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明尝正宗过桥米线

在昆明尝正宗过桥米线

文/申弓 图/网络

过桥米线

申弓

此次赴曼谷,路过昆明小歇,拨个电话给云南大学杨振昆教授。问清了我所处方位,他即时赶来。老朋友相见,我说他比两年前长胖了,他直说我比两年前年轻了。我说没有的事,他却坚持地说真的真的,骗你是小狗。想想也是,堂堂大教授,几时打过慌?况且,说人显老了未必高兴,但说人年轻,却是百分之百的接受,权当教授送的见面礼吧。

接下来便是吃饭问题。中国人始终把吃饭当成了接待客人和朋友的一个重要内容。

哪里吃,吃什么,也很讲究学问的,有人花了大钱,上了高档餐馆,吃了几多山珍海味,却没有给客人留下什么印象,有人花钱并不多,客人却能记住一辈子,这不就是学问么?杨教授想了想,我们去吃过桥米线?在家也曾听说过,有个朋友吃过一次,回家吹得神乎其神,这次我倒要看看它的真面目了。

在昆明尝正宗过桥米线

正好杨夫人开来了车子,把我们拉到了蒙治大街,在一幢古色古香的大楼前停下,好容易才找到了停车的位子,餐厅里更是座无虚席。我们三人分别去等凳子,好一会才占据了张桌子。把票递去,不一会,上来了一碟薄如白纸的肉片,一个鹧鸪蛋,外加些香菜,一碗米线,我一看,这可怎么吃?杨教授说别急,还有内容,果然,服务员双手捧条红木龙船过来,那龙船上驮了个大海碗,一碗汤水正往上滚着水泡。我把手伸过去,想端起海碗看个究竟,杨夫人忙挡住说,不要动,会烫着手的。我忙把手缩回来,心里总是疙瘩,到底什么使汤水上桌之后还一直滚开着呢?杨夫人才说,那时碗热着的缘故。

我们一面把碟里的肉片和蛋等投进大海碗,一面把米线从小海碗过到大海碗里,慢慢地舀着汤水小口地呷着,杨教授开始讲述了这过桥米线的故事,说是大约在明末清初年间,蒙治这地方住着个秀才,为了温习功课上京赶考,他每天到湖中的草屋中用功,夫人送来饭和汤,可从家里到湖边,还要过一道桥,到达草屋,那汤早就凉了。一天,夫人见他那么用功,便杀了只母鸡炖汤,要给秀才补补身子。可巧,那鸡汤从家里送到草屋,夫人拨去上面一层油,还滚烫着。由此,秀才夫人便得到了启发,每煮好了汤,都用一层油将汤盖住,保证了其夫君天天都能吃上热饭热汤。丈夫在妻子的细心照料下,果然于第二年赴京考试,金榜题名。后来,便发展成了今天的过桥米线。

其实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特点和风味,只要我们善于发掘推广,总会流芳千古的。

在昆明尝正宗过桥米线

申弓,原名沈祖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西小小说学会会长,中国小小说金牌作家得主。1981年起,曾在国内外报刊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1000多篇(部),已出版小小说集《蜜月第三天》《粉红色的信笺》《邀舞者》《沈祖连微型小说108篇》《圣洁》《男人风景》《申弓小说九十九》《做一回上帝》《母亲的红裙子》《有奈无奈》《得意忘形》《前朝遗老》《广西当代作家丛书.沈祖连卷》《青山秀水》等14部。曾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文学最高奖铜鼓奖、中国小小说最高奖金麻雀奖。部分作品入选《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成》《百年百篇经典微型小说》《微型小说鉴赏辞典》《中国新文学大系》《21世纪微型小说排行榜》等国家大书。有作品被译为外文发表到欧美及东南亚等地,并入选日本、加拿大、土耳其等国家大学教材。曾供职于广西钦州市文化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