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離子電池矽基負極材料的納米化和合金化探索

1 前言:鋰離子電池具有無記憶效應、自放電小、電壓高、循環壽命長、環境友好等優點,是目前消費類電子產品的主要電源,正逐步向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和大規模儲能領域擴展。現有的商業化鋰離子電池大多采用石墨作為負極材料,但其理論電化學儲鋰容量僅為372 mAh /g,遠不能滿足鋰離子電池進一步提高能量密度的需求。因此,發展新型高容量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迫在眉睫。

Si作為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具有以下優點:

① 儲量豐富,在自然界中,Si佔地殼總質量的四分之一以上。

② 原料成本低,且提 煉Si的工藝相當成熟。

③ 電化學儲鋰容量高。根據 Li-Si 合金相圖,Li最多可與Si形成化學計量比為Li22 Si5的合金,最高的理論電化學容量可達 4199 mAh /g。實驗結果顯示,在室溫下,Si的電化學嵌鋰產物是化學計量比為 Li15 Si4的合金,相應 的理論電化學容量為3579 mAh/g,接近石墨負極材料的10倍。

④ 充放電電壓平臺較低,對鋰電位為~0.5V,表面析鋰可能性小,安全性要優於石墨材料。

基於以上優點,Si被認為是最具發展潛力的一種新型高容量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然而,在電化學儲鋰過程中,Si與Li結合形成合金相過程的體積變化高達400%,巨大的體積效應會造成嚴重的機械應力,導致硅顆粒出現粉化,降低電極活性材料顆粒之間以及活性材料與集流體之間的電接觸性能,使充放電過程中不能進行完全的脫嵌鋰,電極的循環可逆容量迅速下降。

同時,顆粒粉化使得Si負極材料不斷暴露出新鮮表面,其與電解質反應形成SEI膜,導致合金的本徵容量下降和電解質損失。此外,Si的導電性能較差,電導率僅為6.7×10-4S/cm,嚴重影響其動力學性能。這些缺點大大阻礙了Si基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實用化進程。

為了改善Si負極材料的電化學儲鋰性能,研究人員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其中,納米化和合金化被證 明是改善Si基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兩種重要途徑。

一方面,通過製備納米結構的Si,可以有效緩解體積膨脹所導致的顆粒粉化、有效縮短鋰離子的擴散距離,從而改善電極的循環穩定性能。

另一方面,通過與其它金屬形成Si基合金,可以緩解材料在嵌脫鋰過程中的內應力、提高材料的電導率。又因為Si合金的振實密度較高、成本較低、易於規模化製備,故而可以大幅度改善Si基負極材料的綜合電化學性能。本文重點總結了近5年在納米化和合金化改善Si基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方面的研究進展。

2 納米結構

Si基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納米化是目前改善Si基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最有效方法。利用不同的製備方法,可以獲得不同維度、形貌各異的納米Si材料,利用其特殊的納米結構和形貌,可以減小嵌脫鋰過程的體積膨脹,緩衝內應力,從而改善負極材料的電化學循環穩定性能。同時,納米結構內部的孔洞可以促進電解液的滲透,縮短鋰離子的擴散距離,也有利於提高Si基負極材料的嵌脫鋰動力學性能。

廣泛研究的納米Si基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主要包括零維的Si納米顆粒、一維的Si納米線和納米管、二維的Si納米薄膜以及三維的多孔納米Si等。近年來,基於納米化方法,Si基複合材料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進展。

2. 1 Si 基零維納米結構及其複合材料

Si納米顆粒的自身應力小、機械強度高,進一步與能夠起到緩衝作用的基體複合,可以很好地緩解體積膨脹、釋放內應力,從而大幅度提高其電化學性能。為了改善空心核-殼結構的電化學性能,Liu等合成了一種蛋 黃-蛋殼式結構的納米顆粒Si/C複合電極材料(如圖1)。這種結構是由一層很薄、穩定、自支撐的碳殼保護著內部的Si顆粒。中空結構能夠很好地緩衝體積膨脹效應,表現出很好的循環穩定性( 400 mA/g下首次容量為2833mAh/g,1000次循環後的容量保持率為74% )和很高的庫倫效率(99.84% )。

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纳米化和合金化探索

Xu等設計併合成了“西瓜型”的納米Si/C複合材料,其具有較高的振實密度,且能很好地緩解體積膨脹帶來的機械應力,因此呈現出顯著改善的電化學性能。在2.45 mA/cm2的電流密度下,500個循環後的可逆容量為620mAh /g,平均庫倫效率為99.8% 。

