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灵甫的“整编74师”是个什么样编制?与军有何区别?

天蓝海蓝542

所谓整编74师,前身是74军,除了改名,基本都没变,所以才叫整编师。

整编74师的前身是74军,想搞清楚整编74师,必须追溯74军的历史沿革

抗战全面爆发前,蒋介石的中央军是以师为战略单位进行调度指挥的,但淞沪会战开始后,老蒋发现一次会战投入几十个师,指挥起来效率太低,于是下令把一些师整合为军。

1937年9月,51师(师长王耀武)和58师(师长俞济时)组成74军,俞济时为首任军长,后58师由冯圣法接任。

1939年初,57师(师长施中诚)编入74军,至此形成下辖3个师的编制。

1939年6月,王耀武升任74军军长,为第二任军长。

1943年春,施中诚调任74军军长,为第三任军长。

1946年4月,国军进行改编。整编师由军改建,下辖2-3个整编旅;整编旅又由师改建,但进行了缩编,原辖3个团改为2个实编团和1个补充团,只有个别整编旅仍辖3个实编团。

在此基础上,第74军番号改为整编第74师,下辖3旅9团缩为3旅6团,全师3万余人,张灵甫任师长,实际上是74军第四任军长,军衔是中将。

整编74师编制不少,但人员有缺额,新兵比较多,战斗力不如以往

整编74师的前身74军,是国民党军队五大王牌主力之一,几乎参加了抗战期间的所有大型会战,立下卓越功勋,整编为74师后,编制基本上没少,但74军在抗战中损耗较大,整编为74师后补充了4000多名士兵,这些士兵素质比起老兵逊色不少,整体战斗力不如原74军。

解放战争爆发后,74师作为国军头等主力,一开始在华东站场出尽风头,大片攻城略地,也付出不少伤亡代价。孟良崮战役前,全师累计伤亡超过了1万人,占编制人数1/3。

尽管蒋介石有求必应,答应给74师补充8400名新兵,但这些新兵有一部分只是口头支票,实际补入74师一线的仅有2500人;另外新增加的3个团刚刚组建,还在安徽后方集训,没来得及赶上参加孟良崮战役,因此整编74师实际参战的兵力没变,仍为3旅6团。

人员有缺额,新兵比较多,战斗力下滑,大名鼎鼎的整编74师即便全副美式装备,在孟良崮负隅顽抗,依旧难逃覆灭之命运。


狄飞惊

抗战结束后,为了避免内战,国共双方于1946年1月5日,签订了《关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的协议

》,同年初的政协会议上,中国青年党与民主同盟等国内进步党派提出了“停止军事冲突、实行军队国家化案”的议案,美国顾问马歇尔根据政协的最终议案,提出了《关于军队整编及统编中共部队为国军之基本方案》,简称《整军方案》,经过六轮磋商,2月25日,国共双方落笔签订了通篇精神为“军政分离”的美国式《整军方案》,压制了蒋介石作为最高统帅的统治权。

整军方案》中,国共双方的军事力量存在大概维持了二比一的比例,在海、空军的建设上,居然还为中共当时并不存在的海空力量预留了30%份额,自然让蒋介石如鲠在喉,难以真心接受。

既然白纸黑字签了约,蒋介石只好从最容易调整的地方先下手,开始整编陆军军队,在整编的过程中,除了对外高调宣称“避免国共内战”,撇清责任,还可以一石二鸟,借此削弱不服管的地方“军阀”实力。

按照方案,国军要将纸面上的91个军(含2个骑兵军,不含中共部队)、252个师的人马,整编成60个师(中共需要整编成30个师)。对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来讲,整编后虽然淘汰很多冗余兵员,但战力方面并无太多降低,也就是说,一个整编师的军力配备,并不低于之前的一个军。

