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精神导师——冯萌献 文

「散文」精神导师——冯萌献 文/李景宁

冯萌献

精神导师冯萌献

文/李景宁

冯萌献老师,在我心中,是一位精神导师,是一盏心灵明灯,是一座魏巍丰碑。

关于老师的文化历史贡献,早就盖棺定论,彪炳史册。兴平,是一座温馨而充满柔情的城市。老师活着的时候,这里的诗词楹联文化搞得风风火火。张维社、胡光华、任骧、吴中朝、翟党社、李琼、范鹏军等等老师账下、身边的文化领军人物脱颖而出,驰骋诗坛联苑。以他为核心的兴平七贤,用高格佳品融化而成的文学作品,温暖了兴平这篇时空。笔墨当随时代,老师作品言之有物、有序、有情、有爱。老师为人、处事居功不自傲,处艰不消沉,处事不张扬。老师对于兴平这座悠久文明的历史文化城市最大的贡献,树立了人生标杆,营造了良好文化氛围,带好了文化风向,填补了文化领域诸多空白,抢救了历史文化遗存,团结、发展、开创了兴平文化辉煌篇章。老师百折不挠、淡泊明志、安贫乐道、献身文坛、用于探索、崇文弘真、成人达己精神,永为人类文化遗产与精神财富。

以往,与老师相处的时光是幸福快乐有价值值得回味的。因为楹联学会我们结缘,或西安、或兴平、或咸阳、或渭南、或宝鸡、或鄠邑,无论宾馆还是路上,座中,云云,只要相逢,总有说不完的话题。老师说的最多的是对社会、人生、生活的看法。毋庸置疑,老师的心思包含着忧国忧民的观点。同时,对我的生活、工作、写作亦关心备至,语重心长,深情寄语,给我以满满的正能量。人如其文,文似其人。老师低调、清朗、温润、正直、厚重、仁慈的形象,至今在我眼前、心中挥之不去。这种精神力量,时时刻刻感召着我。在老师辞世以来的日子里,常常想起,时时梦见过往的点滴事情。老师的诗词、曲赋、散文、小说、剧本等文章书籍,常常是我学习的范文和精神食粮。老师的文字,有着非常强大的心灵冲击力,阅读中,都给人以无法言喻的喜悦和沉重感。老师以文立世、以德暖心、以情感人。在老师以笔耕耘文坛的日日夜夜里,都在孤独寂寞中度过。写作是孤独而寂寞的,也是不平凡的。阅读老师的文章,感觉年轻时激情如火奔放,中年时深沉老辣深邃,晚年时静雅充满禅意。人生五味,酸甜苦辣咸,皆跃然纸上,令人唏嘘不已。老师一生苦乐参半,记得他说过:我来到这个世界就是受苦而来的,我不会轻易向命运低头。此刻,我看到一个作家海明威笔下《老人与海》主人公的新形象。

鄠邑与兴平,一河之隔。老师的家在渭河北岸定周村,我的家在渭河南岸定舟村。老师的家乡是一个文化底蕴积淀深厚的古村,这里是老师从事文化工作、扬帆远航的沃土。老师说过,他十分感念这块乐土。老师是一个十分感恩的人,常常说应该感恩谁谁谁,相反,从来没有听说过谁谁谁对他不好。随着时间推移,年龄增长,我常常拿老师的为人处世对标身边的人,总能映衬出一些人的自私和虚伪、无聊。老师虽然不在了,但是眼前依然时时浮现他伏案笔耕的形象。兴平的人文故事,都在老师的文字中得到完好保存。至今,兴平、宝鸡、咸阳、陕西各地的景点常常见到老师的楹联作品,老师的楹联规整、平和、厚重、大气,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人,尤其是真正的文化人,活着,是需要傲骨支撑的。老师不卑不亢,坦然淡泊、处惊不变,深居简出,结社自娱,颐养天年、抗击病魔的晚年生活,令人感慨和忧伤。老师用尽最后的力量,给我们留下了壮丽的文章。这种孜孜不倦,敢于面对现实的精神力量,感动了周围许多人。老师对于命运有时候对人的不公,记得曾经说过:我们文化人大都清贫,每天吃鱿鱼海参未必就幸福,居住高楼大厦未必舒心,人生的目的是为追寻快乐而来的,我们的快乐就是用笔记录心灵历程,弘扬真善美,留住乡愁。苦难对我们算不了什么。老师常常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平凡的世界》等作品人物的命运和作者命运引导我们,向上向善,做个坚定而勇敢的人。

冯老师是我的精神导师,也是兴平文化界一个时代的领袖,更是一位不能忘记的文化长老。老师开创的事业,正在绽放着耀眼的光芒,盛开着夺目的花朵,滋润着三秦文化世界一草一木。人,是创造历史的真英雄。人去留名,时光不老。老师德艺双馨、贡献卓著,我认为无愧三秦文化大家称谓。

2018年6月15日

西安市鄠邑区东仁府静竹轩

「散文」精神导师——冯萌献 文/李景宁

冯萌献

「散文」精神导师——冯萌献 文/李景宁

「散文」精神导师——冯萌献 文/李景宁

「散文」精神导师——冯萌献 文/李景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