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江西晨报:千里赣江第一岛 从洪涝灾区变景点

6月7日,《江西晨报》报道泰和旅游:

媒体聚焦|江西晨报:千里赣江第一岛 从洪涝灾区变景点

古景

村民保护“江南都江堰”千年不败

据了解,槎滩陂主干渠一分为二,一条向南,一条向北,主干渠上又分出数十条支渠,纵横交错,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景观自成一片天地。

“槎滩陂,是赣江支流上的灌溉系统,历经一千多年,因为多次维修巩固而不断拓展和完善,被誉为‘江南都江堰’、‘千年不败的水利工程’,2013年5月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11月更是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泰和县槎滩陂管理委员会主任肖龙介绍道,一千多年前,南唐金陵监察御史周矩在迁居泰和后,见当地地势高且天气干燥,庄稼常歉收,故兴修水利。槎滩陂建成后,周矩父子开挖灌溉渠道36条,不仅支撑了灌溉事业,而且哺育了民生,滋养着生态。

历经江水千年冲刷,槎滩陂却屹立不倒,除了科学合理的设计外,还得益于先进的管理制度、管理经验。据了解,槎滩陂隶属关系明确,规定槎滩碉石二陂为两乡九都之公陂,不得专利于周氏,造福于广大民众,深得群众爱护。同时,订立了由陂长负责,各有业大户轮流执政的“五彩文约”。

肖龙表示,槎滩陂的保护一直在提升,如今,槎滩陂实行“河长制”及“乡村共管制”,沿岸的村庄都组建了巡河护河队,定期对槎滩陂沿河区域进行巡护。

变化

洪涝灾区变身旅游景点

依水保护,槎滩陂的生态保护让原本的水利工程变成了一个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的综合展示区,而好的自然景观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

自然景观的保护,加上新农村建设,当地政府部门依托河滩原有的自然地貌,在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上,增添了几条游步道,在草坪上架设了一条“云中栈道”,将新农村建设与环境紧密结合起来,除了供当地村民闲时散步,更让这里成为城区居民周末休闲娱乐的旅游景点。

与槎滩陂的原始自然景观和苏溪镇牧歌滩尾细微调整形成的景点不同,被称为“千里赣江第一岛”的泰和县马市镇蜀口村(蜀口洲),以往是洪涝灾区,近十年来,得益于蜀水上游修建水电站的防洪抗涝效果,以及堤坝的加高巩固,环境才得到改善。村民为了提高收益,依托当地的气候条件,大面积种植茶树,形成茶园,依靠蜀水资源,种植不同品种的果树,形成果林,在收入日渐提高的同时,不觉中,这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境改善了,还因为岛屿的地理位置,转变成一个集产业和旅游为一体的景区。

影响

岸线美了,村民富了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对于水域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催生了一片片美景,而顺势兴起的旅游业,也让当地村民开始吃上了“生态饭”。

得益于环境的改善、景点的形成,苏溪镇牧歌滩尾农家乐越来越多,村民郭兆祯说,他家在今年2月份才开办农家乐,没想到几个月经营下来,收入较往年多了1万2千元,“很多客人都是回头客,并带动了其他游客过来,这样初步一算,一年下来至少能给我家增加5万元左右的收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媒体聚焦|江西晨报:千里赣江第一岛 从洪涝灾区变景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