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经济学》研究:简单公式预测科技股泡沫?

周三,纳斯达克指数跌1.54%,表现了一些投资者的恐慌,担心科技股板块将会变为泡沫区域。

然而最新的研究显示科技部门目前尚未形成泡沫。

这一结论的得出并非毫无根据,而是建立在一项关于泡沫可预测性的重要学术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之上。这项名为「Fama的泡沫」的研究即将发表在著名的《金融经济学》上,该研究由哈佛商学院金融与银行业教授及行为金融学和金融稳定项目主席罗宾·格林伍德(Robin Greenwood)、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安德鲁·施莱弗(Andrei Shleifer)以及该机构的博士Yang You共同撰写。

这项研究的标题引用的是芝加哥大学的教授兼诺贝尔奖得主尤金·法玛(Eugene Fama)的名字,他可能是多年来争论泡沫无法预测的众多学者中最为杰出的一位。

行业泡沫的预测公式

与其他研究相比,这项新研究发现,某些标准可以用来预测行业泡沫。该研究报告认为,在行业泡沫的作用下,股市在两年内的至少可能上涨100个百分点,而接下来两年的跌幅可能至少达40%。

但是科技行业并没有接近或者达到这些标准,相反,根据FactSet的数据,标准普尔行业指数中科技行业在过去两年的大盘中也只比整体高了36个百分点,如下图所示。

《金融经济学》研究:简单公式预测科技股泡沫?

这些标准中最具有预测性的是价格升值幅度。例如,当一个行业在两年内至少上涨100个百分点时,那么在接下来的两年内下跌40%的几率——也就是泡沫破灭的可能性将上升至50%左右。当市场表现出色,回报率高达150个百分点时,这种可能性也会随之加大,随后的崩盘几率上升至80%。

预测公式应用的实际案例

比特币狂热就是该结论付诸实践的一个生动案例。去年年底,比特币的两年期收益率比股市高出4000多个百分点。如果将哈佛的研究标准应用于加密货币,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比特币至少下降40%的几率大于80%。 目前,比特币比2017年12月的高点已经低了68%左右。

如今的科技行业局势与去年秋天的比特币狂热几乎没有什么相似之处,因此比特币狂热的泡沫化对于目前的科技行业来说并没有什么参考价值。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该行业两年的回报率超过36个百分点,与崩盘概率的显著增加并无关联。

研究人员还观察了其他指标是否可以用于识别泡沫,他们发现,一旦两年内回报率达到足够高的水平,那么某些指标就会变得具有价值——其中包括平均市盈率和股价上涨速度。

《金融经济学》研究:简单公式预测科技股泡沫?

科技行业没有敲响泡沫警钟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股在过去两年的回报率还不足以让这些指标正式发挥作用,它们目前仍没有敲响任何警钟。例如,根据道富环球咨询公司和Birinyi Associates的数据可知,科技行业指数的预期市盈率目前为18.37倍,仅略高于标普500指数的17.36倍,而2000年3月互联网泡沫的顶峰时期,科技股指数的市盈率为51.01倍。

与此同时科技行业也没有敲响价格上涨的警钟。FactSet的数据显示,科技股指数过去12个月的总回报率为24.9%,实际上低于该行业过去12个月35.4%的回报率。

那么科技个股情况如何呢?尽管哈佛大学的研究并没有分析报告所提标准是否有助于识别单只股票泡沫,但Greenwood告诉巴伦周刊,如果在单只股票上有一些适用性,也是有可能的。

目前,有两支所谓的“FAANG”股票中,符合该研究上涨标准的是:$亚马逊(AMZN.US)$,在过去两年里它以105个百分点的优势击败了标普500指数;而$奈飞(NFLX.US)$则以301个百分点击败了标普500指数。两者的预期市盈率均在三位数,并且都显示出价格大幅加速上涨的趋势。

《金融经济学》研究:简单公式预测科技股泡沫?

《金融经济学》研究:简单公式预测科技股泡沫?

如果假定哈佛研究的泡沫标准适用于个股,那么这两者似乎都有可能遭遇崩盘危机——即使该行业崩溃概率很低。

当然,该项研究并不能保证科技行业不会经历崩盘。在这方面,Greenwood指出,他和其他金融学者对评论家们放弃「泡沫」这一术语感到失望。许多评论家甚至不屑于提出泡沫的确切定义,更不用说制定一套具有良好预测记录的标准。虽然根据研究,科技行业未见泡沫,但是在未来的几个月内,科技行业的表现仍然令人担忧。

(本文由富途资讯编译团队出品,编译/周雅,校对/杨景桢)

风险提示:上文所示之作者或者嘉宾的观点,都有其特定立场,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富途将竭力但却不能保证以上内容之准确和可靠,亦不会承担因任何不准确或遗漏而引起的任何损失或损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