以张灵甫的“整编74师”为例。

1946年6月1日,第74军奉命整编为74师,原军长施中诚他调,由下属之58师师长张灵甫接任。

第74军有着一个光荣的抗日传统,1937年8月,74军奉命组建,首任军长俞济时,是蒋介石的嫡系亲信,也有一说是蒋介石的外甥,刚刚组建,还未举行成军仪式,王耀武便率领下属的51师开赴淞沪战场。在俞济时的带领下,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兰封会战、万家岭战役,1939年6月,王耀武升任军长。之后的74军,又先后投入上高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常德会战,战绩突出,被誉为“虎贲英雄”。1944年1月施中诚接任军长后,又参与了雪峰山战役。

可以毫不客气的说,74军几乎参与了国军抗战中所有的大型战役,以能啃硬骨头著称,堪称抗日铁军,日本人也把74军下属的51师、57师、58师三个带5字头的部队称为“三五部队”,倍加重视,美国顾问团更是发出了“国军中,只有74军最能打”的赞叹。日本投降后,74军奉调进驻首都南京,成为绝对嫡系的“御林军”部队。

张灵甫接手后的整编74师,已将51师、57师、58师改师为旅,各裁撤一个团,变为三旅六团的规模,其师部直属部队还设有辎重兵团、工兵团与榴炮营、特务营、通信营、搜索营等四个直属营,以及一个战车连,人数从抗战时的四万五千人减少到了两万多人。

虽然号称美械,但在抗战时美国人的支持力度极大,弹药充足,自1946年开始,美国对国共双方表面采取中立措施,停止了对国民党的支持,弹药无法及时补充,除了重炮和汤姆逊冲锋枪,只好大面积改用国械。

内战开始之后,在1946年的攻势中,74师战损近万人,其中绝大多数是老兵,以至于到了孟良崮战役打响之前,老兵在74师中的比例已降至四成以下,因为孟良崮地形多山,战车、榴炮部队无法进山,没有参战。面临华野9个纵队、多倍的人数优势,孟良崮战役的结局其实早已注定。

孟良崮战役中,整编74师被全歼,师长张灵甫被击毙,之后虽然再次组建,却已是苟延残喘,再无抗战时的赫赫威名与旺盛斗志,在淮海战役中,由重组的74师改编而成的74军再度被全歼,这一次,它没有逃脱被推着小车支前的人民战争洪流淹没的命运。


历来现实

张灵甫的整编74师,是比原74军更强大的一支国民党主力,看似降低了编制,在原74军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补充。主帅张灵甫,作为蒋经国的结拜兄弟,终于成为国民党的头号主力,是蒋氏集团的心腹铁杆。

张灵甫的整编74师,主战力4万3千人,下辖3个整编师,七个独立旅。当时的74师,武器装备代表国民党部队的最新,最现代化的配置,拥有美国大口径火炮489门,装甲车218辆。士兵清一色美式装备。张灵甫提拔大量有才华的中青年军事人才带兵,作风硬朗,作战顽强。

张灵甫接替74军后,蒋介石作了大量的补充完善。成为他的御林军。虽然称74师,实力远超集团军。张灵甫的74师,作战主力,加上后勤保障,已经达到5万多人。张灵甫从74师选送860人去美国特训,不同程度地把先进国家的军队管理进行了引进。

当然在解放战争中,张灵甫作为将氏集团的铁杆主力,也躲不开历史的恶运,最后终于为蒋氏集团做了牺牲品。张灵甫是个可悲的人物,销声匿迹在历史的潮流中。


白这个颜色



74师组建于淞沪会战时,因为初期投入作战的一共 十几个师,在指挥协同上出现了许多问题,国民党中央临时决定组建几个军,51师和58师进行合并成74军。

74军先后参加了抗战期间的多次大会战,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兰封会战等,每次战斗都牺牲惨重,差不多伤亡过半,基本上都是来不及重建就投入下一场战斗。

万家岭战役是74军在抗战史上最辉煌的时刻,基本上全军压上,与日军血拼,干部伤亡过半,为最后消灭106师团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之后的上高会战中,“拼死力拒,虽血肉横飞、伤亡惨重,仍不稍退,是日一日间敌我伤亡均在四千以上”,战功显赫,荣获国民政府第一号武功状和最高荣誉“飞虎旗”,被誉为抗日铁军。

