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能守住台兒莊,爲什麼沒去守南京?

玄武湖畔的遺憾

1938年3月16日至4月15日,在李宗仁指揮下,中國軍隊在山東棗莊臺兒莊為中心的魯南區域與日寇展開決戰。此一役歷時1個月,中國軍隊約29萬人參戰,日軍參戰人數約5萬人。中方傷亡約5萬餘人,斃傷日軍約2萬餘人。此戰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堅定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信心,鼓舞了中華民族的士氣,是中國開展全面抗戰以來,繼長城保衛戰、平型關大捷等戰役後取得的又一次重大勝利,也是抗日戰爭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史稱臺兒莊大捷。


在這次戰役中,除了中國軍隊表現出的同仇敵愾、勇猛頑強的精神之外,李宗仁的指揮有方也是其中原因之一。既然李宗仁那麼能打會打為什麼當初沒有派他指揮南京保衛戰呢?個人認為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是身負職責所不在。在盧溝橋事變以後,國民黨因應戰局發展,於1937年8月20日,由國民黨軍事委員會頒佈了戰區及戰鬥序列計劃,對中國境內抗戰區域進行了劃分,共成立五個戰區。其中,南京位於第三戰區京滬杭地區,司令長官為馮玉祥(後改由蔣介石兼)。而李宗仁負責第五戰區的魯南及蘇北地區,開始司令長官由蔣介石兼(後改為李宗仁)。每個戰區司令長官各司其職,南京的守衛屬於蔣介石負責。李宗仁所負職責就是整個第五戰區的守土抗戰之責,南京的守衛並不在其職責範圍之內。你覺得蔣介石應該用李宗仁嗎?

二是戰役決策所不同。據後來的解密,在南京保衛戰之前,蔣介石親自主持連續召開了三次高級幕僚會議,討論南京守衛問題。在會議上,眾將領意見不一。雖然沒有明確記載李宗仁的態度,但包括俞濟時、何應欽、以及桂系將領白崇禧在內的絕大多數將領認為南京不可守,主張放棄。

只有上將唐生智力主堅守,並豪言:“軍人以身許國,當此危難之際,誓與南京共存亡”。於是他當即被蔣介石任命為南京保衛戰的總指揮。我想以李宗仁的眼光必然跟白崇禧意見一致——不同意堅守。既然這樣,你覺得蔣介石會用李宗仁嗎?


三是信任程度所不及。作為桂系的“總舵主”,1929年,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軍閥曾跟蔣介石的國民黨中央軍之間打的不可開交,這就是著名的蔣桂戰爭。在南京保衛戰前的1936年6月,李宗仁還聯合陳濟棠發動反蔣事變。1936年7月他的桂系軍隊剛剛被蔣介石改編為第五路軍,李宗仁被任命為總指揮。1937年10月,他才被任命為第五戰區司令長官(1937年8月-1938年)。1937年12月1日南京保衛戰打響,南京作為當時的中華民國首都,如此重要的戰役,蔣介石怎麼可能用一個多次跟自己作對,剛剛才收編的地方桂系軍閥首領來指揮呢?蔣介石對非嫡系的地方軍閥勢力一貫都是不信任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信任的情況下,你覺得蔣介石敢用李宗仁嗎?

其實,按照當時南京保衛戰前的敵我雙方態勢分析,絕大多數將領的意見是正確的,南京是守不住的。當時敵我雙方兵力對比是20萬對15萬(非滿編),敵強我弱,日方還佔據空中和水路的優勢,且南京歷史上就是個易攻難守之地。所以,應該有序的組織南京民眾撤離,並相應做好防守和撤退部署,在進行有效抵抗之後,隨即有計劃有步驟的撤離方為上策。即使當時派了李宗仁來防守南京,恐怕也避免不了這樣的結局,取勝是不可能的!要知道,次年3月爆發的李宗仁指揮的臺兒莊戰役中,敵我雙方軍力對比是29萬比5萬,即便這樣不也才勉強取得了我方5萬傷亡對敵方2萬傷亡的“慘勝”嗎?


