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的历史及其名称来历

唐山的历史及其名称来历

唐山,冀东的明珠,河北省的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而1976年的地震之殇也让世人记住了这座城市。唐山,更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感恩的城市!北倚燕山,南临渤海。

远古时代,这里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茂密,大小河流纵横交错。唐山人的祖先就劳动、斗争、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唐山的历史及其名称来历

1955年10月,河北省文物考古队在唐山市路北区大城山的东峰发掘了一个新石器时代遗址。大量陶器的出土,说明当时滦河两岸的人们早已过着定居生活了。属于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1958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在迁安县城南10公里的滦河南岸爪村附近,发掘出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主要有:披毛犀、野驴、野猪、赤鹿、转角羊、原始牛、纳玛象等。人类考古学家认为当时处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河北迁安县爪村出土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石器、骨器(骨针、骨锥),为进一步研究滦河流域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文化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在唐山境内发掘的旧石器时期的遗址还有滦县东灰山、遵化县君子口和玉田县孟家泉。1986年,在玉田县孟家泉出土的一颗人的下前臼齿,经测定,是迄今唐山地区发现的最早人类遗骸,距今约1.7万年。

唐山的历史及其名称来历

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商灭夏后,势力发展很快,统治区域东北达到辽宁一带。在唐山地域活动的商族人从事各种生产劳动,发展了这一区域的经济和文化。在古冶北寺村遗址中,发现了制陶遗迹和一些铜器。陶器多为手制,兼有轮制的,器型种类繁多,较前有很大进步。考古鉴定表明,这是已进入商朝早期文化阶段。

商朝的地方政区是以原有部落或方国为单位,一般称为邑或方,以其头人为方伯来统治地方。当时,在今卢龙一带有一商汤时建立起来的方国,叫孤竹国。孤竹国地域包括了今天的卢龙、抚宁、迁安、迁西、滦县等地。

唐山的历史及其名称来历

战国时期,今天的唐山一带在燕国境内。燕山山脉南麓平原,水肥土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玉田城关出土的铁器看,春秋时期,这里已经使用铁制工具。战国时期,铁器使用更加普遍。这一带使用的铁工具主要有镢、锄、镰、斧、凿等。铁器的使用使燕国的农业生产发展起来了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也开始发展起来。燕国铸造了大量的金属货币,形状多是刀形,个子较小,上面带有“明”字,人们称之为“明刀”。

燕国经济繁荣的地区聚集了许多人口,除燕的都城蓟外,地处今唐山地域内的无终、徐无(均在今玉田、蓟县地域)、令支(今迁安地域)、肥子(今卢龙地域)等城邑先后修建起来。这些封建的中小城市在唐山大地上的出现,表明了战国时期这里经济的繁荣。

唐山的历史及其名称来历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推行了郡县制。今天的唐山一带分属右北平郡和辽西郡管辖。今玉田、丰润、遵化一带属右北平郡;今迁安、迁西、乐亭一带属辽西郡。今滦县分属于这两个郡,齐燕驰道穿境而国。这条驰道宽50步,道旁每隔3丈栽青松一株。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沿这条驰道来旧燕地巡游,汉朝建立后,在郡、县以上又设了州的建置。右北平郡和辽西郡都在幽州的管辖之下。右北平和辽西两郡分别治理昌城(今丰南及市区)、土垠(今丰润)、俊靡(今遵化)、新安平(今滦县)等县。到达碣石(今昌黎),刻了石碑。驰道的修筑有利于各地的经济往来。

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了巩固封建统治,采取了“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的开明政策。使右北平郡和辽西郡的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到汉武帝时,右北平一郡的人口就达到32万人。

乌桓也叫乌丸,是居住在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东汉初年,他们居住在今辽宁西部和河北东北部一带。东汉末年,乌桓势力逐渐强大,蹋顿做首领时,控制了右北平郡,投靠了袁绍。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曹操打败了袁绍。袁绍带领少数军队逃到乌桓。曹操为了消灭袁氏残余势力,统一北方,于207年远征乌桓,兵过无终(今玉田境内)时,在当地豪族田畴帮助下,出奇兵,越卢龙塞(今迁西潘家口),打败了袁绍的残余势力,结束了中原地区长期混战的局面。

曹操班师时,经过渤海之滨,登上碣石山(今秦皇岛附近),俯瞰脚下奔腾澎湃的大海,迎着萧瑟的秋风,心情激动,写下了“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名句,抒发了胜利后的豪情。在班师途中,曹操还写了《龟虽寿》一诗,诗中写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他的积极进取精神。

西晋在280年统一全国后,把管辖唐山一带的右北平郡改称为北平郡,郡治设在徐无。当时居住在北部的鲜卑人开始向这一带内迁。十六国期间,羯族首领石勒建立后赵时,内迁的鲜卑人更多了。唐山一带便成了鲜卑族段部的活动领域。