之后74军在长沙会战、常德会战、雪峰山战役中,再次建立卓著功勋。

抗战胜利时,74军被空降南京,接受日军投降,担任南京防务,被称为御林军。



74军的第一任军长俞济时为这支军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他担任58师师长时,把这支出身杂牌军的地方武装打造成了一支铁军。74军组建后,更是借助他与蒋介石的关系,为74军配备了最好的干部和武器。



74军的第二任军长王耀武为这支军队注入了军魂,让这支军队充满了亮剑气质,逢敌必亮剑,敢于刺刀见红。

74军的第三任军长施中诚延续了这支军队的风格,较好的完成了传承任务。


随后在抗战胜利后,改编成了74师,师长张灵甫成了这支军队最后的绝响。张灵甫抗战初从团长作起,历经无数次受伤,并且在腿伤没有治好的情况下坚持回到战场,导致成为残废。

74师的最后一任师长邱维达,这时的74师虽然保存了大量的干部,但士气不在,气质不在,都在张灵甫战死的那时消失了。在准海战役中被全歼,师长邱维达被俘,后转入华东军政大学任教。



张灵甫的整编七十四师,最开始是3旅6团3万多人的编制,下辖整编51旅(陈传钧)、57旅(陈嘘云)、58旅(卢醒)。驻扎在南京孝陵卫,拱卫首都,被誉为天下第一师。

全师共装备105毫米榴弹炮12门,75毫米山炮54门,37毫米战防炮36门,81毫米迫 击炮96门,60毫米迫击炮108门,火箭筒36具,火焰喷射器54具,重机枪108挺。此外,还有1080挺7.62毫米1918A2轻机枪、2400支9毫米美制M1汤姆森冲锋枪和加拿大斯太令卡宾枪、4800支7.62毫米M1903A1春田步枪,军官配9毫米

勃朗宁

M1911A1手枪。无线电报话机配备到连,共有机动车约300辆、骡马1000匹。


到了1948年孟良崮战役前,又再次扩编3旅9团。在在74师被消灭前,另外增加的三个团没有正式归建,后来新组建的74师就是以这三个团为主体完成的。



应该说,七十四师和七十四军在编制上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按照抗战结束时,国民党军队保留86个整编师,200多万陆军,总兵力430万左右。

七十四师的兵力配置和抗战结时并没有大的变化,不仅没有减少,后来还有加强。毕竟是国民党十大王牌军,王牌中的王牌。

在解放战争期间,七十四师从来都是先锋队,每战必冲在队伍前边,因此伤亡很多,经常得不到补充,在孟良崮战役时,有不少老兵阵亡,新兵数量过多,且不满编。最关键的是新编入的三个团并没有正式归建。

张灵甫在孟良崮战役时制定的中心开花战略是完全可行的也是非常合理的,但没有得到其它友军的有力配合,这才是七十四师被歼灭的根本原因。

战机就在国民党军队内部的不团结之中,稍纵即逝,并且发生了戏剧性变化,七十四师这支在抗战中立上不世功勋的军队,没有被日军消灭,却倒在了内战的血泊之中。


新知传习阁

整编第74师,是由原来的第74军演变而来。

抗战胜利后,中华大地饱受战火的侵袭,此时人们都希冀和平。蒋介石迫于压力,只能同意和平建国。虽然,这只是蒋介石的权宜之计,但演戏就要演全套,蒋介石自幼熟读《演员的自我修养》,演技自是不俗。蒋介石演了两出戏:



第一,将主要的情报机构军统一分为四,核心组织改组成为保密局;

第二,将军队进行缩编,集团军缩编成整编军,军缩编成整编师,师缩编成整编旅。

这个实际上是一种掩人耳目,换汤不换药的做法。保密局和军统相比,相差无几;整编师与军相比,实无两样。

整编第74师,师长为张灵甫,中将军衔,名为师长,实为军长。整编第74师,是南京国民政府将第74军的老弱病残进行裁撤之后形成,实际兵力在3万人左右,装备全美式武器。虽然名为缩编,实际上却是一次精英化过程,战斗力不降反增!因此整编第74师有“天下第一师”的称号,又因其驻守在南京,所以又被称为“御林军”。


