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儿子扫墓就只说了10个字,但这十个字却让我们记忆犹新

汪精卫儿子扫墓就只说了10个字,但这十个字却让我们记忆犹新

汪精卫作为抗战时期的汪伪政权头领,无论他有过怎样的初衷,也无论他有过怎样的苦痛,汉奸这个耻辱大约是很如影随形了。伴随时光,大约很少再有人记起那个“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翩翩少年了。幼年的寄人篱下,阴柔悲观,又渴望出人头地,潜伏成他的釜薪观,随时准备做那釜底之薪,燃烧自己,成就大业。应该说,他本该有着一个遗世独立的浪漫人生,才华横溢,风度翩翩,为国效力。

汪精卫儿子扫墓就只说了10个字,但这十个字却让我们记忆犹新

抗日战争爆发,发表慷慨激昂誓言的是他,伴随残酷的节节败退,滋生悲观思想的还是他,想忍辱偷生的又是他,1940年汪精卫投敌与日本签订卖国条约后,上海各界均极为愤慨,一时间马路边的电杆上,墙壁上随处可见声讨汪精卫的标语和印刷品。曾经不少被汪精卫妖言迷惑之人,在看清楚汪精卫敢当国家罪人,民族败类后,极为愤恨。以至于汪精卫的伪政权的机关报《中华日报》竟然也刊登出了反汪标语。

汪精卫儿子扫墓就只说了10个字,但这十个字却让我们记忆犹新

年轻时候的汪精卫,是国民党的元老之一,汪精卫最早在1905年就加入了孙中山的同盟会,然后跟随孙中山从日本返回国内,七七事变以后,汪精卫就暴露出了亲日的思想,最早在《大家要说老实话大家要负责任》一文中,汪精卫就对发表言论说:如果和了,那么肯定是要吃亏的,但是老实的承认吃亏,是会有所补偿的,但是如果强行要打仗,可能是会被打败的,汪精卫终日活在恐日的思想中,终于在1939年走上了叛变的道路。

汪精卫儿子扫墓就只说了10个字,但这十个字却让我们记忆犹新

如果要用几个词总结汪精卫的一生,无外乎有勇无谋阶段、畏战求和阶段、反叛投敌阶段;年轻时的汪,有着一身血勇,却谋略不足,敢于只身刺杀摄政王,却逃不过失败;但这一勇字,也曾经助他在在革命初期创下不少功绩,在孙文先生逝世之时,他更有着起草遗嘱的殊荣;然而在后来,汪精卫一生都活在“恐日”情绪之中,避战畏敌,从始至终,从来不敢生出与日本对战的想法,是决绝的求和一派;甚至直到后来反叛投敌,最终投降了日本人。

汪精卫儿子扫墓就只说了10个字,但这十个字却让我们记忆犹新

汪精卫儿子扫墓就只说了10个字,但这十个字却让我们记忆犹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