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注 释

①蒹,荻。葭,苇。多隆阿曰:“荻之高者不过五六尺,苇之高者至丈余;荻茎细如蒿梗,苇之大者则如小竹;苇之中实,荻之中空,二草之别在此也。”

②毛传:“逆流而上曰溯洄,顺流而涉日溯游。”

③萋萋,释文:“本亦作‘凄’。”张慎仪曰:“《说文》:‘萋,草盛也。”凄,雨云起也。’此诗应以萋为正字。”徐礅曰:“《四月》诗传:‘凄凄,凉风也。’《绿衣》诗传:‘凄,寒风也。’《蒹葭》当霜凝之候,凉风萧瑟,寒意凄其,既盛而将痱矣。”据此,是读“萋”,可以读出景象;读“凄”,则并景中之情,或曰视觉中的感觉,亦可解得。

④毛传:“晞,干也。”

⑤毛传:“湄,水赚也。跻,升也。”郑笺:“言其难至如升阪。”按湄,《尔雅·释水》:“水草交为湄。”李巡注:“水中有草木交会曰湄。”又毛传曰“水赚”者,胡承珙曰:“《说文》‘赚,崖也。”崖,高边也。’下文‘道阻且跻’,跻为升义,故此以‘水隒’见其高意。”

⑥毛传:“涘,厓也。”郑笺:“‘右’者,言其迂回也。”焦琳日:“道阻且长、且跻、且右,皆因溯游逆流之故,意中觉得必是如此,无认作真有别样阻滞也。”李九华曰:“《尔雅》‘小洲曰渚,小渚曰址,小沚曰坻’,皆绝小之称。”

《蒹葭》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译 文

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蒹葭》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赏 析

《蒹葭》是《诗经》中著名的篇章。

这是一首美丽的情歌。想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饱含无限情意。

“苍苍蒹葭,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深秋,河边,芦苇迎风,芦絮露闪,好似英俊少年盛开的心事,纷乱又纯洁。

《蒹葭》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远处,有个美丽身影飘过,少年忙沿河岸上下追寻。然河水阻隔,溯,只见朦胧裙裾,飘在微风中;顺,只见隐约倩影,缥缈水中央。

这首诗以秋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温馨、优美的,并且充满神秘感的意境: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经凝结成冰霜,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诗中水的意象正是这少女,体现了女性的柔美。而薄薄的雾就像是少女蒙上的面纱,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出现在水之洲,寻找不到,少年无奈的心情就像蚂蚁爬一样痒,又如刀绞一样痛。“距离产生美”,这种美因距离而产生了朦胧的、模糊的意象。主人公、依人的面目、身份、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飘渺的感觉。蒹葭、白露、秋水、依人,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

《蒹葭》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诗的开头采用了赋中见兴的手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描绘出一个空灵渺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了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浓墨淡彩进行描绘渲染了深秋空寂悲凉的气氛,以抒写诗人怆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诗的每章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它既点明了季节和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蒹葭”、“秋水”、“依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世界。

《蒹葭》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诗的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出现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侧面显示了诗中主人公——朦胧的爱的境界,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体现。这也许是我国朦胧诗的源头吧。我国朦胧诗的源头吧。

《蒹葭》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图文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