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吃絲瓜,排熱毒顯年輕,來看看古詩詞文中的絲瓜吧!


絲瓜原產自印度,唐末宋初傳入我國,逐漸成為我國人們常吃的蔬菜之一。在宋代已有一些文人寫詩時寫到了絲瓜,如宋代君端寫的《春日田園雜興》中有:“白粉牆頭紅杏花,竹槍籬下種絲瓜”;宋代張鎡寫的《漫興》中有:“茆舍絲瓜弱蔓堆,漫陂鵯鴨去仍回”等等。

另一種說法是絲瓜是明代才引種到我國。明代李時珍編寫的《本草綱目》中有:“絲瓜,唐宋以前無聞,今南北皆有之,以為常蔬。”明代張以寧寫有《絲瓜》一詩:“黃花翠蔓子累累,寫出西風雨一籬。愁絕客懷渾怕見,老來萬縷足秋思。”

絲瓜是一種攀緣性草本植物。如宋代杜汝能寫的《絲瓜》中有:“數日雨晴秋草長,絲瓜沿上瓦牆生。”宋代方鳳寫的《寄柳道傳黃晉卿兩生》中有:“依依五絲瓜,引蔓牆籬出”等,描寫出了絲瓜沿著牆籬笆生長的樣子。

絲瓜的名稱很多。清代王禮編寫的《臺灣縣誌》中指出絲瓜“瓜老則筋絲羅織”,所以叫絲瓜;絲瓜“筋絡纏糾如織成”,所以又叫布瓜;宋代許叔微撰寫的《本事方續集》中記載絲瓜“一名蠻瓜,一名天羅,又名天絲瓜,其實皆綿瓜也”;明代李時珍撰寫的《本草綱目》中有:“絲瓜又名天絲瓜、天羅、布瓜、蠻撤、魚鮫” 等等。 

絲瓜嫩的時候,絲瓜肉可以做菜吃。明代李時珍編寫的《本草綱目》中指出絲瓜:“嫩時去皮,可烹可曝,點茶充蔬”“其花苞及嫩葉、卷鬚,皆可食也。”清朝第一部大型官修綜合性農書由鄂爾泰、張廷玉等編撰的《欽定授時通考》中也提到絲瓜:“嫩者煮熟,加姜醋食,同雞鴨豬肉炒食佳。不可生食,性冷解毒,多食敗陽。”

絲瓜老的時候,形成絲瓜絡。絲瓜絡有很多別稱,如:天蘿筋、絲瓜網、絲瓜殼、瓜絡、絮瓜瓤、天羅線,絲瓜筋等等。明代李時珍編寫的《本草綱目》中指出絲瓜絡“可藉靴履,滌釜器”。絲瓜絡還可以入藥,明代龔廷賢撰寫的《藥性歌括四百味》中有:“絲瓜絡甘,通絡行經,解毒涼血,瘡腫可平。”絲瓜的葉、藤根都可以入藥,絲瓜汁有“美容水”之譽。


硯是文房四寶之一,由於它質地堅實,能傳百代,所以“四寶”硯為首,有的硯臺很名貴,使用起來特別小心,還有專門的清護方法,其中有一個名叫“謝景魚滌硯法”,即“用蜀中貢餘紙,先去墨,徐以絲瓜磨洗,餘漬皆盡,而不損硯。”這個用絲瓜絡洗硯的方法,記載在宋代陸游編寫的《老學庵筆記》中。

古人認為絲瓜性清寒、可解熱毒,可以用來縫製薄被子。清代曹庭棟編寫的《養生隨筆》中記載了用絲瓜絡縫薄被子的方法:“有摘玫瑰花囊被,去蒂曬乾,先將絲瓜老存筋者,剪開捶軟作片,約需數十;以線聯絡,花鋪其上,紗制被囊之,密針行如麂眼方塊式,乍涼時覆體最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