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平定甘肅蘇四十三、田五起事

乾隆皇帝平定甘肅蘇四十三、田五起事

這場暴亂起源於回教新老教派(哲派和華派)之間的爭鬥。

新教哲派創始人馬明心是甘肅隴南人。1728年,隨叔父赴麥加朝覲,途經也門時,與叔父失散。他被當地沙孜林耶道堂收為門徒,習經修道。1744年回國後,創立哲派,並在甘肅傳教。由於馬明心的學生蘇四十三在傳教過程中與老教華派發生矛盾,被循化華派首領馬國寶以“邪教”告於官府。再加上哲派發展迅速,遂被清廷定為邪教。於是兩派之間開始矛盾不斷,經常發生械鬥。而清廷有遏制哲派,往往在處理矛盾時,有意偏袒華派,遂引起哲派的強烈不滿。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三月初,兩個教派終於爆發了大規模的械鬥。先是哲派蘇四十三、韓二哥率其信徒千餘人,襲擊了華派的村莊,殺死教徒百餘人,裹脅部分人隨哲派,許多人外出逃亡。隨後華派告到陝甘總督衙門。

乾隆皇帝平定甘肅蘇四十三、田五起事

陝甘總督勒爾謹委派蘭州知府楊士璣,會同河州協副將新柱、皋司福菘等,帶領兵丁40餘人赴撒拉族地區查辦此事。哲派信眾聽說後,就假裝華派信徒出迎,以探聽官府旨意。楊士璣等不知是計,便表態說,官府要為華派作主,如哲派不守法令,將全部誅滅!這本是楊士璣幾句隨口話,是用來安撫華派的;如果真要鎮壓,怎麼可能只帶40名兵丁來呢?哪知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結果迅速成了哲派暴亂的導火索。

蘇四十三、韓二哥等聽了清政府官員的這些言論後,大為氣憤,遂決心率部起事。是日晚殺死新柱,次日清晨趕往旗臺堡斬了楊士璣,乘勝攻佔了河州(甘肅臨夏)城,殺死知州、都司等官吏,奪取了大量軍械和馬匹。其他教派的撒拉族和回族、東鄉族等也加入反清隊伍之中。

乾隆皇帝平定甘肅蘇四十三、田五起事

勒爾謹聞訊後,一面調西寧鎮副將貢楚克連爾由循化截住歸路,並派循化文武官吏率兵赴河州鎮壓;一面將馬明心逮捕,由官川解押蘭州。蘇四十三和馬明心的義女賽利麥等聞馬明心被捕後,遂率男女教徒2000餘人攻陷河州城,由小路經唐汪川,夜渡洮河,進逼蘭州,要求釋放馬明心,揚言如不釋放,即攻蘭州城。當時,蘭州防務空虛,只有標兵800名,布政使王廷瓚大為驚恐,無奈之下,便迫令馬明心登城,勸諭蘇四十三等退兵。蘇四十三等一見馬明心後,立即跪地,泣不成聲,口稱“聖人”不止。馬明心見此情況,便將自己的傳教手杖扔下城去,眾人得此,如獲至寶,搶著撫摩,互相傳遞。蘇四十三等立即明白了馬明心的意思。王廷瓚見此十分恐慌,恐放歸後如放虎歸山。於是就在蘭州東川門將馬明心斬首,同時散佈謠言說十日後釋放馬明心。

乾隆皇帝平定甘肅蘇四十三、田五起事

馬明心既歿,蘇四十三等反清之心更堅。乾隆帝為了鎮壓哲軍,四下調兵“圍剿”,先派大學士何柱率京師健銳營、火器營2000人赴援,又命馬彪、伍彌泰等率兵萬餘進剿,又派阿桂、和珅前往督師。哲軍十分勇敢,賽利麥率女兵與清軍對陣時,一仗即殺死清將官9人,但終因眾寡懸殊,賽利麥同丈夫一併陣亡。蘇四十三等被迫退守華林山。四月十九日,圖欽保率遊擊王三傑等仰攻華林山,撤拉族居高臨下,大敗清兵,打死清軍990人,圖欽保、王三傑等戰死。乾隆帝大怒,於是勒爾謹因“師久無功”被革職,和珅也被急速調回京師,獨留阿桂督師。阿桂採用“以夷制夷”的辦法,令撒拉族土司韓煜率眾打先鋒;又調金川屯藏兵千名和阿拉善旗蒙古兵七百“助剿”,圍困華林山,斷絕水源,又將華林山寺廟房屋盡行燒燬,哲軍死傷400餘人。六月初,清軍乘大雨進攻,蘇四十三等血戰而死,哲軍無一出降,全軍覆滅。

和珅自此與阿桂產生了矛盾。但和珅喜歡記錄天氣情況,這使得乾隆皇帝發現了著名的甘肅“冒賑案”。原來勒爾謹和甘肅布政使王亶望串通一氣,先是將收捐監生的米糧改為銀兩,然後年年虛報旱災,打著用監糧賑濟的名義,將銀子全部私分。此案涉及州府道臺60多人。最後,22人被斬首,其中王亶望斬立決,勒爾謹自盡,餘者依律治罪。

乾隆皇帝平定甘肅蘇四十三、田五起事

起義被鎮壓後,清廷對哲軍的家屬、新教眾採取了“斬絕根株”的政策,安定、河州、官川、唐汪川、洪濟橋等地許多人被殺,剩餘的被充軍伊犁或雲南。從此,清廷禁止傳教和聚眾唸經。而陝甘總督李侍堯在查辦所謂新教餘黨時,大肆株連羅織,迫害無辜,結果激起了更大的反抗。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四月,新教徒田五等人又在甘肅通渭北六十里的石峰堡起事。

乾隆皇帝平定甘肅蘇四十三、田五起事

起義軍久攻靖遠、會寧不下,田五在戰中掛掉,張文慶、馬四圭等人遂率隊伍折向東南,與通渭的回民一道攻通渭城。陝甘總督李侍堯連忙派甘肅提督剛塔率軍鎮壓。張文慶、馬四圭等人在攻佔通渭城後,巧設埋伏,西安副都統明善及所部1200名士兵中伏全軍覆沒。乾隆盛怒之下,下令逮捕陝甘總督李侍堯、提督剛塔入獄,改命福康安為陝甘總督,與海蘭察統兵進攻義軍,同時還命阿桂領健銳、火器營士兵赴甘肅督師。

乾隆皇帝平定甘肅蘇四十三、田五起事

六月,福康安統兵至隆德,進攻靜寧底店,斬殺數千。此時,義軍已放棄周圍小據點,全力固守石峰堡,“堡踞萬山中,四面削險,溝塹縱橫”,十分險要。清軍屢攻不下,傷亡慘重。福康安、阿桂等遂又採取斷絕水源之計。七月,石峰堡被清軍攻陷,生擒張文慶等,起義失敗。

這兩次暴亂共約造成二萬多人死亡,許多人流離失所。這只是“同治陝甘回亂”的前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