Laik等通過兩步CVD的方法制備了Si納米顆粒與碳納米管複合材料,碳納米管能連接Si和金屬集流體,這有利於電子和鋰離子的傳輸,使其表現出優異的電化學性能。結果顯示,在1.3 C條件下,其放電容量為3000 mAh /g,在5C和15C時,其放電容量分別為1900mAh/g和760mAh/g。

Chen等用選擇性腐蝕和鎂熱還原的方法制備了中空納米球,在 200 mA/g的電流密度下,首次放電充電容量分別為2215.8mAh/g和1615mAh/g,首次庫倫效率為72%。在100次循環後可逆容量還有1534.5mAh/g,相對於第二次循環容量的保持率為88%。

除了與碳材料複合外,Si納米顆粒也常常與金屬和金屬氧化物複合。Jeong等通過靜電紡絲法合成了Si@ TiO2-x /C的核-殼結構的介孔微纖維材料,其以多孔的Si納米顆粒為核,以TiO2-x /C 為外殼,首次庫倫效率為74% ,首次放電容量為1710mAh/g,50次循環後容量保持率為90%。

Sunny等在電解液中添加一定量的碳 酸亞乙烯酯(VC),利用原子層沉積技術(ALD) 在Si納米顆粒表面包覆Al2O3。電化學結果表明,20個ALD循環包覆後的Si納米顆粒在200 mA/g電流密度下,200次循環後的放電容量達630mAh/g,容量保持率為57.7%。 通過導電高分子聚 3,4-乙烯二氧噻吩(PEDOT)對Si顆粒包覆,在840mA/g的電流密度下100個循環後容量還有2510mAh/g。此外,金屬Cu,Ag,Sn對Si納米顆粒進行包覆,也會提高其電化學性能。

儘管Si納米顆粒及其複合材料有著顯著提升的電化 學性能,但由於充放電過程中的體積膨脹導致應力在複合材料界面上的分配不均勻,使其在高倍率下循環性能較差。此外,納米顆粒及其複合物的製備工藝相對複雜,成本高,工業上大規模生產很難實現。因此,進一步強化納米Si基複合材料的界面結構,開發高效、低能、環保的製備技術,是Si納米顆粒負極材料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2.2 Si 基一維納米結構及其複合材料

一維納米Si結構主要有納米管和納米線。Klankowski等用Si對垂直生長的碳納米纖維進行同軸包覆,這種獨特的“杯垛”結構材料的比容量高達3000~3650 mAh/g,在1C下充放電循環100次的容量保持率高達 89% 。經過多次循環後,其結構變得更加穩定,倍率從0.1C到2C變化時,放電容量幾乎保持不變。

Deng等報道了一種自然捲曲的 C/Si/C納米管結構,其在50 mA/g電流密度下的可逆容量高達2000mAh/g,且幾乎不衰 減。在500mA/g電流密度下充放電,其可逆容量依然能保持在1000mAh/g,300次循環後的容量保持率接近100%。

Gohier等在垂直生長的直徑為5nm的碳納米管上沉積了直徑為10nm的Si納米顆粒,得到了一種納米陣列。該納米結構在1.3C倍率下的可逆儲鋰容量高達3000 mAh /g,在5C和15C下的容量分別為1900mAh/g和760mAh /g,10C下循環100次(前3個循環1.3C下進行)後的可逆容量為800mAh /g。具有類似C/Si納 米陣列結構的超厚薄膜電極體系,電導率高達20S/cm以上,其在C/5和C/2的充放電倍率下平均容量分別為~3300mAh/g和~2000 mAh /g,且表現出良好的循環穩定性。

Wu等提出了Si納米管在循環過程中容量衰減的失效模型,並設計在Si納米管結構外包覆一層硅氧化物作為Si納米管的固定層(如圖2)。這種結構阻隔了Si納米管和電解液的直接接觸,但鋰離子依然可以通過固定 層和Si納米管接觸。此設計有助於防止Si 納米管充放電過程中體積膨脹導致SEI膜反覆形成,能夠提高負極材料的循環穩定性。循環測試結果表明,固定層保護的Si納米管在10C倍率下充放電循環4000次以後,容量保持率達88% ,而6000次循環的容量保持率達93%。