無坡居士

七·七事變爆發後,李宗仁用兩個月的時間,將桂系軍隊原14個團的兵力,迅速擴編至48個團,並組編為4 個軍,他電告蔣介石願率部開赴前線,誓與日軍血戰到底。

1937年10月,李宗仁被任命為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駐軍徐州。此時,日軍攻勢兇猛,和中國軍隊在淞滬一帶激烈鏖戰,上海、 首都南京危在旦夕。他從戰略上判斷,淞滬戰事一結束,津浦路沿線是日軍進攻的第二目標。根據對形勢的判斷和分析,他提出了抗戰的戰備重點是“以空間換時間” 。

11月12日,形同“絞肉機”的慘烈淞滬會戰結束,上海淪陷。是役中國軍隊奮勇搏殺,損失慘重,但也取得了殲敵六萬餘人的不俗戰績,一舉粉碎了日軍速戰速決的美夢。11月16日,國民政府準備退守大西南,並遷都重慶。彼時的蔣介石,或許已經在戰略上放棄了死守南京的準備。

上海失陷後,日軍直撲南京而來,一時間兵兇戰危、形勢逼人。蔣介石曾在一次軍事會上詢問眾將對防守南京的看法,李宗仁和白崇禧從軍事、戰略角度上分析,均不主張固守南京。蔣又問詢國民黨訓練總監部總監(新晉一級上將)唐生智,唐則忽然起立,大聲疾呼:"現在敵人已迫近首都。首都是國父陵寢所在地,值此大敵當前,南京如不犧牲一、二員大將,我們不僅對不起總理在天之靈,更對不起我們的最高統帥。本人主張死守南京,和敵人拼到底!"唐的一席大話,加上他大義凜然主動請纓,蔣大喜過望,立即委任其為南京城防司令 。李、白見狀,心知不可勸,均低頭緘默不語。

12月7日,南京保衛戰打響頭一天,蔣匆匆撤出南京。翌日,唐生智指揮中國軍隊在南京城內外與敵浴血苦戰,雙方傷亡均極慘重。12月11日,蔣介石三次下達撤退命令,唐仍堅守至12日下午5點,因指揮失誤,戰局失利,他匆匆下達撤退令後自己坐小船逃離南京,好多部隊並未接到命令,仍在困獸猶鬥、拼死抵抗。12月13日,南京失陷,日軍報復性地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

如此看來,並非李宗仁不去守南京,而是他認為隨著抗戰中心的西移,中國的抗日戰爭即將進入相持階段,死守南京已無意義,不必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 ,主動戰略放棄、服從大局、不做無謂犧牲才是明智之舉。

南京失守後,中國抗戰的主戰場果然如李宗仁判斷的那樣轉移到以徐州為中心的黃淮地區。1938年2月,日軍為打通津浦線, 調集第十三師團,第五師團,以及從青島進發的海軍陸戰隊之一部,三路大軍以餓虎撲羊之勢,大舉向徐州襲來。

李宗仁見敵軍盡遣精銳、志在必得,深知自己的部隊很難與敵正面對攻,便抓住日軍囂張驕狂之弱點,以哀兵之態,與敵展開運動戰、破襲戰,周旋幾天後,先後將強敵阻於明光、藤縣一帶,又在臨沂挫敗日軍,勝利打響了臺兒莊外圍戰與揭幕戰,中國軍隊以弱擊強,幹得漂亮 !

臺兒莊位於山東南部,為水陸交通要道,系戰略要地徐州的一個重要屏障。3月17日,日軍第十師團攻取滕縣後,不顧左翼第五師團被中國軍隊所阻,也不顧從安徽方向來援的接兵北上會合,鋌而走險、孤注一擲地撲向臺兒莊,以期拔掉臺兒莊、攻佔重鎮徐州,奪取打通津浦線之頭功。

李宗仁偵察到敵軍的意圖後,定下了“固守臺兒莊及運河一線,誘敵深入,斷其後路,相機實施反包圍,一鼓聚殲日軍”的正確方針。他令孫連仲將軍率其麾下3個師堅守臺兒莊,一面部署湯恩伯精銳的第20軍團故意讓開津浦路正面,待敵深入後,再截斷其後路,最終合圍殲滅之。

3月24日,臺兒莊保衛戰正式打響。日軍第十師團在飛機大炮的配合下,開始猛攻臺兒莊。守軍31師頑強抵抗,與敵鏖戰3晝夜,至死不退,幾乎傷亡殆盡。臺兒莊內死屍枕藉,血流成河,情形非常慘烈。與此同時,李宗仁嚴令湯恩伯率20軍團火速南下,夾擊孤軍深入的日軍。4月3日,臺兒莊大部分落入敵手,李宗仁料到湯恩伯軍團第二天中午可以趕到,於是硬著心腸堅拒孫連仲將軍提出的將死傷慘重、所剩無幾的部隊撤到運河南岸休整的請求。他要求孫連仲堅持最後5分鐘,必須堅守到明日拂曉。

孫連仲知軍令不可違,遂抱必死之心組織官兵逐次抵抗。這天深夜,他組織敢死虎賁數百人,分組向敵軍展開逆襲。各敢死隊衝入敵陣,揮舞大刀大砍大殺,有人還拉響手榴彈與敵同歸於盡,人人視死如歸,個個驍勇異常。敵軍晝夜拼殺,早已精疲力竭,不意中國軍隊在深夜竟發起突襲,倉皇應戰,亂作一團,吃了大虧。中國守軍一鼓作氣,乘勢一舉奪回臺兒莊的四分之三。日軍苦戰不 支,被迫退守北門,與守軍激戰通宵。

