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追授7名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他,值得所有重慶人致敬

中共中央追授7名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他,值得所有重庆人致敬

6月28日,新華社發佈消息

中共中央追授

鄭德榮等7名同志

“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其中有一名重慶巴南人,張進同志

他勇於擔當、甘於奉獻

的共產黨人精神

令人感懷

今年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全黨同志正滿懷豪情、意氣風發,奮力書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篇章。為大力表彰宣傳信念堅定、對黨忠誠、擔當作為、幹事創業的新時代典型,激勵和引導廣大黨員幹部進一步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上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見賢思齊、銳意進取,努力創造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無愧於歷史的業績,黨中央決定,追授鄭德榮、鍾揚、李泉新、許帥、姜仕坤、張進、張超等7名同志“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他的一生

閃爍著至上的榮光

今天的追授

用下面這段文字

對他的事蹟作了總結

張進,男,漢族,重慶巴南人,1965年4月出生,1987年7月參加工作,1996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重慶船舶工業公司原副總經理,中船重工(重慶)海裝風電設備有限公司原副總經理,重慶前衛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原執行董事、總經理。2016年6月26日,因病醫治無效去世,年僅51歲。張進同志忠於黨的事業,牢記國家利益高於一切,把畢生心血傾注在建設軍民融合創新型領軍企業上。他敢闖敢拼,12年間帶領一個瀕臨破產的軍工企業,發展成為具有7大產業群的科技集團。他意志如鋼,面對艱難繁重的生產、演練任務,曾連續64天吃住在車間,是出了名的“鐵漢”。他銳意改革,帶領企業完成引進新技術、拓展產品線、開展國際合作等一系列任務。他廉潔奉公

,主動向黨委遞交個人廉政承諾,在公司推行“陽光分配”。他把勇於擔當、甘於奉獻的共產黨人精神永遠留在國企職工群眾心中。

讓我們通過新華社

2016年的一篇報道

來追憶這位優秀的共產黨員吧

中共中央追授7名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他,值得所有重庆人致敬

追記

丹心如火映赤誠

張進走了,留下一個問號:

一個國企負責人做了什麼,能被職工們一直掛在嘴邊、記在心裡?如今,答案逐漸清晰——

29年來,他心懷赤誠、愛崗敬業,工作起來幾乎沒有節假日和週末;他帶領企業大膽改革創新,將基礎薄弱的三線軍工企業打造成年產值17.8億元、擁有7大產業群的軍民融合式發展的科技集團……

2016年6月26日凌晨,他因病永遠離開了人世。他,就是中央企業優秀共產黨員、重慶前衛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原執行董事、總經理張進。

敢打硬仗的“軍工人”

“選擇了軍工,就等於選擇了使命與責任。”這是張進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1987年,大學剛畢業的張進被分配到重慶前衛儀表廠(簡稱前衛廠),是廠裡來的第一個學管理的大學生,一干就是29年。

“當時廠裡效益不好,一批來的26個大學生,陸續走了23個,但張進留了下來。”張進在車間工作時的“師傅”楊國才回憶說。

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前衛廠和大多數三線企業一樣,軍工任務不足,企業連續虧損。

張進一進廠就展現出與別人不同的一面。楊國才說,張進不喜歡坐辦公室,特別能吃苦,愛到一線跑生產現場,為了弄懂一個工藝流程他能在車間泡上兩三天。

1997年,某型軍工產品在山西總裝期間,包裝箱內壁出現鏽蝕現象需返工作業。由於包裝箱內部空間狹小,油漆味道濃烈,除鏽時灰塵非常大。

“我先來!”作為當時帶隊負責人的張進,拿起砂輪就爬進包裝箱開始除鏽。

在他的帶動下,大家用一週時間完成了100個包裝箱的返工,按時完成了總裝任務。而張進卻因為工作時腰椎受損,每到晚上就疼得睡不著覺。

正是憑著一股不怕苦、敢打敢拼的勁頭,張進很快獲得了前衛廠很多人的認可。

進入新世紀以來,海軍裝備事業迎來了春天,前衛廠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2005年,某型號軍品有一個連續3年的緊急任務,但以當時前衛廠的生產能力,幾乎不可能完成。是選擇放棄,還是迎難而上?

時任前衛廠廠長的張進沒有遲疑。整整4天,他頻繁做論證、拿方案,細到掌握每一個零件的生產進度。

在動員大會上,張進立下軍令狀。在兩年半的時間裡,他帶領全廠用“鐵的紀律、鐵的手段、鐵的措施”的軍工作風,提前半年保質保量完成了任務。

在張進眼中,軍品就是企業的生命!一次連續工作累倒後,他醒來的第一句話就是:“那批產品裝配得順利嗎?”