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纳米化和合金化探索

Liu等構建了C@ Si@ C納米管的“三明治”結構,在0.07C的電流密度下,首次充放電容量達2545mAh/g和4130mAh/g,15次循環後放電容量達2246 mAh/g。原位TEM觀察發現,Si納米管嵌鋰過程中的體積膨脹會在向內、向外和向上3 個方向同時進行,這種內外包覆的“三明治”結構比僅包覆一層碳緩衝Si納米管嵌鋰的體積膨脹的效果更明顯。

Wang等製備了碳包覆並摻雜Al/Na的高缺陷率Si納米線,電流密度100mA/g下可逆容量達約2200 mAh /g,1000 mA/g下1000次循環後容量仍達 700mAh/g,平均每次循環的容量衰減率只有 0.02%。

Hwang等通過雙噴嘴靜電紡絲法成功製備出Si/C複合的核-殼結構的納米絲,在電流密度為2750mA/g、300個循環後仍然有721mAh/g的可逆容量,容量保持率為99%。其良好的循環穩定性主要源於這種一維核-殼結構能釋放由體積膨脹引起的機械應力,強化C與Si之間的連接,穩定了SEI膜。

Wang等將Si納米棒填充到中空的石墨管中,使Si和C之間產生很強的線-線連接,增加了電子和鋰離子的傳輸通道,且連接處的空隙可以緩解體積膨脹,使其具有良好的倍率性能和電化學穩定性。在4200mA/g的電流密度下,1000個循環後的可逆容量保持在1100mAh/g。

Jung等通過溶膠-凝膠和鎂熱還原法制備出了碳包覆的Si納米管,在400mA/g的電流密度下,其可逆容量為1900mAh/g,循環過程中的庫倫效率接近100%。

Zhou等通過直接刻蝕硼摻雜的Si圓片的方法制備出了多孔硅納米線。納米線表面多孔,內部中空,厚度約為8nm。多孔納米線結構為體積膨脹提供了額外的空間。在2000,4000,18000mA/g的電流密度下循環250次,容量分別穩定在2000,1600 和1100 mAh/g。

一維Si基納米線負極材料能夠舒緩各向異性體積膨脹產生的應力作用,實現電子在一維方向上的傳輸,不必添加額外的導電劑。此外,碳包覆既可以增加導電性又有利於抑制副反應,因此可以顯著改善Si負極材料的電化學性能。但形貌調控導致的比表面積增加也會促進Si電極表面與電解液發生反應,使得穩定SEI膜的形成困難,這是一維Si負極材料面臨的主要問題。 2.3 Si基二維納米結構及其複合材料

二維納米材料主要包括納米片和納米塗層。Xue等使用直流電弧放電等離子體法合成了超薄二維Si納米片,納米片的長度約為20 nm,厚度為2.4 nm,約為8個原子層厚度。首次充放電容量分別為2553mAh/g和1242mAh /g,庫倫效率為49% 。在100 mA/g 的電流密度下,40個循環後充電容量為442 mAh/g。Jimenez等通過磁控濺射法制備了Si基薄膜,並用非晶碳對其進行表面設計及結構改性(如圖3),包括在Si薄膜上沉積碳層(Si/C)和在兩層Si之間沉積碳層(Si /C/Si)。碳層能夠緩解體積膨脹,減小機械應力,且能夠阻礙Si與固態電解質之間的反應,從而提高材料的容量保持率和庫倫效率。

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纳米化和合金化探索

作為二維納米材料的研究熱點,石墨烯具有獨特的片層結構,與Si複合可以形成特殊的封包和三明治結構,產生很好的結構支撐,緩解機械應力,從而大幅度提高導電性,減少反應阻抗。

Wang等合成了Si-石墨烯複合材料,其中Si與石墨烯以共價鍵連接,表現出優良的電化學性能。在100 mA/g的電流密度下,充電容量可達2250mAh/g,120 個循環後的容量保持率為85%。

Cho等製備出了石墨烯骨架支撐的納米Si顆粒複合材 料,由於小的Si顆粒尺寸(顆粒尺寸小於10 nm)以及部分石墨烯的暴露,電極的首次庫倫效率高達92. 5% ,首次放電容量為2858 mAh/g,在1000個循環後,容量穩定在1103 mAh/g左右。

