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父母最應補的一課,就是對孩子的金錢觀教育

在育兒的過程中

奶爸奶媽無不小心翼翼

同時

看到每家的小寶貝

又不免多出幾分『寵愛』

甚至會表達類似

“爸媽的錢都是你的”之類的話語

這,是愛的表達?

還是愛的陷阱?

今年年初,就曾有一個父親控訴18歲女兒無情轉走自己攢了一輩子的300萬,並拉黑了自己。

中國父母最應補的一課,就是對孩子的金錢觀教育

還有一些更常見的例子:

比如,孩子在商場撒潑打滾,非得買他看上的那件玩具……

比如,花錢大手大腳,根本不懂體諒父母掙錢的辛苦……

這些常見的問題背後,其實跟父母並沒有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有很大的關係。

長期研究兒童與金錢課題的紐約時報專欄作家Ron Lieber發現,孩子會不會被寵壞,與窮養還是富養無關,其根本在於孩子是否樹立了健康的金錢觀。


一、健康的金錢觀

中國父母最應補的一課,就是對孩子的金錢觀教育

很簡單,如果孩子問你,“媽媽,咱們家有錢嗎?”你會怎麼回答?

如果你回答“有啊,爸媽掙的錢以後都是你的”,那麼,你給孩子傳遞的是錯誤的金錢觀。

如果你回答“我有錢,你沒錢,我的錢是我自己努力掙來的,以後你努力也會掙到錢”,那你傳遞給孩子的是健康的金錢觀。這也是中國曆來推崇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要從小培養與錢有關的優秀價值觀與品格,包括勤儉節約、理性消費、自控力、感恩、慷慨等。

總結起來,健康的金錢觀是這12個字:既不大手大腳,也不吝嗇小氣。當然,要培養起來並不容易。


二、“金錢”初體驗

中國父母最應補的一課,就是對孩子的金錢觀教育

  • 帶孩子一起購物

先和孩子一起列出購物清單,做下簡單預算,防止孩子吵著鬧著要某個預算外的玩具,如果孩子依然哭鬧,你可以這麼說,“如果你要那個玩具,媽媽就得在週末加班掙錢,週末就不能陪你了哦!”不能強行把孩子拉走,只需要讓他知道,滿足慾望是有代價的。

  • 帶孩子去銀行

年紀稍大的孩子可以帶他去銀行,接觸錢財的概念,讓孩子對存錢等金錢活動有一些認識。


三、不過度炫富或哭窮

中國父母最應補的一課,就是對孩子的金錢觀教育

小仲馬在《茶花女》裡所說的“錢是好僕人、壞主人。”過度炫富會讓孩子變得揮霍無度,而哭窮則容易培養出將錢包捂得緊緊的吝嗇小孩。人不應該被錢掌控,父母要告訴孩子,人的幸福不是用錢來衡量的。


四、給寶寶零花錢的好時機

中國父母最應補的一課,就是對孩子的金錢觀教育

關於這點是有爭議的。

美國的兒童財商教育方法一般建議孩子3、4歲就可以開始管理一些零花錢;國內媒體人、高級育嬰師波媽認為等孩子上學了,需要跟小朋友打交道的時候,就該給一些零花錢了。

比較贊同的是“依據財商發展的需要,最好從4歲開始,讓孩子擁有自己的“小金庫”,讓他可隨時購買需要的小東西或零食,給他自主管理的權利,但錢不要給太多。”

注意一點,零用錢不要跟家務掛鉤。因為做家務是為了讓孩子認識到自己有義務為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一旦與金錢掛鉤,就變成了利益交換。

互動話題

#你認為什麼時候該給孩子零花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