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大师牛得草 博采众长开创牛派艺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豫剧丑角牛派艺术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牛得草从小家境贫寒,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正规教育。但他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善于学习,勤于钻研。他能够清醒地意识到“向谁学、学什么、学多少”,通过学习借鉴百家之长,最终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

向师傅、师兄学。牛得草10岁时拜李小需为师,入了丑角的门;24岁时拜萧长华为师,表演艺术水平大幅提高,两位师傅对牛得草来说恩重如山。牛得草15岁时在开封见到了同门师兄高兴旺,向他学新戏和民丑表演,师兄弟台上唱《借靴》、台后“真借靴”的故事,一时传为佳话。1962年,萧门师兄袁世海来鹤壁慰问演出,牛得草视其为师,虚心求教,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机会。

豫剧大师牛得草 博采众长开创牛派艺术

向各剧种流派学。新中国成立初期,牛得草所在的开封和平剧社,常有陈素真、常香玉、马金凤、高兴旺、李宪宾等名角前来唱戏,当时18岁的牛得草成了这些艺术家的追随者,不停地问这问那,如饥似渴地向名角学习。尤其是名丑李宪宾,古诗文信口背出,在戏中运用自如。这对牛得草震动很大,他开始下决心读书学习,请了老师学习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他不断从京剧、川剧、蒲剧、曲剧、越调、二夹弦等大小剧种中汲取营养。牛得草自己唱的是官丑,却不断学习民丑、公子丑、娃娃丑、方巾丑、憨傻老丑的表演,借鉴吸收老生、小生等行当的精华,并融入自身的表演。

向民间曲艺学。牛得草少年时期逃荒要饭,流落街头,结识了一些说书和唱莲花落、快板的朋友,从他们那里学到了不少历史知识。牛得草还学习了民间曲艺中诙谐搞笑的语言,并将这些变成日后他学习丑角的有用素材。

向诗书画学。书法的神韵,诗词的含蓄,国画的浓淡虚实,漫画的辛辣幽默,也被牛得草收入戏剧表演之中,他从这些艺术门类中去寻觅自己丑角表演所需要的东西。每次赴京演出时,他都会登门拜访画家周怀民,书法家朱丹、张源,漫画家华君武等,虚心求教艺术真理。南宋诗人、画家陈郁在《画论》中说: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牛得草把这个观点借用到了演戏上。即:刻画人物的外部特征,目的是要生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芝麻官唐成看状纸时,烟袋拿颠倒了,把嘴烫了一下。这个动作不仅表现出他专心致志,还预示着这个案子“棘手烫牙”。

向群众学。既有生活的真实,又有艺术的含蓄,是牛得草提高表演艺术追求的目标。为了表现唐成近视眼的神态,他跟近视的人交朋友,深入体验近视眼的生活,在表演唐成读状纸、走台步以及许多动作时,形成了一种新的程式,有力表现了唐成这个人物的特征和性格。有一次牛得草扮演一个花花公子,戏中设计是一个腿脚不便的人。为了找到腿脚不便的人走路的美感,而不是简单逗笑,他到处观察腿脚不便的人的动作,终于发现一位腿脚不便的人为了弥补自身缺陷,抬脚与别人不同。牛得草说明情况后,向他学习了这一动作,并加以艺术化用于人物台步,收到很好的效果。牛得草也很注重学习群众语言,“砒霜拌大蒜——毒辣”“寺院后墙烂个洞——庙(妙)透了”“咸鸡蛋换咸鸭蛋——闲捣蛋”等生动活泼的语言,都使他的表演幽默风趣,很接地气。

豫剧大师牛得草 博采众长开创牛派艺术

向生活学。看过牛得草舞台表演的人都会说:牛得草浑身都是戏。他一出场,每个动作都充满着艺术感染力,行头道具都仿佛是活的。出神入化的表演,源于他对艺术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坚持在生活中陶冶戏德,塑造角色。在平常生活中,牛得草没有名演员的架子,还养成了爱整洁的严谨作风。每到一地,他喜欢去小街巷转转,熟悉各种人物,捕捉动人的生活素材。牛得草少年和青年时代的艰苦生活经历,对于他创造七品芝麻官唐成的形象很有启发。“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主题,也是从人民生活中提炼出来的。