整编第74师的前世今生

整编第74师的前身第74军,这是一支在抗日战争战功赫赫的队伍,也是抗日战争中战绩最为辉煌的队伍,参与了抗日战争中多数战役,贯穿了整个抗日过程,后来被称为国民政府的五大主力之一。

五大主力中,有这么一句话:新1军是装备出来的,第74军是打出来,第5军是练出来的,第18军是宠出来的,新6军是孪生出来的。可见第74军绝非浪得虚名,而是有真本事,素有有抗日铁军的威名。

这一切,与一个人有关,那就是王耀武。王耀武,抗日战争中最为出色的将领之一,率领第74军从东打到西,战绩辉煌。


万家岭大捷中,74军硬撼日军,配合友军击毙日军4000余人;上高会战中,74军击毙日军少将一名,歼灭日军1.5余人;常德保卫战中,74军第57师8000人在师长余万程带领下,坚守常德16天,面对日本人的毒气弹,血战到底,最终只剩180人突围。

抗战时期的赫赫战功,让第74军名动华夏,作为继任者的整编第74师,也继承了这份名声。但是,解放军不是日本侵略者,整编第74师也不再是那支战无不胜的铁军。孟良崮战役,让整编第74师全军覆灭,师长张灵甫也于战斗中死去。

孟良崮战役,整编第74师被全歼,不是张灵甫实力不行(张灵甫出自74军,跟着王耀武立下了不少功劳,也是抗日名将),只是我军更胜一筹。而且国民党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此时此刻还不忘争权夺利,李天霞手握大军就在附近,却因与张灵甫有仇,见死不救。而且张灵甫似乎过于自信了,孤军深入,结果被包了饺子。


整编第74师也好,张灵甫也罢,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们都是好样的。只是可惜,后来选错了边,跟错了人,最终全军覆没!


小镇月明

有网友问:张灵甫的“整编74师”是个什么样编制?与军有何区别?其实整编师,就是军改师,将战术单位改小,裁汰老弱,简化后勤的产物。但是后来因为效果太差,在48年又都恢复了军的编制,整编师被淘汰。

整编第74师的前身,第74军在抗战胜利的时候有5万人,后来,就赶上了整编,再加上退伍等等原因,很大一部分士兵都离开了部队。由于人数太少了,就把汪伪最精锐的警卫军来过来了。

汪伪警卫军是1942-1943年建立,由日本顾问训练的一支伪军,其中警卫第1师是,汪伪警卫团和广东新兵营改编,警卫第2师是司令部特务团,独立第14旅改编,警卫第3师是中条山战役被俘官兵组成。

原口大佐,增井少佐,中田中尉,伊势少尉,川合大佐,田中中佐,林少佐,木村少尉等数十名日军军官担任军事训练顾问。后来整军的时候,第74军,大批士兵退伍缺人,于是所属第51师兼并了警卫第1师,57师兼并了警卫第2师。第58师兼并了警卫第3师。

不过,在1941年考入南京伪中央陆军教导团及军官学校的学生兵曹玄庆回忆到1945年,所谓3个师的警卫军,其实也只有不到1万人了。再加上逃亡的,可以补充到整编第74师 的人数也不会太多。

尽管得到了补充,到了整编第74师的时代,其所属部队从5万人也降低到了3.2万人。整编师就是军改师,师改旅,一个师(旅)从3个团,降低到2个团。也就是说过去1个3师9团的军,整编以后,就成为了3旅6团。

在抗战时期,第74军也是配备最好的部队,而且,74军还有很多四川兵,比如龙门阵杂志采访到的第74军老兵,就有42年从四川自贡抓壮丁的,每人背着10多斤大米,一路上所有壮丁每餐拿出一点米,大家一起吃饭最后到了湖南,编入第74军。

杂志介绍的老兵分在第57师第171团2营警卫班,班长是贵州籍贯老兵(74军中后期贵州籍贯士兵非常多),营长袁自强40多岁,也穿着草鞋,每晚都去训话。训练标准是早晨起床号以后,10分钟完成洗漱,绑好绑腿集合。

