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東廠、西廠全是由太監組成的?這個誤會太深了!

凡是以明朝為背景的歷史劇、文學作品,當中都少不了東廠或西廠成員的戲份。我們所熟知的影視劇中的東廠(西廠)形象,一般都是由一位操著公鴨嗓、捏著蘭花指的大太監為首領,率領著一群小太監。東廠的首領,往往武藝高強,是劇中的反派大BOOS。

正因為受影視作品的誤導,很多人都認為,東廠(西廠)是一個太監組織,所有的成員都是太監。其實這是一個嚴重的誤會。

歷史上真正的東廠(西廠),除了首領和核心人物是宦官外,其中層以下成員,其實大多數都是肢體健全的正常人。高層當中,也並非全是宦官,也有部分正常人。

明朝的東廠、西廠全是由太監組成的?這個誤會太深了!

明朝最早設立的是東廠,全稱東緝事廠,是國家的特權監察機構、特務機關和秘密警察機關。於明成祖永樂十八年(1420年 )設立。

在東廠設立之前,明朝的情報機構和特務警察機構是錦衣衛。錦衣衛屬於軍隊,是由皇帝直接統屬的天子親軍,掌拱衛天子、偵緝情報、監察百官、防妖言惑眾之權。明成祖朱棣武裝奪權後,出於對錦衣衛的不信任,以及為了加強對政治反對力量的鎮壓,從而設立了東緝事廠,由其親信宦官為首領,以分錦衣衛之權,並監督錦衣衛。

因東緝事廠的總部位於京師東安門之北(一說東華門),所以稱為東緝事廠,簡稱東廠

東廠的首領稱為東廠掌印太監,也稱廠公或督主,是宦官中僅次於司禮監掌印太監的第二號人物。通常以司禮監秉筆太監中位居第二、第三者擔任,其官銜全稱為"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太監",簡稱"提督東廠"。

東廠設立之初,除掌印太監外,另設掌班、領班、司房等官職約四十餘位,從錦衣衛中選拔優秀人才擔任

東廠中具體負責偵緝工作的是役長和番役。役長相當於小隊長,又叫"檔頭",共有一百多人。每名役長統帥番役數名。番役也叫"番子",又叫"幹事",是東廠中最低級的辦事員。役長和番子,也是從錦衣衛中挑選的精幹之人組成。

後來,東廠步入正軌後,其屬下官吏和辦事員的來源就不僅限於從錦衣衛中選取了,來源之一,是提拔和繼承,官員依次提拔,普通番役,則由他們的後代子孫繼承職位。來源之二,是面對百姓招募。雖然,明面上的招募條件是清白的良家子,但實際上,很多時候,東廠招募的都是一些地痞混混兒。

綜上所述,東廠成員,除了掌印太監之外,其餘人並不限於是否是宦官。實際上,東廠中的宦官只是一小簇人,百分之九十的官員和成員,實際上都是肢體健全之人。

明朝的東廠、西廠全是由太監組成的?這個誤會太深了!

另外,西廠在歷史上只存在了很短暫的一段時間。明憲宗時為加強特務統治,於成化十三年(1477年)在東廠之外增設西廠,與東廠及錦衣衛合稱廠衛,用太監汪直為提督,其權力超過東廠,活動範圍自京師遍及各地。後因遭反對,被迫撤銷。正德元年短暫復開,五年後又被撤銷。

明朝的東廠、西廠全是由太監組成的?這個誤會太深了!

明朝還曾設置過過內廠,是正德皇帝朱厚照設立的

。正德即位後,以宦官馬永成提督東廠,谷大用提督西廠。又增設大內行廠,簡稱內廠,由司禮監掌印太監劉瑾兼任首領。內廠的職權,在東廠和西廠之上,有監督東廠和西廠的職責。劉瑾倒臺後,內廠與西廠一同撤銷。內廠只存在了短短五年時間。

無論是西廠還是內廠,其組織架構都與東廠類似。同樣不是全部由太監組成的機構。

明朝的東廠、西廠全是由太監組成的?這個誤會太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