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參原名土肉,竟然有那麼多年歷史!是皇帝的最愛!

海參原名土肉,竟然有那麼多年曆史!是皇帝的最愛!

01

海參原名土肉,三國吳沈萱《臨海風土異物志》載:“土肉正黑,如小兒臂大,長五寸,有腹無口目,有三十足,炙食。”漢晉賈銘《飲食須知錄》載:“海參味甘鹹,性寒滑,患洩瀉痢下者勿食。甚性溫補,足敵人參,故名海參。”

明謝肇制《五雜俎》曰:“海參,遼東海濱有之。一名曰海男子,其狀如男子之勢。”明姚可成《食物本草》載:“海參,坐東南海中,其形如蟲,色黑,身多傀儡。一種長五六寸者,功擅補益。餚品中之最珍貴者也。味甘鹹平,無毒,主補元氣。滋益五臟六腑,去三焦火熱。”

《清稗類鈔》載:“海參為棘皮動物,舊名沙噀,而稱幹者為海參,今通稱海參,棲息近海,曝而幹之,可為食品。”清代丁宜曾《農圃便覽》:“制海參,光用水泡透,磨去粗皮,洗淨剖開,去腸,切條,鹽水煮透,再加濃肉湯,盛碗內,隔水頓極透,聽用。”

清代《本草以新》雲,海參有“補腎益精,壯陽療萎”的功效,列入補陽藥,與海狗、海馬、海蝦、海牛為伍。

海參作為餐桌上的美食,中國典籍記載甚多。古代,只有宮廷皇室和達官顯貴才能享用的海參,被作為皇家貢品,列為海八珍之首,與鮑魚、燕窩、魚翅並稱為海珍四寶。

《明宮史·飲食好尚》載:“先帝(朱元璋)最喜歡用海參、鰒魚、鯊魚筋(魚翅)。”

海參原名土肉,竟然有那麼多年曆史!是皇帝的最愛!

02

明熹宗喜歡將灸蛤、鮮蝦、燕窩、鯊魚翅、海參等諸海味膾食。海參入菜,清代非常盛行,袁枚《隨園食單》對海參詳細描述了三種做法,對芥末、雞汁涼拌海參絲倍加推崇。乾隆南巡到南京,兩江總督安排豐盛的宴席招待他,乾隆愁眉不展,老廚師臨時趕製一碗大雜燴,有海參、乾貝、魚片、海米、蝦仁、火腿、玉蘭、筍丁,用雞湯配製,乾貝的鮮香、海米的陳香、火腿的薰香、竹筍的清香,海參在雪白的玉蘭片烘托下黑白分明,凸顯出海參獨有的爽滑與高貴,乾隆吃後連連稱奇,御賜“全家福”。

魯菜把“全家福”推向經典之作,翠華樓的蔥燒海參就是抗鼎之作,葛守田《中國孔府菜譜》中清代菜式一百七十種,珍品類三十九種,海產品二十八種,海參四種,有竹影海參、扒瓤海參、奶湯金銀海參、魚皮扒海參。《中國八大菜系菜譜選》魯菜名菜扒海參就出自孔府菜的扒瓤海參。

海參原名土肉,竟然有那麼多年曆史!是皇帝的最愛!

03

滿漢全席二百一十七道菜點中海參出現十二次,主菜有紅扒大烏參、游龍戲鳳、烏龍吐珠、四生火鍋、連福肉海參等。

我吃海參,最先是從清初吳偉業那首著名的《海參》詩開始的,“預使井湯洗,遲才入鼎鐺。禁猶寬北海,饌可佐南烹。莫辨蟲魚族,休疑草木名。但將滋味補,勿藥養餘生。”讓我喜歡這食物,並在很多酒店品嚐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