,人走地荒,幾年不種田地基本就變成了荒漠樹林,田裡長滿野草,地被雜木侵佔。同時,隨著城鎮化不斷推進,原本在山中、田地周邊的農舍大多成為廢墟,奮鬥在鄉村的人越老越少,這讓生態秀麗家鄉的身影顯得有些寂寥、荒蕪,甚至有點老態龍鍾、缺乏生機。

美麗的家鄉等不回漂泊的遊子

良田成荒原

也許大家也記得兒時新米新面做出的飯和饅頭是多麼的清香,菜園裡的菜也是鮮味十足,可如今再也找不回那般帶著濃濃鄉愁的味道了;耕田的牛沒了,散養的豬沒了,自然生長的魚兒也沒了,原始的農耕文化也漸漸沒了;原本種糧的田裡長著花,原本種花的房前屋後長滿草;原本種糧的現在買米吃,買菜吃。

現在的農村確實變好了,不再愁吃愁穿,不再常年辛苦勞作,農村人甚至過上了城裡人的生活。可我覺得農村就應該不同於城市、城鎮,保留其農與村的屬性和特色;農業的發展更要基於農村土地、符合自然規律的生態行業;而農民就是要在這片土地上建設農村,發展農業;不能讓農村失心失根,而成為城市的“二奶”。

美麗的家鄉等不回漂泊的遊子

如此龍鍾老態卻還不能“退休”

事在人為,可現在人不歸事何為?振興三農的根本是要讓農民回到崗位上來,有尊嚴地工作,有質量的生活;讓路上有人走,田地裡長莊稼,能聽到雞鳴犬吠,能聞見家長裡短、鄉音俚語;更重要的是要讓這片土地上有親情、有情感、有傳承。

我生在農村,長在鄉下,只是成年後為生計而背井離鄉,流浪都市。說這些並非嫌棄自己的家鄉,相反正是對家鄉炙熱的愛、深深的情才讓我去關注、去思考,我就是想看到讓家鄉一個美麗而溫馨的自然風光,看到一個生動而有底蘊的原味家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