為了完成軍品任務,他能一個人背起80多斤重的零件摸黑轉運;為了提高產能,他能連續半個月蹲守車間,與車間領導、技術人員、工人一起研究工藝方案……

“在張進的人生準則裡沒有‘不可能’‘辦不到’,他的字典裡只有‘想辦法’‘一定能’。”重慶前衛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前衛科技)總經理、黨委副書記徐猛回憶道。

改革發展的“領頭雁”

“跟著張進幹,我們覺得有希望、有未來。”這是採訪中前衛廠許多普通職工的話語。

2004年,張進任前衛廠廠長之初,廠區破舊不堪,僅有軍品和燃氣表兩項產品。他沒有等靠要,而是主動出擊、主動突圍。

前衛科技董事長、黨委書記黃四光說,正是靠著一股“亮劍”精神,張進帶領前衛廠謀劃實現了令人驚豔的大發展大跨越。

上任後,他主持召開的第一次辦公會,就是研究討論前衛廠整體搬遷。然而,很多老廠在搬遷後就一蹶不振,搬遷對於家底並不殷實的前衛廠來說,錢從哪兒來?

諸多方案中,張進選擇了對企業最有利,但風險較大的方案:利用新老廠區土地價差和政府優惠政策籌措資金4.05億元,除去建設和搬遷,餘下資金全部用於工藝設備儀器的更新和補充。

2009年5月,工廠順利完成了整體搬遷,徹底改變了公司面貌和生產環境。搬遷的同時,張進就在苦苦思索,搬遷後如何發展?他把目光投向了民品產業。

對民品產業,張進完全把前衛當作一個創業公司來做。他在觀念上倡導“居危思危”、在管理上提出拆除“圍牆經濟”、在執行力上建立壓力傳遞機制。讓員工深刻認識到企業不發展、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條。

對於現有產業,張進提出“軍品做精品,民品樹品牌”的經營理念,持續鞏固和壯大,用3年時間就把前衛廠的燃氣表打造成了全國同行業的領導者、國家標準制定單位。

隨後,張進又開始琢磨與燃氣表相近的水務行業。2007年,張進經過一年多的艱苦談判,收購了民營企業——重慶智能水錶有限責任公司,率先將互聯網技術應用在水錶上。

2010年前衛廠改制並更名為重慶前衛儀表有限責任公司,結束44年的工廠制歷史,進入到公司制時期。2013年8月,按現代企業管理要求和自身發展需要,更名為前衛科技,開啟了集團化管理模式。

“他總是充滿了激情,敢想敢幹,敢拼敢闖,多謀善斷,用事實創造了為人稱道的‘前衛速度’。”黃四光說道。

在張進精心謀劃組織下,前衛科技軍民融合發展由原來單一的產業發展到現今的軍品、燃氣計量、水務計量、風電控制系統等7大產業群,經濟總量翻了4番,2015年實現營業收入17.8億元、利潤8107萬元。

正如張進多年的工作搭檔、退休的前衛科技前黨委書記顧勤懇所說:“當年如果保守一點,一味苦熬,就不會有今天前衛的大發展。”

無私忘我的“忙活人”

“熟悉張進的人都知道,張進的‘忙’是出了名的,因為他工作標準很高。”張進周邊人道出了心中的感受。

2015年8月,組織任命張進兼任重慶船舶工業公司副總經理、重慶海裝風電副總經理。面對全新的領域,張進滿腔激情開始了對新課題的挑戰,每天工作超過16個小時。

“他一年之中有近半時間在外出差,幾乎沒有節假日和週末,通宵達旦工作更是家常便飯。”在別人眼裡,張進每天都有辦不完的事。

有時候同事們看著他忙碌的身影,忍不住勸他休息一下,注意身體,張進的回答是:“工作就是我最大的興趣,工作也是我最大的放鬆。”

在張進和其他班子成員的帶領下,海裝風電2015年的各項經營指標再創歷史新高,風電產業集群年度新增裝機規模國內首次進入行業前5強。

“除了工作,真不曉得他腦殼裡還想些啥。”張進妻子雷爽這樣說他。張進卻說:“這麼大一攤子事,我哪有時間休息。”

生病住院期間,他全然不顧醫生和家人的強烈反對,經常是拔了針頭就上案頭,只要精神狀態稍好一些,他就會回到公司詢問工作進展。

然而,一輩子要強的張進最終沒有抵擋住無情的病魔。在彌留之際,面對前來看望他的公司領導和日夜守護身旁的妻子,他眼含熱淚說——

“對於公司,我沒有完成組織交給我的任務,將重任與壓力留給了公司班子成員,請大家原諒。對於家庭,我不是好兒子、好丈夫,沒能為父母盡孝道,也沒能孕育一個聰明、可愛的孩子,給妻子一個完整的家。”

“作為新時期基層國企改革發展的負責人,張進始終堅持創新發展、敢為人先,走出來一條具有前衛特色的多元化發展道路,把一生獻給了國企改革發展事業。”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胡問鳴說。

2016年6月26日,就在前衛科技已經突出重圍走向世界、海裝風電也開始邁向全球的時候,那個獻身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張進,卻永遠離開了人世。

靈堂裡,幾百名職工留下為他守夜,趕來看他最後一眼的職工擠滿了過道……

熟悉他的人忘不了他通宵達旦工作後佈滿血絲的雙眼,忘不了他在工作崗位累倒後的消瘦身影,忘不了他彌留之際流露出的對事業的遺憾和對家庭的愧疚。

張進走了,他的音容笑貌永遠定格在了52歲!