天剛破曉,湯恩伯軍團突然出現在日軍的身後。李宗仁聞報,立即指揮台兒莊守軍全線出擊,一時間,槍炮齊鳴,殺聲震天。日軍見己方已陷入了中國軍隊的重重包圍圈中,遂邊戰邊撤,倉皇逃竄, 最後卻在中國軍隊的猛烈攻擊下潰不成軍。磯谷師團長率殘部近萬人強行突圍,狼狽逃竄進嶧縣城,閉門死守待援。

至此,臺兒莊戰役勝利結束,中國軍隊殲滅日軍一萬餘人,一舉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守軍自己亦付出了數倍於敵的慘痛代價,用鮮血寫下了抗戰史上輝煌的一頁。臺兒莊大捷的消息傳開後,舉國振奮。李宗仁將軍謀勇兼具,指揮有方,從此名揚四海,功標青史。


鐵馬冰河wu

很簡單的一句話,已經把問題說清楚了。本身來說,南京和徐州的背景就完全不同。

南京面臨的是淞滬戰場幾十萬敗軍,而且建制混亂,無暇休整。將軍們毫無信心,士兵們毫無鬥志。同時,南京這個城市,在冷兵器時代是個堅城,易守難攻,但到了熱兵器時代,就是一個死城,背靠大江,退無可退。在敵軍優勢火力的攻擊下,只有死路一條。

況且,桂系二號人物白崇禧,桂系的智囊劉斐,都反對重兵死守南京,李宗仁也不好和他們唱對臺戲。而且,守備南京的軍隊裡,主力是中央教導總隊和36師等,這些都是中央軍主力,李宗仁一個桂系首腦,未必指揮得動。

1938年的徐州,和1937年的南京就很不一樣了。第五戰區經過長時間準備,雖然談不上兵強馬壯,但建制完整,嚴陣以待。南線日軍在明光一線,被東北軍和桂軍牢牢牽制住,無法北上。青島登陸的第5師團,在臨沂,被龐炳勳第3軍團和張自忠第59軍攪住,雙方各有勝負。真正對徐州構成威脅的,只有過了黃河,直取山東的第10師團。這為第五戰區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創造了有利條件。

川軍王銘章在藤縣死守,西北軍池峰城在臺兒莊苦戰,都為最後的圍殲贏得了時間,中國軍隊眾志成城更不是南京那時軍無鬥志可比。所以李宗仁那句“今日徐州,絕非昨日南京”,確實不是一句空話。

最後,分析完戰場形勢,還有幾句題外話。參加臺兒莊會戰的部隊,除了湯恩伯集團外,基本都是各類地方雜牌軍。川軍、滇軍、桂軍、東北軍、西北軍等,這些部隊交給本身就是地方軍首領出身的李宗仁,是非常合適的,因為李自己也不是嫡系,所以,他才能做到相對公正的對待各種地方雜牌,贏得部下尊重,從而讓各類雜牌軍在戰場上以死效命,最終贏得了臺兒莊會戰的勝利。


腦洞大開的歷史

答案很簡單——因為李宗仁當時正在坐鎮徐州。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以後,國民政府遂決心進行全面抗戰。“八一三淞滬抗戰”開始以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根據一個多月來中日戰爭的發展態勢,決定將全國交戰前沿地區劃分為五個戰區。這五個戰區是:第一戰區為河北及魯北地區,蔣介石親自兼任司令長官(後改為程潛);第二戰區為晉察綏地區,山西王閻錫山擔任司令長官;第三戰區為京滬杭地區,馮玉祥擔任司令長官;第四戰區為閩粵地區,何應欽擔任司令長官;第五戰區為魯南及蘇北地區,亦由蔣介石親自兼任司令長官。到了1937年10月,蔣介石為分擔壓力,將桂系首腦人物李宗仁調到第五戰區司令長官的位置上,由其坐鎮徐州,負責山東和蘇北一帶的戰事。從此之後,李宗仁就在第五戰區司令長官的位置上整整坐了八年,一直到抗戰勝利。

(抗戰初期劃分的五個戰區形勢圖,南京屬於第三戰區範圍內)

