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儀式感的家庭,才能養出知足常樂的孩子

儀式感是什麼?

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教會孩子鄭重地對待生活中的每一天,才能讓孩子學會抓住生活中的美,珍惜每一段時光。

01

《時代週刊》裡說:“孩子們都喜歡不期而至的驚喜,但對可預測的,能期盼的家庭活動更是記憶深刻。

我們普遍能感知的,大概是春節、元宵節這種重大節日了。可是除了這些天下普慶的節日外,平時的生活中怎樣才會有讓孩子期盼的活動呢?

擁有儀式感的家庭,才能養出知足常樂的孩子

很多人都覺得,有了孩子以後,生活就是一地雞毛。新婚時的浪漫約會、你儂我儂,漸漸地淹沒在了孩子的哭天喊地、奶粉尿布、柴米油鹽這些瑣事裡。哪裡還有心情去辦家庭活動?!

生活變得乏味,平淡無奇,我給不了孩子轟轟烈烈,可是,我想給他的記憶留下點東西,讓他長大後能在記憶深處尋到一些讓內心感到溫暖的細節。

我們能做的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在那一刻,用心裝點,建立儀式感,為回憶添加幸福的色彩。

02

於是,我跟皮皮爸在平時會努力裝點某些時刻,讓生活變得有趣。

每個週末,我們一家四口會安靜圍坐一起,喝功夫茶。

這也是皮皮和丫丫最興奮的時刻。

這週六下午,丫丫跟爸爸從外面回來後,她很匆忙地放下小車子,衝到小方桌前,把上面的東西一件件搬到沙發上。

我問淘爸:“她想幹嘛?”

淘爸笑著說:“她要喝茶!”

我也笑起來,喝茶這件事讓丫丫無比興奮,她的參與感特別強。

那個小方桌(55*55cm),挺輕,但是對於4歲的丫丫來說,搬起來是有點困難的,但她還是一個人把方桌推到了沙發前,然後又搬來她的小方凳,放在桌前,擺好。轉身又跑來催促爸爸:“爸爸,喝茶吧,喝茶吧!”

其實,丫丫想要的並不僅僅是茶,她真正想要的是在喝功夫茶這個過程中的參與感,她樂在其中,非常享受。

喝功夫茶時,皮皮爸把周邊物品收拾乾淨,在小方桌上擺好茶具,慢慢地進行一道道程序,丫丫在一旁目不轉睛地看著。

皮皮爸端起小茶壺準備往茶碗裡倒水時,丫丫“蹭”地一下站起來,從皮皮爸手裡搶茶壺,還著急地喊:“我倒我倒。”

於是皮皮爸把茶壺給他,讓她來給我們倒水。

她現在倒茶動作嫻熟,倒水穩當,講究順序,先給爸爸倒,再給媽媽倒,最後給自己倒。

茶壺雖小,但4歲的丫丫,每次還需用盡全力端著。

可她不覺得累,她沒有坐享其成,而是認真主動地參與進來,釋放著內心的小興奮。

這個過程是給孩子建立了儀式感,儀式感讓一件小事變得有趣,變得更有意義。

擁有儀式感的家庭,才能養出知足常樂的孩子

德國詩人海涅說“我寧願用一小杯真善美組織一個美滿的家庭,不願用幾大船傢俱組織一個索然無味的家庭。

平凡普通的生活變成這一小杯真善美,需要的就是儀式感的建立。

有了儀式感,孩子能感受到愛,感受到生活的樂趣和意義,不會變成一個無趣的人。

待她成年,記憶深處定會存有兒時的特殊時刻,讓她感到溫暖和幸福,她也一定會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

03

儀式感的建立雖然要依託於形式,但並不是形式,儀式感追求的是一種心境。

每年孩子生日那天照一張全家福,或者買個蛋糕,點蠟燭吹蠟燭,父母像個孩子一樣,將大腦清空,將煩惱拋開,沉浸於孩子的歡樂中。

擁有儀式感的家庭,才能養出知足常樂的孩子

這種行為每年進行一次,就會成為一種儀式,可以很簡單,不要多少物質做基礎。只要跟孩子一起歡聲笑語,體現出對生活的尊重和熱愛。

還記得《父女情緣,一年一拍》的TED演講嗎?

美國攝影師Steven Addis恰逢女兒一歲生日那天去紐約演講,妻子讓他抱著女兒在紐約的街頭拍了一張照片。

一年後,他們又機緣巧合來到這裡,於是又以同樣的POSE拍了照片。

就這樣,這個慶祝生日的儀式持續了15年。

擁有儀式感的家庭,才能養出知足常樂的孩子

這個拍照的小儀式,記錄著女兒的成長,也記錄了父女間美好的回憶。

你看,每年某個特殊的日子裡,就算拍一張照片,也會成為生活中的一種儀式。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生命是由生活體驗組成。”

而生活體驗中離不開儀式感。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幫助他們建立儀式感,在記憶裡存下溫暖,在生命裡播種愛。

王小波說,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但願都能做到:生活不止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來源 | 親子微時光


十分媽媽:一個有溫度的親子育兒公眾平臺,在這裡,為你分享提升媽媽寶寶幸福指數的一切好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