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享誉西北的临津古渡,就在我们大河家!

曾经享誉西北的临津古渡,就在我们大河家!临津渡是黄河上游一个非常古老而有名的渡口,也称黄河上渡、积石渡,位于今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村,遗址尚存。“临津”一名最早见于《水经注·河水注》:“河水又东,临津溪水注之。水自南山,北经临津城西,而北流注于河。……城在大河之北,为缘河津渡之处。”这里在古代叫临津,即临近(黄河)渡口的意思。由于渡口位置重要,后来在渡口所在的黄河两岸都建了城,河北岸在晋永宁中建白土城,河南岸前凉张轨时置临津县,建临津城。临津自古就是“缘河津渡之处”。早在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这里就设置了今县境第一个县级建制河关县。这里自秦汉以来就是今甘肃和青海间的重要渡口和交通要隘。到了隋代,因临津地处与吐谷浑相接的前沿地区,遂建临津关。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载:“积石关在唐述山西50里,唐置积石军于此。”《读史方舆纪要》载:“临津城在(河)州西北百二十里”,“黄河上渡、直(河)州西北百二十里之积石关,路通西宁,谓之积石渡”。隋大业五年(609年)初,隋炀帝带后妃、侍从和40万大军御驾亲征,浩浩荡荡地从长安出发,经陇西、狄道、河州,从临津渡过黄河,到西平(今西宁),吐谷浑部落10余万人降隋。之后,再越大斗拔谷(今民乐县扁都口)至张掖,结束张掖的活动后原路返回,从临津渡过黄河回长安,并命刘权率军镇守河源郡积石镇(今积石山县大河家)。从此,“临津”之名闻于华夏。

曾经享誉西北的临津古渡,就在我们大河家!

在渡口附近,唐时设积石军,金、元时设积石州,明时设积石关。明朝在渡口上设官船两只,水夫20名。清代改为民渡,置官船一只,一直延之民国时期。1949年8月,王震大军附六十二军由此渡过黄河,挺进青海。1957年,临夏县人民政府拨款1.5万元,打制可载渡人畜的船一只。1965年,临夏州投资3万元,打制可载渡小型机动车辆的船一只。1969年又更新船只,改进、维修渡口设施。1979年,临夏州拨款5万元,打制载重量16吨的渡船一只,一次可载2辆中型汽车或100人渡河。1981年,临夏州拨款5.14万元,两岸各建停车场一处,挡水墙两处,改造码头127米。

曾经享誉西北的临津古渡,就在我们大河家!

1985年11月28日,中央和甘肃省共同投资450万元,在临津古渡口开工建设大河家黄河大桥。大桥由甘肃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设计,甘肃省公路工程公司施工,为甘肃省“七五”期间重点工程。大桥为混凝土“T”型钢构桥,上部构造为混凝土“T”型钢构,下部构造为钢筋混凝土箱型墩台、沉井基础。主跨90米,全长161.22米。施工中成功地采用挂蓝悬臂浇铸工艺,为全国首例。1988年11月15日竣工通车。大桥如一道彩虹横跨在黄河上,古老的临津渡结束了靠船摆渡的历史,天堑变为通途。诗人柯一作《临津古渡》一诗咏道:“黄河东流去,浊浪排空来;临津古渡口,今朝绘彩虹。两省三县客,往来如穿梭;各奔致富路,共谱团结曲。”

(文章摘自《积石山史话》董克义主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