這裡要說一下的是,第三戰區的司令長官名義上是馮玉祥,但實際上馮玉祥既沒有自己的嫡系部隊,也指揮不動三戰區的中央軍嫡系部隊。而三戰區包含的區域又是國民政府的心臟地區,政治中心南京和經濟中心上海都屬於三戰區,所以三戰區實際上是蔣介石在親自指揮作戰。到了11月份,上海淪陷,淞滬會戰以失敗告終之後,南京的陷落其實已經是早晚的事了。因為國軍的中央軍精銳部隊都已經在淞滬會戰中損失慘重,吳福線和錫澄線兩條巨資興建的國防工事也沒有發揮任何作用,國民政府已經失去了守衛南京的力量,這個時候調誰來守南京都難逃失敗的命運。所以當蔣介石在軍事會議上問誰能守南京的時候,沒有一個人主動站出來臨危受命,最後是蔣動了肝火,說你們都不守,那就我來守吧!這樣唐生智才站出來表示願意守南京。唐生智之所以願意擔任南京衛戍司令,留在危城之中,其實是為了能在失勢多年之後再有掌握兵權的機會,否則誰都不會選擇在這個時機來守南京。而此時的李宗仁遠在徐州,他所統率的第五戰區已經同日軍在激戰中,而且是南北兩線作戰——北面日軍沿津浦線南下攻擊山東,南面日軍在長江北岸攻擊前進,第五戰區境內也是狼煙四起,李宗仁兩線作戰,自顧不暇,哪有可能再去守南京呢?



軍武次位面



這個問題讓我想到了當年韓復榘給李宗仁回的電報:“南京不守,何守泰安。”

1937年10月,李宗仁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1938年1月至5月期間,李宗仁主持徐州會戰,3月14日臺兒莊戰役爆發,4月15日國軍獲勝,取得徐州會戰中的重大勝利果實,嚴重挫傷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

李宗仁,1913年畢業於廣西陸軍速成學堂,曾與黃紹竑、白崇禧聯手打造新桂系集團,在黃紹竑投蔣後穩坐新桂系集團總裁,與白崇禧合稱“李白”,絕對是民國時期最炙手可熱的人物之一。

1965年,李宗仁回國時,周恩來曾經對著名導演成蔭說:“今天李先生從海外回來,我看他有兩件事今後可以拍電影,一個是1938年李先生指揮國民黨雜牌軍在徐州會戰中的臺兒莊大捷,一個就是今天李先生歸根。”

臺兒莊大捷確實是李宗仁在抗戰時期取得的輝煌。



李宗仁率部血戰臺兒莊:“戰爭關鍵往往在於誰能堅持,你把所有後方能拿槍的人全部組織起來頂上去!”

1937年12月23日,日軍分兩路自齊河與濟陽強渡黃河,韓復榘以蔣介石撤走炮兵為由不作抵抗,於12月24日撤出濟南,26日黃河北岸的日軍自濼口渡河,28日凌晨孫桐萱部奉韓命撤出濟南,日軍成功佔領濟南。韓復榘的撤退為李宗仁日後主持的徐州會戰造成了不利後果,在李宗仁發電要求韓守住泰安以與自己構築戰線的時候,韓復榘則回電懟李宗仁:“南京不守,何守泰安。”

1938年1月,李宗仁領軍奔赴山東戰場,旋即主持徐州會戰。南京已於1937年12月13日為敵軍佔領,日軍試圖自濟南、南京揮師合擊徐州以打通津浦線,貫通南北戰場。但是日軍欲攻徐州,則必先取徐州門戶臺兒莊。日軍第5師團與第10師團自左右兩翼欲會師於臺兒莊,李宗仁將軍指揮國軍第二集團軍與第二十軍團與日軍交戰。

經過月餘交戰,中國戰勝日本侵略者,在淞滬會戰徹底粉碎日本侵略者“三個月滅亡中國”的陰謀後,中國軍民再次通過徐州會戰沉重打擊了侵略者的瘋狂野心。



李宗仁既然可以取得臺兒莊戰役的勝利,為什麼不去守衛南京呢?

南京作為國民政府的首都,它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南京淪陷,致我30萬中國同胞慘遭日本侵略者慘絕人寰的屠戮宰割。

我們先看南京保衛戰發生的時間。

1937年11月,日軍取得淞滬會戰的勝利後便揮軍南趨,直指南京。1937年12月1日,日軍發動進攻,南京保衛戰爆發。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佔南京。從時間上我們應該可以看到,日軍攻佔南京的時間早於濟南,這意味著什麼?如果當時是李宗仁在山東指揮作戰,而不是韓復榘的話,後面可能不會有臺兒莊戰役了吧?李宗仁所部趕到山東戰場的時候,濟南都已經淪陷了,更不用說南京了,既然來不及救濟南,應該也來不及救南京。



李宗仁不主張死守南京。

南京畫長江為天險,又有山巒環繞,在冷兵器時代應該算是易守難攻的城池。可是,放到熱兵器時代,只要渡過長江,南京便唾手可得。南京除長江外再無屏障,易攻難守,即使再怎麼雄偉壯觀的城牆也根本抵不住日本侵略者的炮火。日軍還可以沿長江直取南京,即使李宗仁可以守得住南京,但是損失必然難以預料。在日本的戰略中,南京是必取之地,所以到最後南京仍然會淪陷。這是李宗仁不主張死守南京的原因,當時白崇禧及許多國民黨高層也這麼想,甚至蔣介石也不願意這麼做,但是老蔣作為國府老闆不戰而棄南京絕對說不過去,到時候韓復榘再說句“南京失守誰負責”的話怎麼辦?