Ren等以液態氯硅烷為Si源製備的Si/石墨烯複合體系,平均庫侖效率高達99.5%,經500次循環後的容量保持率高達90%。

Zhou等將冷凍乾燥與熱還原技術結合製備了Si/石墨納米複合物,顯著改善了納米Si顆粒的電化學儲鋰性能,經100次循環後,其可逆容量保持在1153mAh/g。

Luo等製備了一種用褶皺石墨烯包覆納米Si的複合體系,其呈現出明顯高於納米Si的電化學儲鋰容量、庫侖效率和容量保持率, 250次循環後的可逆容量為940 mAh /g。二維納米Si薄膜的電化學性能主要取決於薄膜的厚度。薄膜厚度越薄,越有利於體積膨脹應力的釋放,但同時會造成電極材料的比容量降低。高容量與長循環性能難以兼得是二維材料研究的難點。

2. 4 Si基三維納米結構及其複合材料

三維Si納米材料主要是指具有納米多孔結構的Si。Qu等將Al-Si共熔的液滴滴入Al 基底的無定型硅內,然後快速冷卻,再進行選擇性刻蝕,得到納米級三維多孔Si骨架。這種三維多孔Si在0.1C倍率下400次循環 後容量保持在1780mAh/g,容量保持率達 87% 。

Tang等用水熱法制備了多孔納米Si/氧化石墨烯結構,其高比表面積有助於降低鋰離子傳輸阻力,進而改善納米Si的電化學性能。在50mA/g和200 mA/g的電流密度下100次充放電循環以後,多孔納米Si/氧化石墨烯負極材料的放電容量分別達 1004 mAh /g 和849 mAh /g。

具有核殼結構或膠囊式的Si基多孔納米結構具有如下特點:

① 膠囊中的空隙為Si的膨脹提供空間;

② 包覆層可以將活性物質限制在一定空間,保持材料的電接觸性能;

③ 包覆層有助於維持SEI膜的穩定存在。因此,這種結構的Si 基複合材料表現出十分優異的電化學儲鋰性能。

Wen等以表面改性的Si和氧化石墨烯懸濁液為原料,採用氣相噴霧乾燥法制備 Si /石墨烯複合材料,其中石墨烯與Si成鍵並對其進行包裹。該複合材料在0.1 C和 10C下的放電容量分別為2250和1000 mAh/g,經120次循環後的容量保持率高達 85% 。

Hwang等用靜電紡絲法制備的Si/C核殼纖維結構材料,比容量高達1384 mAh/g,在5 min完成放電(相當於12 C)的電流條件 下,容量仍保持在721mAh/g,300次循環後的容量幾乎無損失。

類似地,Wu等採用靜電紡絲製備的空心碳納米管包覆Si納米顆粒結構,比容量高達~1000 mAh /g,200次循環後容量保持率高達90% 。Li等將納米Si 顆粒封入無定型碳球內部,Si顆粒周圍是空體積,給納米Si顆 粒嵌鋰過程的體積膨脹留下了空間(圖4),提升了材料的循環穩定性,100次循環後的容量保持率達86%。

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纳米化和合金化探索

Park 等用硅熱還原在Si納米顆粒表面包覆一層 TixSiy,提高了電極的導電性和表面SEI膜的穩定性,改善了Si負極材料的電化學性能。此外,他們用金屬沉積輔助化學刻蝕的方法制備了內部是微孔Si顆粒、外層是多孔納米線的多維Si材料。在0. 1 C下庫倫效率為91% ,可逆容量為2410 mAh /g,在 0.2C下70個循環後也有95%的可逆容量。但由於存在中孔,幾個循環之後Si顆粒就 會發生形貌上的變化。在此基礎上,他們又用電位移反應和金屬輔助刻蝕的方法制備了大孔Si顆粒。大孔Si具有更高的容量,在0.2C下,容量為2050mAh /g,庫倫效率為94.4%,50個循環後容量保持率為87%。

多孔納米Si及其複合物能有效抑制體積膨脹和不可逆的副反應,而包覆層有利於穩定SEI的形成。多孔Si的孔徑、孔隙率、孔深和添加劑都會對其電化學性能產生影響。分級的三維結構如多孔線、多孔膜同時具備三 維材料和其他維度材料的優點,有望成為Si負極材料未來發展的一個重點方向。

3 Si基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合金化

硅可以和很多金屬元素形成金屬硅化物,這些化合物作為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時,儲鋰容量普遍低於單質Si,但體積變化更小,有利於材料在脫嵌鋰過程中保持結構穩定,從而獲得優於單質Si的循環穩定性能。另外,Si合金往往具有更高的電導率,有利於改善 Si基負極材料的電化學性能。