其所在营主要是汉阳式步枪,其次还有少量中正式步枪,但是3个连1个步兵连,1个机枪炮,还有1个小炮连。装备很好,每天吃饭一人1斤半粮食,3钱菜油,一桌半碗青菜,肉很罕见。月薪是3块法币,只能买一碗面。团以上军官有皮靴,以下就是草鞋。


深度军事

74师在整编前为抗战中屡立战功的74军,但是在孟良崮战役中的74师,有相当一部分是皇协军。

74军为3师9团制,分别为第51、57、58师。在抗战结束后,实行缩军,改为三师六团。但是在孟良崮战役前,又改为3师9团制,虽然是名义上是一个师,但是实际是一个军的编制。

74师的前身74军,成立于1937年,有五十八师(师长冯圣法)和五十一师(师长王耀武)。其中五十一师前身为国民革命军补充一旅,于1934年9月在黄山谭家桥截住红军主力,激战后,

红十军团副总指挥兼红十九师师长寻淮洲牺牲,红十军团总指挥方志敏也被受伤被俘,红十军团几乎全军覆没。此役使得补一旅升级为五十一师,成为正规野战军。红十军团的参谋长,正是日后孟良崮战役指挥者粟裕。

而五十八师成立之初,便是精锐。于1935年在宜昌成立,全国陆军开始统一整编后,五十八师被列为调整师,进行了重点整编和重新装备,下属2旅4团,全师共有重机枪54挺,轻机枪274挺,掷弹筒243个,山炮、野炮、榴弹炮16门,迫击炮、平射炮30门。像五十八师这种装备精良、兵员充足的调整师在全国屈指可数。

至于57师,则是大名鼎鼎的“虎贲”师。1943年11月常德会战中,57师8000人坚守常德城16天,顽强抗击了日军陆、空、坦的协同攻击,在日军猛烈炮火甚至释放毒气情况下仍死战不退,全师不足600人只有师长余程万率180人突围,书写一番抗战悲歌。

抗战后,74军一度缩编为三旅6团,并加入了汪伪警卫军第1师、第3师的各一部分(含伪中央军校学生总队)和伪独立第15旅总共约4000名士兵,警卫军1师实际就是汪伪政权的首都警卫师。也就是说孟良崮战役中的整编74师,有汪伪的成分。

在孟良崮战役前,整编74师为三旅9团制,一般的军,是三师九团制,所以74师实际是一个军。全师装备计有12门105毫米榴弹炮(卡车牵引)、36门75毫米山炮(吉普车牵引)、108门107毫米迫击炮(骡马牵引)、108门81毫米迫击炮(骡马牵引)、108门37毫米战防炮(吉普车牵引)、486门60毫米迫击炮、255具火焰喷射器、324具M1“巴祖卡”火箭筒、324挺勃郎宁M1917水冷式重机枪、1080挺1918A2轻机枪、2400支9毫米美制M1汤姆森冲锋枪和加拿大斯太令卡宾枪、4800支7.62毫米M1903A1春田步枪,军官配M1911A1手枪。无线电报话机配备到连,共有机动车约300辆、骡马1000匹。

74师 装备上比日军甲种师团常规编制多了12门105mm榴弹炮但是日军投入师团级别的战役一般会额外有重炮联队的加成;轻武器质量比日军要好一些,步枪都是栓动步枪,冲锋枪数量比日军要多,但总体优势不明显,主要看弹药补给水平;唯一的亮点在于配备了美式的无线电报话机。

最后不得不说现在被很多人吹捧的张灵甫,比如“抗日十大名将”、“荣获国民政府第一号武功状”、“支那第一KB军人”等。但是作为国民政府最高勋章“青天白日勋章”,张灵甫战死之后都没获得。

张灵甫吹的集大成者

传闻中张灵甫在淞沪战场的罗店战役中担任305团团长,身先士卒带领100多名敢死队员痛击日军,杀到日均丢盔卸甲,抱头鼠窜。后他率领该团又连续打退敌人七次冲锋,打死打伤日军800多人,取得了显著战果。但是罗店战役是1937年8月下旬进行的,而305团则是淞沪会战前才由陕西保安团改编而成的新兵团,直到10月才赶赴上海。