老蔣的想法是象徵性的守一守然後撤退,這時候被老蔣冷落的唐生智便跳出來了,唐生智為了得到老蔣的重用,主動請纓守衛南京,於是有了“南京保衛戰”,但是南京保衛戰開始後沒多久,老蔣便讓唐生智撤退,如果不是唐生智急於表現沒有撤軍,南京會淪陷得更快。



即使李宗仁主動請纓守衛南京,我想蔣介石也很難會同意。

李宗仁和新桂系的存在始終是蔣介石心腹之患,李宗仁自己是將將之才,又有個“小諸葛”白崇禧文武雙全,新桂系以誕生以後到覆滅幾乎始終都有足夠的實力與蔣介石相抗衡。在守衛南京這事上,如果老蔣讓李宗仁去守的話,可能會產生讓老蔣預料不到的結果。老蔣不守,李宗仁守,如果李宗仁成功守住了呢?李宗仁本來便可以跟蔣介石平起平坐了,如果李宗仁守住南京了,到時候影響力蹭蹭蹭往上漲,老蔣是不是要讓位?所以即使李宗仁主動請纓,老蔣最後也只會選擇唐生智。

戰爭永遠不可能是純粹的戰爭,戰爭更是政治的延續以及必要時候的手段。


吾與吾國

在整個抗日戰爭中,有兩起戰役經常被拿來一起講,這兩起戰役就是臺兒莊戰役和南京保衛戰。為何將這兩件戰役放在一起講,最大的原因就是南京發生了大屠殺。要知道一開始南京守將唐生智可是揚言誓死保衛南京,還說出來了城在人在的豪言,然而就是因為唐生智這前後做法的不一致,導致了最後南京平民沒有及時的疏散,被日寇屠殺。

1937年10月,當時的李宗仁就已經在淞滬戰場上痛擊日軍了,可以說李宗仁當時軍事才能遠遠高於唐生智等輩,所以好多人便說為何不讓李宗仁去守南京城。就算最後守不住,至少也可以拖延日軍,為平民撤退取得寶貴的時間。其實有這種想法的人,無疑都是有愛國心的人,但是當時的情況之下,李宗仁想要去守南京,簡直是不可能事件。

李宗仁自從率領桂系抗戰以來,就一直堅持在徐州地區抗戰,在1938年3月16日至4月15日期間,李宗仁指揮了著名的臺兒莊戰役。這場戰役的影響有多大自然不用多說,這是中國軍隊第一次在正面戰場取得的較大勝利,極大的鼓舞了抗日的士氣。而李宗仁也因為一張與臺兒莊的合照,登上了美國的時代週刊,可以說李宗仁是為數不多的將帥之才。

但是為什麼當時不能去守南京城,其實原因蔣介石和唐生智都心知肚明,因為李宗仁是桂系,不是蔣介石的地盤的人。所以就算是李宗仁想守,蔣介石也不會讓李宗仁去守。抗日戰爭中,國民黨內部依舊是有很強的派系之分,這種派系之分極大的影響了國民黨軍的戰鬥力,每次會戰之中,必然會出現派系之間的嫌隙。唐生智站出來說要守南京城,其實也是順應蔣介石的意思,因為當時沒人願意站出來。

而令人不解的是當時國民黨高層其實已經決定放棄南京城了,當時的戰略就是放棄南京城,國民黨軍隊只稍作抵抗,為民眾和部隊撤退爭取時間。不過令人不解的就是唐生智硬是要悲壯一回,或者說蔣介石要了面子一回。李宗仁得知南京發生屠殺之後,也是呆坐了良久,最後李宗仁在臺兒莊痛擊日軍。或許對於李宗仁來說,他也知道南京守不住,但是他絕對會死守到最後一刻。


小司馬遷論史

就算李宗仁當時去了南京他也是守不住南京的,其實早在守南京之前,國民黨內部就召開了會議討論該不該守南京的問題,對於南京,很多人是堅決表示不死守的,這些人中就有何應欽、白崇禧等國民黨高級將領。