硅與金屬複合形成的金屬硅化物存在兩種情況:

一是金屬元素在整個充放電過程中不具備脫嵌鋰活性,僅起支撐結構、緩解體積膨脹和提高材料電導率的作用,此類金屬稱之為惰性金屬;

二是金屬本身具有脫嵌鋰活性,但是與硅充放電電位不同,因此它們的複合使得材料的體積膨脹在不同電位下進行,緩解由此產生的機械內應力,從而提高整個材料的循環穩定性,此類金屬稱之為活性金屬。

另外,還有一些多元金屬-Si合金負極材料,其中部分金屬可以分別與Si形成合金,部分金屬元素之間也可以形成合金,作為緩衝基底。

3.1 Si-惰性金屬合金

3. 1. 1 Fe,Co 和 Ni 的硅化物

儘管Fe,Co,Ni等本身在低電位下不能進行電化學嵌鋰反應,但Fe-Si、Co-Si和 Ni-Si合金均能在電化學環境下發生置換嵌鋰反應,析出惰性金屬,形成Li-Si合金。

Wei等報道了一種利用廉價的硅鐵合金和聚丙烯腈球磨後再高溫碳化的方式製備的 FeSix相強化碳包覆Si基納米顆粒。球磨過程中,鐵硅合金顆粒減小到亞微米尺寸,聚丙烯腈作為碳源均勻包覆在鐵硅合金的表面。高溫下,聚丙烯腈碳化,硅鐵合金中的部分FeSi2發生相轉變,生成FeSi。碳包覆以及FeSi2的存在均會提高Si材料的導電性,且存在於Si顆粒內部的FeSix能為體積膨脹提供更有效的緩衝。使其在 500 mA/g 的電流密度下,首次容量為1489 mAh/g,100 次循環後的容量保持率仍有86%在10A/g的高電流密度下,可逆容量為450mAh /g。

Chen 等通過對Si和Fe粉末簡單高能球磨再進行碳包覆,成功合成了核-殼結構的FeSi2 /Si@ C的納米複合材料(圖5),這種由惰性 FeSi2和活性Si為內核的結構能有效地緩衝充放電過程中的體積膨脹,最外層的碳能防止 Si再循環過程中的團聚,使其在200次循環後,容量保持在1010mAh /g,容量保持率為 94%。

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纳米化和合金化探索

為了解決Si材料的本徵導電性低的問題,Park等利用機械混合和熱碳還原的方法制備出Si/Co-CoSi2 /還原氧化石墨烯的三元複合結構,還原氧化石墨烯具有良好的導電性和結構完整性,能作為Si中形成 Co-CoSi2相的還原劑。由該材料製備的電極材料在100 mAh/g的條件下,80個循環後仍有952 mAh/g的容量,容量保持率為79. 3% 。

Du等系統地探究了Ni含量對NixSi1- x(0≤x≤0.5)結構和電化學性能的影響。結果表明,當x≤0.25 時,會形成Si/NiSi2相,當x>0.25時,會形成NiSi相。NiSi2相有一定的嵌鋰活性,但是NiSi沒有嵌鋰活性。當x=0.2時,Nix Si1-x合金的循環性能較好,50個循環後的容量保持率為 94%。碳包覆可以有效改善Ni的硅化物 的循環穩定性。

Jia等利用高能球磨和CVD的方法合成了碳包覆的NiSi2 /Si核-殼結構,且NiSi2材料為多孔結構。這種多孔的核-殼結構能有效的緩衝體積膨脹。在1C的電流密度下,20個循環容量為1272 mAh/g,即使在5 C下,其可逆容量保持在740mAh /g。

3.1.2 Cu的硅化物

Lee等將Si和Cu粉末加熱到2000°C汽化,將 Si /Cu 混合蒸汽凝結在 100 °C的Cu 基底上,形成微米級厚度的Si-Cu薄膜,在薄膜內存在Cu的濃度梯度,靠近基底的一側Cu濃度較高。結果顯示,製備的Si-Cu薄膜100次循環以後容量仍有1250 mAh /g,相應的容量保持率為60%。Si惰性金屬合金的存在能夠緩衝Si基負極材料的體積膨脹,提高機械穩定性,有利於釋放Si在充放電過程中的機械應力,碳包覆可以進一步提高導電性,且有利於形成穩定的SEI膜。但是,惰性金屬的添加會造成活性Si的損耗,加之合金的嵌鋰活性很低,質量相對較重,不可避免地導致材料本身質量比容量的下降。 3.2 Si-活性金屬合金

