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的“小布达拉宫”,藏在山坳中的五当召

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石拐区东北约45公里的吉忽伦图苏木五当沟内的大青山深处,隐蔽着一座美丽喇嘛寺庙,很多人称这座寺庙为“小布达拉宫”,这就是内蒙古地区现存最大、最完整的纯藏式喇嘛寺庙————五当召。因召庙建在五当沟的一座叫做敖包山的山坡上,所以通称其名五当召。更有意思的是,蒙语里“五当”是“柳树”的意思。五当召的原名为巴达嘎尔召,藏语“巴达嘎尔”意为“白莲花”,五当召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就是在这座山坳里,盛开着的白莲花。

内蒙古的“小布达拉宫”,藏在山坳中的五当召

内蒙古的“小布达拉宫”,藏在山坳中的五当召

内蒙古的“小布达拉宫”,藏在山坳中的五当召

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五当召,主体建筑,以八大经堂(现存六座)、三座活佛邸和一幢安放本召历世活佛舍利塔的灵堂组成;另有僧房六十余间以及塔寺附属建筑,全部房舍二千五百余间,占地300多亩。现存六大经堂为苏古沁殿、洞科尔殿、却伊日殿(显教经堂)、当圪希德殿、阿会殿(密宗经堂)、日本伦殿(菩提道学经堂)等。

内蒙古的“小布达拉宫”,藏在山坳中的五当召

内蒙古的“小布达拉宫”,藏在山坳中的五当召

内蒙古的“小布达拉宫”,藏在山坳中的五当召

内蒙古的“小布达拉宫”,藏在山坳中的五当召

内蒙古的“小布达拉宫”,藏在山坳中的五当召

寺院的主体建筑位于山谷内一处突出的山坡上,由六殿、三府、一陵组成,两侧还建有一栋喇嘛舍房,整个建筑采用西藏式建筑风格,平顶方形楼式结构。其中最大的建筑为苏古沁独宫,里面供奉着最大的铜铸佛像,以及释迦牟尼,黄教创造人宗喀巴及历代佛师,苏古沁宫的西边为讲授佛教教义的却依林独宫。苏古沁宫东侧上面即为五当召的中心建筑,洞阔尔独宫,紧靠其后的为圪希德独宫,另外还有阿会独宫和日本伦独宫。除六殿外,三府为甘珠尔府、章嘉府、洞阔尔佛爷府,以及山坡最上层的苏波勒盖陵,即塔陵。

内蒙古的“小布达拉宫”,藏在山坳中的五当召

内蒙古的“小布达拉宫”,藏在山坳中的五当召

内蒙古的“小布达拉宫”,藏在山坳中的五当召

内蒙古的“小布达拉宫”,藏在山坳中的五当召

内蒙古的“小布达拉宫”,藏在山坳中的五当召

内蒙古的“小布达拉宫”,藏在山坳中的五当召

这样一座恢宏的寺院,它的历史地位也是相当之高的。据蒙古著名史学家达摩陀罗在《白莲念珠》中记载,“五当召的经学最为有名,到19世纪末时,本召僧侣仍有八百余名。”它即是当时内蒙古地区的学问寺,又是政教合一的寺院,除了弘扬佛法,专门为喇嘛们学习经典,研究佛学的学塾;设有监狱、法庭,并有武装。

内蒙古的“小布达拉宫”,藏在山坳中的五当召

内蒙古的“小布达拉宫”,藏在山坳中的五当召

内蒙古的“小布达拉宫”,藏在山坳中的五当召

内蒙古的“小布达拉宫”,藏在山坳中的五当召

洁白的外墙,在山坳中,随着云朵中的阳光,忽明忽暗,宛若一朵圣洁的白莲花在闪着佛光;彩色的经幡随风卷动着,发出的声音就像是传来的诵经声;深暗的柱廊和窗洞、四方形的屋顶,五彩的布缦随风飘舞,就像是穿着长裙的少女在翩翩起舞。穿梭在随着山路起伏的小路上,右手用力推动者转经筒,口中不停的念着六字真言,心中一片寂静,跳出繁杂的生活,在这里找寻一片静宁,让自己停下来,听一听佛经,找回最初的自己。

内蒙古的“小布达拉宫”,藏在山坳中的五当召

内蒙古的“小布达拉宫”,藏在山坳中的五当召

内蒙古的“小布达拉宫”,藏在山坳中的五当召

内蒙古的“小布达拉宫”,藏在山坳中的五当召

内蒙古的“小布达拉宫”,藏在山坳中的五当召

节日及庆典:

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一日,在正殿举行春祭仪式,这一天,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献哈达、焚香、供祭品,极其隆重,祭典结束后,还要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传统活动。

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至八月初一举行,全寺的喇嘛都会聚集在苏古沁殿念“嘛呢经”;傍晚喇嘛们手持经轮,吹着法号,敲着羊皮鼓绕寺庙而行。庙会活动五花八门,跳鬼是其主要活动之一。蒙古族人民信仰藏式佛教、黄教,蒙古因此而建立了许多召庙。

当地美食:

当地的餐饮特点仍带有浓郁的西北风味,即以牛、羊肉和各种面食为主。在距离不远的东河区环城路和南门外大街的交叉处,有夜市大排档,可以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