公元386年,鲜卑人拓跋圭建立北魏,设平州,治所设在令支(今迁安),管辖辽西和北平两郡。十六国和北朝时期,战争纷纭,民族迁徙十分频繁,鲜卑拓跋氏打败后燕后,把山东汉人和鲜卑各部30万人移到遵化一带。北方的战乱和民族的大迁徙,使各族人民遭受巨大的苦难,但在共同的苦难中,也使各族人民之间加强了接触和了解。

隋朝统一中国后,把地方的州、郡、县三级行政机构改为州、县两级(隋炀帝时又改为郡、县两级)。唐山的滦河以东地区属北平郡,郡治在卢龙,598年正式设卢龙县;滦河以西地区属渔阳郡,郡治在无终。

唐山的历史及其名称来历

唐朝时,地方机构实行州、县两级制,唐山一带归属平州(今卢龙县)、蓟州(今蓟县)管辖。唐太宗时,还建立了对地方的监察制度,全国分十道,经常派黜陟使或巡察使到各道,以监察州、县官吏。平州、蓟州都属河北道监察。

宋朝时属于辽。此后辽统治唐山二百年。

金灭辽之后,乐亭、迁安、卢龙、丰润相继建县,人口逐渐增多,经济发展,贸易繁荣,形成了一批商业兴旺的城镇;

元朝时期的唐山社会地位更加提高,至明代开始发展采煤业,并成为陶瓷业的中心地。

唐山的历史及其名称来历

  唐山原来是一个荒僻的村落,它是伴随着煤炭资源的开发而发展起来的重工业城市。清政府为了开发煤铁矿,光绪二年(1876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派轮船招商局总办唐廷枢,谐同美国矿师马立斯到开平镇勘测,勘察结果很好。唐廷枢向李鸿章报告,认为要雇用洋匠,采用西法,开采煤铁,大有作为。

唐山的历史及其名称来历

唐山的历史及其名称来历

1877年,李鸿章指定唐廷枢主持开平煤矿的开采工作。因而当年建立开平矿务局,在桥头屯买地造房,购置机器。随着煤矿的发展,人口增多,商贾繁盛,1878年桥头屯升格为镇(乔头镇),与开平镇平行。

唐山的历史及其名称来历

唐山火车站

1898年,乔头镇以镇北有“唐山”,而改名为唐山镇,此为唐山行政名称之始。

二十世纪初,唐山从工业镇逐渐发展为工业城市。

1928年,唐山镇改称唐山市,仍属滦县八区管辖。

1938年,日伪北平临时政府明令设唐山市,市区范围扩大,增加30个自然村。

1939年10月,正式成立唐山市政机构。

1948年12月12日唐山解放,唐山市人民政府建立,属晋察冀边区冀东区。

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唐山市为河北省省辖市。

唐山的历史及其名称来历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唐山市仍为省辖市,辖区12个。

1955年3月,唐山市第一届二次人民代表大会将唐山市人民政府改为唐山市人民委员会。辖区未变。

1958年4月28日,国务院批准唐山市规划唐山专区领导。同年8月29日,河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唐山专员公署驻地由昌黎县迁至唐山市。

1959年6月3日,经中央决定,唐山市为全国45各开放城市 之一。6月8日中共河北省委、省人委决定,唐山专署和唐山市人委合并改设唐山市人民委员会。1960年4月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撤消唐山专区,原唐山专区管辖的秦皇岛市和迁安、昌黎、乐亭、宝坻、玉田、蓟县、遵化划归唐山市。唐山专区撤消后实际划归唐山市的还有滦县、丰润两县(原为市辖区)和柏各庄农场。同时,唐山市改为省辖市。

1961年5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唐山专区的建制。同年6月1日,河北省人民委员会第14次会议通过恢复唐山专区的决议。从此,唐山专、市分开,唐山市改为专辖市。

1968年1月6日,唐山市革命委员会成立,隶属于唐山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8年3月11日,唐山市改为省辖市。

1982年10月,唐山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撤消唐山市革命委员会,建立唐山市人民政府。

1983年3月3日,国务院批准撤消唐山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同年5月13日,河北省人民政府通知撤消唐山地区行政公署,5月15日,唐山地区行政公署停止办公。

1984年12月15日,国务院批准唐山市为全国13个“较大城市”之一。

中国第一座近代煤井、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袋水泥、第一件卫生瓷均诞生在这里,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和“北方瓷都”

名称来历

唐山市

因“唐山”得名。“唐山”,在唐山市路北区境内,现名大城山。唐山名字之始有唐代和后唐两种说法。第一种,唐朝时,李世民两次东征,均屯兵现在市区的大城山,山赐唐姓,唐山由此而得名。第二种,据光绪《滦县志》卷7记载:“唐山周回数里,复岭重岗,其东麓则徒河萦带。相传后唐李嗣原曾屯兵于此,立石城二百余丈。又后唐姜将军斩蛟有功,葬于此,后人建庙祠之。山以唐名,实由于此。