3. 2. 1 Li 的硅化物

近年來,不含鋰的高容量正極材料(如S等)受到廣 泛關注,這就迫切需要開發含鋰的負極材料,特別是LiSi合金。Li-Si合金的初始體積較大,可以降低Si負極材料脫嵌鋰過程的體積變化率,從而提高其循環穩定性。但由於Si和Li的熔點差異巨大,傳統熔鍊法難以製備高純的Li-Si合金,作者課題組提出了一種氫驅動的化學反應制備方法,成功製備了高純度的Li12 Si7,進一步通過高能球磨,得到了非晶的Li12 Si7。研究表明,該非晶Li12 Si7的循環穩定性能和充放電動力學較Si明顯改善,在20次循環後的容量保持率為70.7% ,明顯高於相同亞微米尺寸的Si材料。

Iwamura 等通過將含有Li21 Si7的Li和Si的固態熔融混合物冷卻,製備得到富鋰的Li-Si合金,其在充放電循環過程中,逐漸形成多孔結構,大 幅改善了循環性能。由於Li-Si合金太活潑,很容易與有機粘結劑反應,將Li-Si合金與炭黑球磨,能夠有效阻礙副反應的發生,為實際應用奠定了基礎。

3.2.2 Ag 的硅化物

儘管Ca,Mg,Al,Zn和Ag等金屬單質可嵌鋰形成相應的鋰合金,但這些金屬單質嵌鋰活性較低,本身不適宜單獨作為電極材料。相反地,這些金屬與Si形成金屬-Si合金,表現出較好的嵌鋰活性。

Hao等將三元合金 SiAgAl在HCl溶液中浸泡不同的時間,使Al溶解得到多孔納米SiAg合金。在200 mA/g 的電流密度下,其首次充放電容量分別達到 2343mAh/g 和1860mAh /g,150次循環以後容量保持在1656mAh/g,容量保持率達到70. 7%。當電流密度達到1000 mA/g 時,SiAg合金的放電容量仍然有960 mAh /g。

分析認為,多孔納米Si-Ag合金有良好的循環穩定性和倍率性能的原因主要與Si-Ag合金顆粒能夠在集流體上緊密排列從而提升材料電子傳輸效率、多孔結構能夠緩衝Li的脫嵌帶來的機械應力以及Ag的引入使得體系的電導率上升這3方面的因素有關。

3.2.3 Mg的硅化物

Mg可以與Si形成Mg2 Si。研究發現,Mg2 Si 的最大放電容量可達1370 mAh/g,工作電壓較低,僅為~0.5 V,是一種具有良好發展潛力的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但Mg2Si在充放電循環過程中容量迅速衰退,遠達不到商 業化應用的要求。通過Si與MgH2之間的熱化學反應,本課題組成功得到了純度接近 99%的Mg2Si,其嵌鋰活性明顯高於商業化的 Mg2 Si。在0.01~3.0V電壓範圍內,商業化Mg2Si的最大放電容量為922 mAh /g,首次庫侖效率僅為62% ,而氫驅動的化學反應制備的Mg2Si的首次放電容量為1040mAh/g,首次庫侖效率為84%。

Yang等通過C2 H2還原的方法在Mg2 Si表面原位生成C包覆層,形成複合的Mg2 Si /C結構。碳包覆量為1. 19%時,在100 mA的電流密度下,首次放電容量為1405 mAh/g,100個循環後容量剩餘 340mAh /g,第一個循環後庫倫效率超過 95%,比單純的Mg2 Si好。

為了提高Mg2 Si 的容量,Nazer等通過“氫化反應”製備了富Si相的Mg47 Si53,富Si相的首次放電容量為1283 mAh /g。分析顯示,Mg2 Si的放電過程分3步進行: 首先,Mg2Si嵌鋰形成固溶體Lix Mg2 Si(0

但實驗結果顯示,減小顆粒尺寸和碳包覆並未改變Mg2Si在前20次循環過程中容量急劇衰減的行為。通過Mg2 Si充放電過程中結構演變的研究發現,放電過程中Mg 的析出是導致Mg2 Si循環容量迅速衰減的 主要原因。在放電過程中,析出低嵌鋰活性的Mg,隨著循環的進行,析出的Mg含量發生累積,導致活性物質的量大幅度減少。

