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数知血压:早知晓、谨治疗、严控制

汪芳心语:快乐和不快乐没有绝对的概念,真正的快乐是一种心理感受,与财富、权利无关的。

一直以来我的血压都偏低(90/60mmHg),随着年龄的增加近几年有所增高,但是也基本维持在110/70mmHg的理想范围之内。近2年来因为临床工作及科研任务较重的缘故,就有一段时间没有关注自己的血压。一次一位朋友为其患有高血压的母亲买了一套非常先进的自动血压计,并带来咨询我,我一连试了三次,我的血压都高达160/110mmHg!我立即认定该血压计不准,建议他束之高阁。但随后的几天我在本院的仪器上反复测量,居然结果如出一辙!“

血压短时间内上升如此之高,也着实吓着我了。我赶紧吃上了两种降压药,同时严格控制饮食并加强运动。很快血压就回到了110/70mmHg,我继续坚持服药半年,血压一直很稳定,遂逐渐减药至停药了。现在我一旦出现头昏、头疼、眼眶发胀,无论严重轻微与否均要测血压。即使没有明显不舒服的时候,也会每周定期监测,血压一直在110/70mmHg左右让我长松了一口气。”

我的亲身体验证明血压是很容易波动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会越来越高。但是因为高血压有时候并不会表现出特殊的症状,所以容易被忽略,因此更需要大家正视和关注自己的血压。


知晓率

读数知血压:早知晓、谨治疗、严控制

很多人以为该数据反映的是“知道高血压病理指标的人”在整个高血压人群中占到的比例(因为有些人确实对于血压正常值和高血压指标全然不知,而有些人非常清楚)。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理解,真正的“知晓率”是指:在调查前就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的患者在整个高血压人群中的比例。

现实中确实有3/4的高血压患者对自己身患高血压全然不知。一方面高血压在初期症状不明显,再者大多数医务人员也不会对非心血管专科患者主动量血压。因此等到他们真正发现高血压病时(如身体不舒服头晕、胸闷等),病情往往已经“更上一层楼”了。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偏远的农村和医疗条件相对薄弱的基层,大家对高血压的防治信息置若罔闻,很多人甚至一些医务工作者对个中概念都不甚清晰,这些综合因素严重制约了我国高血压防治水平的提高。

读数知血压:早知晓、谨治疗、严控制

其定义为可被诊断为高血压的调查对象中近2周内服降压药者的比例。

实际上有病不治的大有人在,因为很多患者压根不知道自己有病,或者知道自己有病但是不认为已经病到必要要治的地步。前者正好跟知晓率相关,后者就是意识问题甚至是常识问题了。

咱们国家的高血压患者确实够多,但是由于“是药三分毒”的理念根深蒂固,多数人都思忖着“能不吃就不吃”。所以有高血压患者春天的时候按时服药,夏天的时候一查血压“正常”就完全停药,待到秋天再看血压上升了不以为意,而冬天时有发晕迹象再去量血压已经爆表了……

当然,还有些高血压患者认为血压稍微高点没事。实际上血压升高的危害显而易见,可以对心、脑、肾靶器官造成慢性持续性损害,严重的会引发脑卒中、心肌梗死、肾脏病。国内外众多研究和实践经验均证明,控制好血压可保护靶器官并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虽然我也不完全否认“是药三分毒”,但是大家要对比吃药带来的“坏处”与停药带来的“坏处”,很显然吃药导致的“毒”是很有限的,而停药造成的血压波动是比较明显的。即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确实比较稳定,也要在医生的密切监督下有节奏的减少药量或停药。

控制率

读数知血压:早知晓、谨治疗、严控制

最近我们病房收了一个严重心绞痛的80岁的老年女患者,准备为其做支架。术前检查发现患有严重的肾功能不全和贫血,经积极纠正贫血后,心绞痛也随之而去了。研究分析后确定是因为长期高血压导致了肾功能严重受损。

还有一位因房颤引发脑梗的患者,转到我们病房处理房颤。做完心脏彩超后发现房颤的诱因是左室肥厚和左房增大,而导致其心脏病变的根本原因正是高血压控制不力。

这两位患者在接受我们询问的时候,都表示自己虽然高血压多年,但一直坚持吃降压药,认为血压已得到控制,但实际情况是血压长时间都处于较高的状态。

仔细分析我国老龄化日趋严重,而高血压又是慢性病且跟年龄增长正相关;再者国民生活习惯等因素不容小觑,抽烟、喝大酒、吃咸、高脂肪摄入、熬夜和精神压力大等都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着重要强调的就是“合理用药”——正确的时间服用正确的、适量的降压药,患者要谨记医生的嘱托,不能轻易的自行减药、加药、换药和停药等。而患者年龄状态不同,选药也不尽相同。比如有些药要“整片”吞服,不可掰碎;有些药需在餐前1小时服用;老年人则要尽可能使用长效药,减少药物间相互作用的不良反应等。

平心而论,高血压的防治和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在社区,这也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大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虽然通过近十年的努力,我国的高血压高发病率、低控制率的趋势已经得到了改善。但是随着“银发浪潮”的汹涌而至,高血压防治形式仍十分严峻。

路遥知马力,为了大家的安康、家庭的美满,我们携手共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