唐山的历史及其名称来历

开平区

史书记载,开平在唐、虞、夏的时候为冀州地,商朝为孤竹国。后来相继属于燕、辽西、北平、石城、契丹,明朝永乐元年(1403)设开平中屯卫,永乐二年建开平镇,开平由此得名,迄今600多年历史了。开平自古为商贾重镇,素有“填不满的开平城”之说,被誉为“京东四大名镇”之首。

唐山的历史及其名称来历

丰润区

唐代曾为玉田属地,“丰润”之名始于辽金,相传,因此地“负山带水,涌地成泉,疏流导河,随取而定”而得名。又有“县产盐场,故名丰润”之说是(见《丰润县志》)。又据《今县释名》:“按屯政考,夹史家河五十余里,皆可屯之区。又自水道沽关黑岩子墩,至诸家营处,东西百余里,南北百八十里,皆濒海,平旷可耕,故以丰润名县。”

唐山的历史及其名称来历

丰南区

原为丰润县辖区,1945年析丰润县南部地区置县,因位于丰润县之南,故名丰南。全国最大的现代化竖井煤矿—开滦钱家营矿,亚洲最大的盐场—南堡盐场以及全国三大碱厂之一的唐山碱厂座落于本区境内。

唐山的历史及其名称来历

古冶区

由“古代千金冶铁之地”演化而来。古冶早在商代就有人居住,地属孤竹国,春秋为山戎地,战国时属燕国。关于古冶还有一个传说:很久之前,山东一古姓老汉携妻儿躲避连年旱灾,落脚此地。古老汉身怀打铁技艺又乐善好施,因而在村民中获得了很高的威望,称其为“古爷”。古爷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将他居住而后形成的村子成为古冶。

唐山的历史及其名称来历

乐亭县

因古乐安亭得名。据考今乐亭县城所在地在三国时期就有行政建制,成为乐安亭。据《中国历史地名词典》记载:“乐亭县金大定年置县,治所即今河北乐亭县”。另注:“乐安城在今河北昌黎西南”。按此推算,乐亭县应在公元1140年之前不久建置,距今已近千年的历史了。

唐山的历史及其名称来历

玉田县

“种玉之田”之意。唐代万岁通元年(公元696年)以东晋志怪小说《搜神记》中的民间传说“阳伯雍无终山种玉”的故事而更名为玉田。相传古代一位从中原逃难到今玉田麻山脚下的农民阳伯雍,因勤劳善良、扶危济难感动了山神,山神给了他一把石子让他种在地上,结果长出了美玉。后人就将这片种玉之地名之为“玉田”。玉田之名沿用至今已一千三百余年。

唐山的历史及其名称来历

滦县

古称滦州,因靠滦河而得名。历史悠久,底蕴厚重。是殷商时期中国最早分封的诸侯国之一——孤竹国所在地。据《辽史·地理志》载:“本古黄洛城。滦河环绕……太祖以俘户置滦州。”是“冀东三枝花”滦州皮影、评剧和剪纸的发源地,其中皮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唐山的历史及其名称来历

滦南县

滦南县1946年建置,因位于滦县南部,故名滦南县。建县时间虽短,但境地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繁衍。

唐山的历史及其名称来历

迁安市

取自“迁自安喜”之意。辽国把从定州安喜县(今河北定州市)俘虏来的人安置到今迁安、迁西等地,并设置新县,因俘虏来自安喜,故取名为安喜县,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更名为迁安县。历史上有名的伯夷叔齐让国、老马识途等典故就发生在迁安。

唐山的历史及其名称来历

遵化市

据陈铁卿《河北省县名考原》:“五代梁时属燕,后入后唐置县。因新附,故以遵化名。”(中国地名语源词典)“遵化”二字据《遵化县志》记载,其含义:遵循孔孟之道,教化黎民百姓。遵化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燕山南麓,北倚长城,南临津唐,东通辽沈,西顾京城,毗邻京津承秦地区,属京津唐承秦腹地,西距北京市中心158公里,南距唐山市中心75公里,西南距天津市中心175公里。素有“畿东第一城”之称。

唐山的历史及其名称来历

迁西县

因地处迁安市西部而得名。迁西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明代古长城串联起潘家口、喜峰口、青山关等20余座雄关险隘。李广北击匈奴、曹操东征乌桓等曾来经于此,戚继光在境内的三屯营镇守蓟镇16年。 著名的《大刀进行曲》就是音乐家麦新以宋哲元、张自忠、赵登禹等抗战名将在迁徙喜峰口一带与日寇白刃战为题材写就。

唐山的历史及其名称来历

唐海县(现为曹妃甸区)

取自“唐山沿海”之意,是在河北省国营柏各庄农场基础上建立的农垦体制县。县域范围湿地众多,是中国候鸟迁徙的重点驿站和栖息场所,湿地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完整,被国际湿地组织称为“开发潜力巨大、不可多得的湿地保护区”。

唐山的历史及其名称来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