因此,提高Mg2 Si循環穩定性能的關鍵是抑制放電過程中Mg的析出。在此基礎上,作者課題組通過LiH、MgH2和Si之間的化學 反應,製備了Li2MgS並對其相轉變和電化學儲鋰性能進行了研究。發現氫驅動的化 學反應直接製備的產物為六方相的 Li2MgSi,高能球磨處理可使六方相 Li2MgSi轉變為立方相Li2MgSi,24 h球磨的樣品在0.01~3.0V電壓區間進行恆流充放電循環時,最大放電容量為808mAh/g,脫鋰過程中沒有發現單質Mg的形成,經過100 次循環後的容量保持率為50% ,較Mg2Si明顯改善。

3.2.4 Al的硅化物

Fleischauer等在研究Al1-xSix(0

Tillard 等對LiAlSi、Li5AlSi2和Li9 AlSi3的電化學儲鋰性能研究表明, 儘管理論上LiAlSi嵌鋰時Li可以佔據 LiAlSi中的四面體間隙形成Li2AlSi,但由於Li2AlSi在熱力學上不穩定,其實際產物是Li7Al3Si,充電後重新形成LiAlSi,這說明LiAlSi中的Li可能是電化學不可逆的。Li5AlSi2體系中所有的Li原子脫出對應的理論容量為900 mAh /g,但實際充電容量僅為300 mAh /g。由於強的極化作用,即使在C/100的低電流密度下,電極的容量衰退也很嚴重。與LiAlSi和Li5AlSi2容量低,衰減快的特點不同,Li9AlSi3表現出了相對較好的循環穩定性。Li9AlSi3脫嵌鋰的產物分別為 Li8. 5Al2 Si6和 Li22Al2 Si6,相應的首次放電比容量能達到1040 mAh/g,而且極化比LiAlSi和Li5AlSi2小得多。

其較好的電化學性能主要來自於兩方面: 首先,Li9AlSi3晶體結構中存在空位,有利於鋰離子的擴散; 其次,Li9AlSi3中Al和Si在原子級別的錯排,使其具有類似金屬的高導 電性。

近來,作者課題組以LiH、Al和Si為原料,採用氫驅動的化學反應,製備了高純度的Li5AlSi2,對其電化學儲鋰性能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在100 mA/g 電流密度,所得Li5AlSi2的首次嵌鋰容量為849mAh /g,首次脫鋰容量高達1303mAh /g,說明部分化學預嵌的鋰能夠在電化學過程中可逆脫出。經過25次循環,其容量保持率為59%。該研究得到的Li5 AlSi2 的電化學儲鋰性能 明顯優於Tillard 等的結果,說明與製備過程相關的樣品形貌和純度可能對Li-Al-Si 合金的電化學性能有很大影響。

3.2.5 Ge 的硅化物

與Si相比,Ge的儲鋰容量偏低,但Ge-Si合金能獲得更高的容量密度。Stokes等在高沸點溶劑中通過一步溼化學反應的方法,在不鏽鋼集電器中生成 Si1-xGex合金納米線。這種納米線作為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兼具Si材料的高容量性能和Ge材料較好的倍率性能和循環性能。以Si0.67Ge0.33為電極材料,在半電池測試中,250個循環後容量為1360 mAh /g; 在以商業化正極為對電極的全電池測試中,100個循環後容量仍有1364mAh /g。

一般情況下,Si基活性金屬合金的化學性質活潑,在空氣中較易氧化,且會與水發生劇烈的化學反應而失活,這是限制Si基活性金屬合金研究和應用的主要原因。此外,很多Si基活性金屬合金也存在體積膨脹效應,造成循環過程中的容量衰減。表面包覆(如碳包覆)和製備納米形貌應該是改善其電化學性能的主要途徑。

3.3 Si-多元金屬合金

Jung等製備了Si-Ti-Ni納米材料,其中 Ti-Ni合金作為非嵌鋰活性的彈性緩衝基底,能夠顯著緩解Si充嵌鋰過程中引起的體積變化,改善Si負極材料的循環穩定性。

Loka等利用高能機械球磨的方法將Si摻入 NiTi的結構中,這種複合結構在2. 5 mA/cm2 下,52個循環後的容量為553 mAh/g。Son等製備了Si/Ti4 Ni4 Si7納米負極材料,其10次循環以後容量達到1160 mAh /g,相應的庫倫效率為99.7%。