唐生智自告奮勇守南京的原因

在所有人都反對守南京的時候,這個時候卻有一個人站得出來,這個人就是唐生智。

唐生智原本是湖南的大軍閥,但是在被蔣介石擊敗後,他就和馮玉祥一樣徹底失去了自己的軍隊、地盤,成為了一個落寞的失敗者,開始坐上了冷板凳。



(唐生智)

抗日戰爭爆發後,蔣介石因為要藉助馮玉祥名號的原因,給了他一個有名無權的光桿司令的職位,唐生智當時雖然也被蔣介石請出了山,但實際上也沒有什麼權力。

所以他為了找回自己曾經的榮耀,就開始打起了各種主意,在蔣介石討論守不守南京問題時,唐生智是所有國民黨將領中唯一支持蔣介石的,這並不是因為他有多麼高明的決策能守住南京,而是他覺得守南京是他重新復出的機會,自己很有可能在這裡重新奪回失去的兵權。

所以在唐生智的堅決支持下,蔣介石決定了要守南京,而唐生智也得願以償成為了南京地區的最高軍事長官,重新獲得了兵權,負責守衛起了南京地區。

蔣介石守南京的臉面問題

雖然蔣介決定了守南京,但並不意味著他要將所有雞蛋放在南京,當時蔣介石守南京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死保這個地方,最重要的原因是臉面上過不去。


因為當時南京是國民黨的都城,是一個國家臉面的象徵,他不想連打都不打就將自己的都城丟給日本人,所以這才有了給唐生智軍隊守南京的機會。

在派唐生智守南京的過程中,蔣介石已經動用了大量的人手以及運輸工具將許多重要的軍事物資、機器設備、文件陸陸續續轉移到了陪都重慶,而且他下的命令也不是死守南京,而是讓唐生智能多守一天就多守一天,因為守的時間越長,對他的臉面就越發的重要。

所以從一開始守南京就不是一件堅決的事情,在當時就連唐生智本人也不覺得自己能守得住南京。

他們之所以會覺得南京守不住的原因其實很簡單。

第一個原因就是地勢問題,南京不適合防守

南京處在一個非常開闊的平原地帶,四周無地勢可依,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四戰之地,與國民黨準備遷移的重慶根本無法相比。

在抗日戰爭時期,除了日本的轟炸機之外,日本的陸軍多年來未曾突破過重慶的咽喉石牌鎮防線,他們連重慶的影子都是看不到的,但是南京就不一樣了,只要日本人願意,他們就能很輕易的兵臨南京城下,所以很多高級將領不支持守南京。


第二個原因才是最主要的,那就是以當時南京的兵力是根本不可能抵擋日本人的

當時剛經歷上海地區的淞滬會戰不久,國民黨的精銳部隊在淞滬戰場上損失慘重,如果當時蔣介石堅決守南京的話,他淞滬上已經損失了大半的精銳部隊很有可能都會為南京陪葬。

蔣介石和李宗仁在淞滬會戰上的損失慘重

淞滬會戰是國民黨和日本人的第一次重大會戰,雖然當時國民黨有著對日本人兵力上的優勢,不過在武器方面卻遠遠不如日本人。

在國民黨部隊中有幾門炮基本上就已經是武器精良的部隊了,唯一能和日本師團武器相比的就只有一支第五軍,而且這支軍隊蔣介石還不敢拿出來打,怕折損在了戰場上。

所以很多士兵在面對日本的坦克時,基本是以肉身相搏的,淞滬會戰爆發期間,國民黨和軍閥部隊都在這種武器遠遠不足的情況下,損失慘重。

蔣介石正是在淞滬地區折損了絕大多數的精銳部隊,李宗仁賴以在北伐戰爭中稱雄的最精銳鋼七軍,也在拿著步槍和日本人坦克對戰的過程中被打潰得軍不成軍,很多百戰老兵都埋葬在了上海地區的土壤中,就是這一場會戰,致使了蔣介石和李宗仁最精銳的部隊被日本人打殘。

駐守南京的部隊都是淞滬會戰的殘兵,人數上也有很大的水分

而在無數抗日將士們的誓死抵抗下,日本人的豪言被擊破了,日本人在有武器的壓倒性壓制下,花了三個月的時間都沒能拿下上海。

而在這個時候,他們三個月佔領全中國的話就顯得有些滑稽了,雖然當時國民黨雖然遭遇了大敗,但是在戰略上卻獲得了勝利,所以蔣介石才在軍隊死守三個月後,下令讓所有部隊退出了淞滬地區。


這些在松滬地區折損嚴重的部隊後來就成為了駐守南京的部隊,不過這些部隊在經歷過戰火之後,戰鬥力損耗非常嚴重,很多老兵都葬身在了戰場中,大部分兵員都是訓練沒多長時間的新兵蛋子,基本上連槍都摸不熟,以他們的戰鬥力是很難防守南京的。

而且南京當時雖然號稱有10萬士兵,但很多部隊其實是並不滿員的,很多時候一支師的編制其實都不到一個營的兵力,所以讓他們拿什麼去守南京?