淞沪会战的305团是接近11月才去修战壕,自然也不存在张灵甫带敢死队的事情了。

传闻中万家岭战役中,张旅长献奇计,并主动请缨亲率敢死队“穿过艰险的深山峡谷,老林恶水,从日军疏于防范的张古山后山绝壁上进攻,飞夺张古山……与日寇鏖战五天五夜……亲临死线指挥的他身中7块弹片,鲜血直流也没有退下火线。张古山的攻取封死了日军106师团的最后退路,该师团最终几乎全军覆没。

106师团实际并未全歼,在万家岭之后十几天,就继续投入战斗。

据《陆军第六十六军司令部参谋处战斗要报第37号》记载,率队进攻的是三零五团长何生海:“我三零五团长率部向敌冲锋肉搏,一度占领张古山最高点”。而坚守张古山的则是58师一部,最终因“五八师守北制高点之将士全数殉职”复入敌手!

战报》中连153旅所属三零五、三零六两个团的团、营长负伤都说明了。然而,翻遍战报,根本没有张旅长受伤的记载。其实,别说受伤人员了,战报中对作战英勇人员都有记载。但是,在战报中“亲历死线”、“鏖战五天五夜”、“身中7块弹片,鲜血直流”张旅长的大名根本一次都没有出现!俞济时的《八十虚度回忆》中列出此役七十四军阵亡、受伤的营以上指挥官,里面也根本没有张旅长大名!

战后,嘉奖令中也未有张灵甫的名字。

陆海空武功状,实际奖励的是李天霞。就是在孟良崮战役中被指责不解救74师的李天霞。

张灵甫实际作为指挥官水平是不合格的,坐拥三万美械军队,短短三天就被全歼,实在难说是一个合格的指挥官。


青山依旧笑长风

现在学的历史比较注重史论,而轻史实,因此,能够出现在历史教科书上的军队和人物应该都是大家所熟知的吧!

史论纵横作为高中时的历史单科最强人,连书上的小字部分都记得!

看书上花圈部分。

虽然是短短一小段,但是要知道,整个解放战争也就一页,可见这一段历史的重要性!

那么,蒋介石手下,那么多师,就一个整编74师为何这么重要?

其实这个整编74师不是一般的编制,而是由原来的74军完全照搬美式的编制进行的改编,因此叫整编74师。也就是说,74师虽然是“师”的编制,但是和中国传统的“军”没有什么区别。

整编74师的前身,国民革命军第七十四军,是国民革命军五大主力之一,几乎参加了所有正面抗日的大型会战,从淞沪会战到徐州会战、长沙会战、常德会战基本都能找到74军的影子,并且多次挫败日军,曾有“抗日铁军”的称号。

在上高会战中,74军中英勇抗战,国军虽然伤亡两万余人,但是击毙日军一万五千多人,也算是重大胜利了,是中国抗战以来取得全面胜利的一场战役。

长期以来,74军都是蒋介石的王牌军,美国顾问团曾经有过“中国只有74军能打”的赞誉,还有一种说法是:“有10个74师就能统一全中国”。


史论纵横

74军是三个师9个团,加上军直属队最多时有3万7千人。整编74师是3个旅6个团,加上师直属队,总共26000人,但是编余人员,收容俘虏等等,后来又编三个补充团,加上如私编的缁重团等,合计仍然有三万七左右。在孟良崮战役时,扣除少量留守部队,共26000人参战,(国民党方面数据是22000人参战,由此可以知道,其合法编制就是26000人上下)。

整编74师恢复为74军后,一度只有2个师,兵员还不如整编师时期多。虽然恢复为军后,每军定编可以达到35000人,但是多数军都达不到这一标准,很多军实际战斗人员人数还不如整编师初期,战斗力当然也就更不行。



国民党标准的整编师就是,三个旅六个步兵团的,总计26000人。两个旅四个团的,20000到22000人。至于说,整编到1万5的,那是和平后的远期目标,取消了旅之后的情况。所以,国民党的整编师和军更接近,基本上就是一个军压成一个整编师,连序号都不变。