Ladam等製備了富Si的Ni0.12Ti0. 12 Si0. 76相,細小的Si顆粒嵌入Ni-Ti-Si和Ni4 Ti4 Si7的晶格中,在嵌鋰過程中,Si生成LixSi非晶相,而非活性的金屬間化合物保持Si的均勻分佈,緩衝體積膨脹。該材料在50個循環後,容量為700 mAh/g,庫倫效率為99. 8%。

Jo 等採用熔融紡絲技術製備了納米 Si/FeSi2Ti異質結構,呈現出特殊的核殼結構,FeSi2 Ti相不僅可以增強電極材料骨架的機械性能,還能改善Si與集流體之間 的粘著性,提高電接觸性能,從而改善材料的循環穩定性能和高倍率性能。Han等利用高能球磨法制備了化學計量比為 Si80Fe16Cr4的合金,研究表明,球磨8h後的合金首次放電容量為1112 mAh/g,100次循環以後,容量保持在841mAh/g,其較高的容量保持率主要得益於材料較高的彈性應變能有效緩解了Si脫嵌鋰過程中的體積效應。Ryu等通過同軸靜電紡絲和金屬熱還原法制備了包含Al2O3、Tix Siy的Si基納米棒,很好地抑制體了積膨脹效應,電極膨脹僅有14% ,使其具有較好的循環穩定性(在 0.5C下280個循環容量為765mAh/g)和倍率 性能(10C下容量為483mAh/g)。

Chae等利用噴霧乾燥和熱處理的方式製備了高振實密度Fe-Cu-Si三元複合材料。FeCuSi中包含有多孔Si的次生結構,在空隙中嵌入了大量納米尺寸的硅酸鹽(圖6)。這些次生結構能有效地緩解體積膨脹,釋放內部應力。FeCuSi的首次庫倫效率高達91%,在210 mA/g的電流密度下,50個循環後容量仍有 1287mAh/g,容量保持率為94% 。

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纳米化和合金化探索

Bae等使用電弧熔融法制備了Si-Cu-Ti-Zr-Ni五元合金,其主要由Cu3 Si、TiSi2和NiSi2等相組成,起到緩衝Si體積膨脹的作用,其中化學計量比Si68(Cu47Ti34 Zr11Ni8 )32的合金首次放電容量達1054 mAh /g,50次循環後容量保持率56.1%。多元Si基合金能兼顧惰性金屬和活性金屬合金的優點,既能為Si的體積膨脹提供緩衝層,又能降低非嵌鋰活性相的相對含量。但是,此類材料同時存在惰性相不能嵌鋰,部分合金性質活潑,以及製備工藝相對複雜,多元物相難以控制等缺點。

4 結語

Si基材料是一類極具發展前景的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納米化和合金化是改善Si基負極材料電化學性能的有效途徑。構築不同的納米結構能夠緩解Si的體積效應,提升鋰離子和電子的傳輸效率,從而顯著提升 Si基負極材料的電化學性能。Si基合金材料具有充嵌鋰體積變化小、振實密度高、製備簡單等優勢,特別是通過氫化物與Si之間的熱化學反應,可控地合成高純度的 LiSi、Li-Mg-Si和Li-Al-Si合金。

目前,納米化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的進展,納米Si基負極的電化學性能也得到了顯著改善,但納米化也導致了材料的體積能量密度降低、大規模製備困難。未來Si基負極材料的發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① 形貌多樣性: 形貌決定性能,製備特定的材料形貌必定會帶來性能的提高。

② 包覆層的選擇: Si由於較易與電解液在界面處發生副反應,不利於形成穩定的SEI,對Si材料包覆是未來研究的重點,包覆材料的選擇、包覆工藝等會對材料的性能產生很大的影響。

③ 製備工藝: Si基材料納米化的製備方法復 雜,工藝參數對其性能產生影響,納米Si材料大規模製備技術(如球磨、熱解等)亟待發展。

從實用化的角度出發,粉體Si合金材料具有特殊的優勢,但Si的合金化也伴隨著有效容量低、循環性能相對較差、部分合金水氧敏感等缺點。就目前的研究進展而言,Si基材料還不能完全滿足大規模商業化的需求。開發工藝簡單、成本低廉、綜合電化學性能優良的Si基負極材料仍然是新型高容量鋰離子電池研究面臨的主要挑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