如果當時蔣介石決心死守南京不遷都重慶的話,那接下來的抗日戰爭形勢很有可能會變成:

南京在蔣介石的死保下殘存了下來,但是國民黨所有的精銳部隊也在這場保衛戰中折損殆盡,然後日本人開始在全中國長驅直入。

在失去了所有精銳部隊的蔣介石,也沒有了能力支撐起接下來發生的幾次重大會戰。

蔣介石更是失去了遷都重慶的機會,只能一直小心翼翼地死守在南京,於是在失去了國民黨戰力後,全中國就變成淪陷區了。


正在指揮徐州會戰和臺兒莊戰役的李宗仁,不可能調去南京

所以從以上這些方面來說,南京是既不能守又守不住的,如果讓李宗仁去守南京,他第一個是不同意,因為當時幾乎所有有理智的國民黨將領都知道南京的不可守,在這其中李宗仁也不例外。

李宗仁和唐生智不一樣,他雖然也被蔣介石擊敗過,但是廣西和他的廣西狼軍卻一直牢牢掌握在他的手中不曾失去,所以他不可能會去接替南京這個吃力不討好的大黑鍋。


而且最重要的是,當時李宗仁正在擔任第五戰區的總司令,為接下來徐州地區的抗戰做著籌備,他根本抽不出空來跑到南京去主持這一場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戰鬥。

在當時只有蔣介石和李宗仁都傻了,才會讓李宗仁去南京,因為李宗仁一旦離開,第五戰區就將會失去總指揮官,就會失去了一個統籌大局的人,然後接下來的所有軍隊都將無法正常的協調,可能後來的臺兒莊戰役就無法取得這麼重要的成功了。

所以說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李宗仁都不可能被調去駐守南京,在這裡也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李宗仁最後也沒有守得住臺兒莊,不過李宗仁雖然沒有守住臺兒莊,但是他卻在臺兒莊樹立起了全體中國人抗戰的決心,臺兒莊戰役是中國軍隊第一次在正面戰場上擊敗日本軍隊,也第一次擊敗了日本軍隊戰無不勝的神話,讓中國軍隊洗刷了在淞滬戰場上大敗的恥辱,所以臺兒莊戰役在抗戰史上才有這麼重要的意義。


孤客生

近幾年,隨著電影《南京!南京》的拍攝和熱播,南京保衛戰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線中,警鐘長鳴,銘記歷史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同。


我們在為南京大屠殺扼腕嘆息之餘,也許有人會疑惑,李宗仁作為中國抗戰時期的傳奇人物,既然有能力贏得臺兒莊大捷,振奮了中華民族抗日信心,為什麼沒去守南京呢?


李宗仁,字德林,廣西桂林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等上將,北伐前致力於兩廣統一,成為了國民黨“桂系”軍閥的靈魂人物。抗日戰爭爆發後,他被認命為第五戰區總司令,駐于徐州,負責山東和蘇北的軍務。


有書君認為,李宗仁選擇在臺兒莊圍殲日軍,而未去守南京,是從兩地戰略位置不同進行的戰術考量。蔣介石決定堅守南京更多的是政治方面的考量。



有書君就來簡單聊聊這兩場戰爭及其結局吧。


一,南京和臺兒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兩地戰略防禦的難易。


南京自古以來就是難以防禦之城。它處於長江下游的一個大彎環中,北邊和西邊皆是長江,東邊是紫金山,南邊是開闊地帶。只要敵人佔據了三面的要地,對南京形成三面合圍,南京背靠長江就會退無可退,背水一戰,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大忌。


李宗仁就是據此不贊成守南京,他認為南京就是一座絕城,敵人三面合圍,南京沒有退路,部隊坐困孤城,沒有迴旋餘地,很難長久守衛。他贊成放棄南京,誘敵至我們廣闊的原野中,然後實行堅壁清野,在敵後區域搞游擊戰。


臺兒莊地理位置適合搞伏擊戰,中國軍隊在此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臺兒莊雖然不大,也是山東的一個大鎮,鎮上有大量商鋪,還有75座碉堡。臺兒莊地處山區,當地都是以石築城,就連商鋪都是用大石建造,是天然的碉堡。


