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 「治氣」背後的吶喊

昆明 “治氣”背後的吶喊

今年2月,昆明市人民政府網站公佈信息稱,昆明將在重點區域強制安裝PM10自動監測裝置,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昆明市環境空氣汙染應急機制,更好守護“昆明藍”。

“‘清新空氣’是昆明發展的底線,‘藍天白雲’是昆明的底牌,沒有春城賴以發展的良好生態環境,一切無從談起。” 昆明市政協委員陸凌雲如是說。

春城氣候,一直有兩個“賣點”——一個是氣溫,另一個就是空氣質量。一直以優良的空氣質量引以為豪的昆明人,似乎更加關注空氣質量絲毫的變化。

2017年,昆明市主城區空氣質量優155天,良好205天,輕度汙染5天,空氣質量優良率98.63%,全市環境空氣質量達到了國家空氣質量年均標準二級要求。

儘管如此,“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推進大氣汙染防治工作仍然是一項艱鉅的工作內容。”近年來,在昆明市政協,一直有委員在為此呼籲和吶喊。

“治氣”之辯

2017年12月24日至12月27日,昆明連續4天經國家環保部發布的空氣質量指數(AQI)平均值達到輕度汙染,個別時段達到中、重度汙染,形成歷史罕見的疑似霧霾現象。近期,國家環保部發布了2017年全國74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排名,昆明沒進前十,這也是自2014年以來,昆明空氣質量排名首次跌出全國前十。以上狀況,使得很多昆明的老百姓和諸多媒體都在發出一個聲音:昆明的空氣怎麼了?“就昆明市而言,針對空氣汙染已出現的苗頭性問題,防微杜漸,未雨綢繆,及時研究監測空氣汙染物從何而來,如何採取措施防止汙染,保護好昆明的藍天,成為值得我們思考的重要課題。”陸凌雲說。

早在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雲南時就指出:要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定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寅吃卯糧、急功近利。黨的十九大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今後三年要重點抓好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汙染防治三大攻堅戰。“汙染防治,環境保護”被放在了國家經濟建設的重要位置。有觀點認為,實現昆明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切實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及時打好昆明市“藍天保衛戰”,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時重要指示以及十九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的必要舉措,是昆明市打造“世界春城花都、歷史文化名城、西南開放門戶、國際旅遊城市、中國健康之城”五大城市品牌的前提基礎,是實現昆明建設成為“立足西南、面向全國、輻射南亞東南亞的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這一戰略目標的重要保障。

當然,昆明也有鐵腕“治氣”的決心。比如公安設立了環保分局、法院設置了環保法庭、檢察院增設了環境資源檢察處……近年來,昆明市在環保方面的“動作”較多,備受外界關注。

據昆明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昆明將全力推進大氣汙染防治,抓住可吸入顆粒物(PM10)這一影響昆明空氣質量的主要因素,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昆明市環境空氣汙染應急機制,提高預防、預警、應對能力,加大城市揚塵汙染防治力度,進一步明確揚塵汙染治理措施。全面加強建築工地管理,嚴格落實“六個百分百”措施,對未採取措施或措施不到位的,採取限期整改或關停等強制性手段和措施。對重點區域內的施工作業場所,強制安裝PM10自動監測裝置,採購霧炮車、噴霧降塵機等各類高效抑塵設施、設備。

如何防治?

其實,與水汙染、土地汙染等相比,過去幾年,在藍天白雲下的昆明,提及環境汙染治理,“空氣”似乎並不是令人關注的熱點。

印象中,“空氣質量差”“呼吸不好”等,都是些與昆明關係不大的詞彙,令昆明人引以為自豪的藍天白雲,似乎不會在昆明人眼前灰飛煙滅!

放在全國,昆明的工業、基礎設施建設,一直處於追趕態勢。但擁有藍天、白雲、陽光,昆明人在城市中輕歌曼舞,十分愜意。

“藍天白雲”是春城的底牌,但粉塵來自於哪裡?如何防治?

陸凌雲說,防治大氣汙染是每一個單位和公民的責任。昆明市應對大氣汙染防治重點區域、重點時段、重點項目進行督導檢查;對高汙染企業採取強制整改及搬離城市等措施;強化機動車排氣的監管,提高落戶機動車的尾氣排放標準,適時控制機動車增長規模。加強城市道路建設和管理,改善城市交通擁堵現象,減少尾氣排放;參考爭創全國文明城市時期的做法,加強對建築工地粉塵和交通運輸車輛(特別是渣土車輛)揚塵的監管,多途徑進行治理與防控。避免昆明市空氣環境重蹈滇池汙染的覆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