牛得草就是这样一位为人称道的人民艺术家,毕生倾力于戏曲艺术,开创了彪炳中国戏剧史的豫剧丑角牛派艺术。拍电影获了奖似乎是功成名就了,牛得草却丝毫不敢懈怠,反而精益求精,改戏不辍。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了观众,好好练功,提高艺术,哪怕舍掉这一身‘牛肉’!”

牛得草历任鹤壁市豫剧团副团长、团长等职,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剧协理事、中国电影艺术家协会会员、鹤壁市剧协主席。

二、牛派艺术

1979年,牛得草主演的豫剧《唐知县审诰命》,进京演出获文化部一等奖。同年底,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戏曲艺术片《七品芝麻官》在全国上映,1981年该片获得第四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不久后,牛得草的《七品芝麻官》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金唱片奖”。自此,鹤壁市豫剧团名扬全国,牛得草的丑行表演艺术,以《七品芝麻官》为代表作,形成了豫剧的一个新流派——牛派艺术。

牛派艺术的特点,就是大胆全面地塑造豫剧的文丑、官丑角色。牛得草在旁收博采、广取众长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技艺精湛,唱、念、做、舞俱佳,既讲究程式规范,又力求贴近生活;洒脱雅致,寓庄于谐,既有大家风范,又有乡土气息。

在唱腔上,牛派艺术力求明朗轻快,抑扬顿挫,从京剧、川剧、昆曲、黄梅戏、山东柳琴戏以及河南的曲剧、越调、二夹弦等剧种中学习借鉴,兼收并蓄,形成了大本腔带有后鼻音、声润字清、活泼大气、俏皮风趣的牛派唱腔艺术特色。尤其注重念白,大贯口更是语速迅疾,字正腔圆,声声入耳。

在身段上,牛派艺术学习吸收川剧、京剧、蒲剧丑行的表演技艺,融入豫剧丑行表演,通过晃帽翅、甩小辫、动胡子、耍扇子、挽袖子等夸张幽默的外在表演,成功塑造人物角色的内在心理和性格,形成了灵动利落、幽默活泼、憨纯清秀、刁钻猛狠的牛派丑行表演身段。

在脸谱上,牛派艺术独具匠心,针对不同性格的人物勾勒出不同的特点,贴切生动,惟妙惟肖,各具风采。尤其是官丑的“豆腐块”,画得方方正正,丑中含威、正气凛然,别出新意。

在艺术表现上,牛派艺术一改传统戏剧丑角卑琐逗笑、插科打诨的配角形象,大胆突破角色限制,用丑角扮演正面人物,以机智取代卑琐,以诙谐幽默取代低俗搞笑,以独特的唱腔身段塑造正面主角人物,取代传统俗套、调节气氛的丑行小角色。寓庄于谐,滑稽而不落俗套,夸张而不荒诞,体现了“丑角不丑、形丑神美、美中有乐、乐中回味”的艺术特色,在给观众带来笑声的同时,让观众受到教育,得到启迪。

牛派艺术把豫剧丑行表演艺术从小行当、小角色、小配角、小戏码,推上了豫剧舞台的核心位置,成为剧团不论在剧院还是在农村,都能挂头牌、挑大梁、挣效益的“台柱子”。牛派艺术的这些特点,在《七品芝麻官》一剧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七品芝麻官》中的知县唐成,以其轻松幽默的喜剧风格,质朴亲和的平民色彩,炉火纯青的表演技巧,成功塑造了刚直不阿、百折不挠、机智勇敢的清官形象。“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是一个清官从心底发出的呐喊,至今仍然脍炙人口。

在当今社会,这种精神契合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对新时代的共产党人,仍然具有教育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