1000多個商鋪就又是1000多個碉堡,因而臺兒莊易守難攻,部隊可以據此和敵人打消磨戰。戰略眼光獨到的李宗仁選擇臺兒莊一戰是正確的抉擇。



二,蔣介石決定守南京的政治考量。


南京作為當時中國的首都,它的政治意義不言而喻。如果不戰而退,它的政治影響很大,對國人也無法交代,蔣介石也是因此對南京守與不守猶豫不決。


絕大多數將領都不同意守南京,只有唐生智同意堅守南京,他認為南京作為國家的首都,又有國父的靈柩埋葬在此,豈能退而不守。他也曾豪言誓與南京共存亡。


蔣介石也寄希望於國際上對日本的干涉,他決定南京還是要守一守,等待國際干預。如果守不住,隨時撤退。隨即他就任命唐生智為南京保衛戰的總指揮。



三,南京保衛戰和臺兒莊戰役的結局。


1937年12月1日,日本開始合圍南京。南京保衛戰的主力,大多是淞滬會戰撤回的部隊,有些還是壯丁,作戰能力大打折扣。雖然國民黨早在南京外圍的要塞做了防固部署,由於諜報工作失誤,日本人提前知道了南京的兵力部署,他們很快就攻取了句容、鎮江、蕪湖等南京外圍重地,將南京合而圍之。


蔣介石未等來國際援助,又怕軍隊被日本人圍殲,他命令唐生智相機撤退。12月12日,唐生智宣佈撤退,由於沒有足夠的船隻渡江,中國軍隊自亂陣腳,傷亡慘重。12月13日,日本人進入南京開始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短短十幾天時間,南京保衛戰以失敗而告終。


臺兒莊戰役前夕,李宗仁、白崇禧等將領就進行了周密的計劃。臺兒莊的守軍是孫連仲部,該部善於防守。由於臺兒莊易守難攻,派孫連仲部在此拖住日本師團,再派湯恩伯部迂迴到敵後,斷敵後路,圍而殲之。


1938年3月14日至4月15日,中國軍隊以臺兒莊為中心,在魯南地區和日本展開決戰。此役歷時一個月,殲敵兩萬餘人,沉重打擊了日本的囂張氣焰,鼓舞了國人的氣勢。臺兒莊大捷是抗日戰爭時期比較大的一次勝利。



有書君認為,蔣介石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在南京保衛戰中沒有周密的計劃,致使南京軍民傷亡慘重,他對南京大屠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李宗仁是有名的福將,他在關鍵時刻的抉擇,大多順應了天時地利的趨勢。


勿忘國恥,警鐘長鳴,無論勝利或是失敗,那些為中國奮勇抗敵的英雄們,都會被國人銘記於心的。



有書共讀

這個問題我感覺有點“關公戰秦瓊”。李宗仁、白崇禧是廣西地方實力派,全面抗戰開始後兌現自己的諾言,桂軍開赴抗日前線,李宗仁擔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負責山東、江蘇北部地區的防禦作戰,白崇禧入主中樞,擔任副參謀總長。


至於為什麼沒去守南京?淞滬會戰之後,決定守南京是比較倉促的,唐生智作為軍委會執行部負責人,戰前對於南京城防工事相對較為熟悉,再加上他自告奮勇,最終成為南京衛戍司令。如果蔣介石命令李宗仁守南京,李宗仁未必情願,蔣李不是一般的上下級關係,不是蔣說啥,李就會無條件服從。我們要知道,蔣介石當時詢問誰願意保衛首都,除了唐生智,無人應答。

至於李宗仁能守住臺兒莊,嚴格來講是不成立的。臺兒莊戰役發生在1938年3月、4月,孫連仲第2集團軍守在臺兒莊周圍,死頂硬扛日軍進攻,臺兒莊陣地幾進幾齣,確實表現不錯。湯恩伯第20軍團在外圍打運動戰,跑了不少路,最後瞄準時機插到日軍側後,迫使日軍放棄進攻臺兒莊,退守嶧縣。但是沒過多久,日軍調整了一下,捲土重來,別說國軍沒能守住臺兒莊,就連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駐地徐州也很快失守,而且是沒有經過激烈戰鬥那種失守。

所以呢,我們可以分享李宗仁取得臺兒莊戰役局部勝利的喜悅,但若假設李宗仁可以去守南京,或許還能贏得一場更大的局部勝利,那就過於天真了。好比你知道關羽大意失荊州,然後抱怨劉備,怎麼不派趙雲留守荊州呢!又好比九一八事變,張學良不抵抗,一·二八事變,第十九路軍奮起抵抗,那蔣介石為什麼不早點派十九路軍去駐守東北呢?這類假設過於脫離歷史客觀基礎,沒有討論意義。


馮傑

李宗仁沒守住臺兒莊。

臺兒莊戰役是保衛徐州的一次外圍戰。李宗仁趁日軍孤軍冒進才打退了日軍。後來日軍調整部署,中國軍隊打不過,放棄了徐州。

李宗仁懂軍事,知道南京守不住,所以不去當接盤俠。

唐生智志大才疏,想露一把臉。結果還是棄城逃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