由于内战全面爆发时,只整编了路南的部队,路北部队仍然使用军的番号,每师下辖3个团。后来,这部分部队继续参加后续整编,虽然番号改称整编师,但是下属旅并未压缩掉一个团。究其原因,这个时候,改回三团制的呼声,已经很高了,所以就直接保留了三团制。第五军,第八军都是这种情况。如第八军在第二期鲁中会战开始时,还是称第八军,到会战结束时,已经称整8师了。这个番号持续时间不长,1948年,又改称第八军了。



(这是一师三团时期的编制,可以看到全师一万多人,每团三千多人,后来压缩到全师9000多人,再压缩成两团制整编旅,约7500到8500人,由于少了一个团,剩下的两个团反而更充实了,当然有的部队一直不满编,那别是一回事儿)

74师,虽然号称全美械,但是到孟良崮战役时,已经是一只国,美,日械都有的部队。其中重火力,冲锋枪,主要是美械,步枪已经换为国械,同时还有少量日械,这些日械可能缴获自日军,也可能从解放军那里得到的,私下截留给补充人员和后勤辅助人员使用,也有用来加强分队火力的,比如华野就在孟良崮缴获不少歪把子机枪。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虽然74师,国,美,日重机枪都有,但从1947年大众日报照片上看,还是以美式1919风冷机枪为主,因此不存在重机枪缺水普遍打不响的问题。



然而,国军74师在孟良崮的覆灭也非毫无意义。国军通过此战大体摸清了华野主力的位置,为国军鲁中会战的胜利铺平了壕沟,随后,国军成功进占鲁中,胶东。3


吴林宝1

相信很多学过历史的朋友对国民党王牌“整编74师”和孟良崮战役都不陌生,但是有很多人也非常疑惑,我军为了围歼该师,竟然出动了几乎所有主力,计9个纵队(军),其中五个纵队用于直接进攻74师,国民党军一个“师”何以如此强悍?今天就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我们先来说说74师的由来,其前身是由国民党军著名将领王耀武率领的74军,其在长期的抗战烽火中英勇顽强,战功卓著,打了很多恶仗硬仗,并成为国民党军中的“五大主力”之一,因此,抗日战争胜利后,虽然根据蒋的授意,缩小了编制,但是它是“整编师”,而不是普通师,整编师是国共和谈蒋介石为了掩人耳目研究出来的,即把所辖部队精简整编,把军压缩为师的编制,师辖旅,旅辖团,其实兵力装备并未受到多大影响,相反去除了老弱病残后,部队进一步增加了战斗力。而普通的军一级单位一般辖三个师,每师辖三个团,所以,整编74师相当于军的编制,兵力达到三万余人,它已经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普通师编制了。


在抗战期间,74军
(整编74师的前身)结构一直比较合理,老兵比例达到惊人的90%,部队战斗力有了极可靠的保证。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改编了74军,将该军3师9团制改为3旅6团制,压缩了编制,减少了部分人员,精简了人员机构,进一步充实战斗兵员。同时抗战胜利后,一部分老兵退伍,使得整个74师编制结构中,老兵比例下降到80%,但即便这样,该师战斗力依然非常强。
1947年初,由于战争的需要,整编74师又开始回复3旅9团编制,在孟良崮战役开始前,已经开始在后方安徽地区整训,没有参加孟良崮战役,后来成为重新组建的74师的骨干。解放战争开始后,74师一直充当进攻解放区的急先锋,先后参加了睢宁,宿迁,涟水,两淮等战役,伤亡过万人。其中,两淮虽然取胜,但是该师伤亡3000余人,两战涟水伤亡8000余人,总计超过一万人,超过了该师兵员的三分之一,可以说,孟良崮之前,74师已经伤了元气。后来张灵甫虽然要求补充兵员,但是一直都有缺口,甚至把300名解放军俘虏直接补充进74师,后来安排守垛庄,为后来垛庄失守埋下了伏笔。所以说,74师不是普通师,而是军经过精简整编后的“整编师”,但是其无论是编制还是人数,该师都是军的实力。整编师的出现,不过是蒋为了应付和谈上演的一种手段而已。最后还是被解放军集中优势兵力聚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