也有人說:張進沒走,因為他的精神永遠留在了大家心中!正如一名職工在留言中所說:“我們終將老去,而他永遠年輕!”

今天,中共中央追授的

其他6名全國優秀共產黨員

他們分別是:

鄭德榮,男,漢族,吉林延吉人,1926年1月出生,1952年11月參加工作,1953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東北師範大學原副校長、榮譽教授、博士生導師。2018年5月3日,因病醫治無效去世,享年92歲。鄭德榮同志是我國著名中共黨史專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重要開拓者和奠基人。他理想信念堅定,畢生追求、信仰馬克思主義,畢生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67年來始終堅守在教學科研一線,出版學術著作和教材50餘部,主編的《毛澤東思想史稿》開創毛澤東思想史科學體系的先河,以鮮明政治立場、卓越學術成就踐行對黨的事業的忠誠與執著。他學高德馨、以身垂範,牢固樹立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遠大理想,把傳承紅色基因貫穿立德樹人全過程,把黨的創新理論貫穿學術研究全過程。他品行高潔、虛懷若谷,從不以資深學者自居,從不為自己和親屬謀取特殊照顧,贏得廣大師生和學界普遍敬仰。

鍾揚,男,漢族,湖南邵陽人,1964年5月出生,1984年8月參加工作,1991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復旦大學研究生院原院長、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央組織部選派的第六、七、八批援藏幹部。2017年9月25日,在赴內蒙古為民族幹部授課途中遭遇車禍不幸去世,年僅53歲。鍾揚同志對黨無比忠誠、對事業無比熱愛、對人民無比赤誠,長期從事植物學、生物信息學研究教學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他秉持“只要國家需要、人類需要,再艱苦的科研也要做”,在青藏高原跋涉數十萬公里,收集上千種植物的數千萬顆種子,為國家和人類儲存下綿延後世的基因寶藏。他牢記“組織的需要第一”,16年如一日把生命最寶貴的時光獻給祖國雪域高原,傾心培育少數民族科研教學骨幹,幫助西藏大學將生物多樣性研究成果推向世界。他堅持“幹事比名分重要”,勤勉務實、嚴格自律,生活簡單樸素,從不對職務待遇、收入條件提任何要求,彰顯了共產黨員的崇高精神和人格力量。

李泉新,男,漢族,江西豐城人,1958年2月出生,1976年2月參加工作,1985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江西省委第三巡視組原組長。2016年5月31日因病醫治無效去世,年僅58歲。李泉新同志信念堅定、對黨忠誠,在紀檢監察和巡視戰線工作27年,始終秉持“沒有不能揭的黑、沒有不敢碰的惡”,與腐敗分子作堅決鬥爭。他堅持原則、執紀如鐵,發現問題線索嚴查到底,面對威脅恐嚇毫不畏懼,忠誠履行紀檢監察干部和巡視幹部的神聖職責。他勤於鑽研、善作善成,每打一仗都及時總結,不斷改進巡視工作方法。他模範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對有苗頭性傾向性問題的幹部及時談話提醒,為多名黨員領導幹部澄清問題。他不徇私情、秉公辦事,堅守自身乾淨的行為底線,任何時候都不開特權口子,樹立了紀檢監察干部和巡視幹部的好形象。

許帥,男,漢族,河北磁縣人,1979年11月出生,2002年9月參加工作,2005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河南省安陽市救助管理站原站長。2016年9月1日,因病醫治無效去世,年僅36歲。許帥同志始終把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人生追求,放棄原本穩定的機關工作,主動向組織請纓到救助管理站工作。他把共產黨人的大愛情懷無私奉獻給困難群眾,勸導露宿街頭的流浪乞討人員來站接受救助,在全國率先設立醫療安置區,關愛幫助聾啞流浪兒童重返校園,想方設法為受助人員尋親,3年累計救助1.5萬餘人次。他視事業重於生命,恪盡職守,忘我工作,即使身患癌症,仍以常人難以想象的毅力拼命工作,直到生命最後一刻。他去世後捐獻了遺體和眼角膜,完成“救助生涯的最後一站”,用生命詮釋了“為民甘做孺子牛”的精神。

姜仕坤,男,苗族,貴州冊亨人,1969年12月出生,1990年8月參加工作,1992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貴州省晴隆縣委原書記。2016年4月12日在出差期間突發心臟病不幸去世,年僅46歲。姜仕坤同志長期在貧困偏遠山區工作,始終把共產黨人的堅強黨性體現在脫貧攻堅的使命擔當中。在晴隆縣工作的6年多時間裡,他以堅忍不拔的勁頭,探索出經濟、生態、扶貧三效同步精準脫貧的“晴隆模式”。他把群眾疾苦掛在心上,足跡遍佈晴隆縣所有鄉鎮、村居,和老百姓細算經濟賬、共謀脫貧策,發動群眾種草養羊,發展山地特色經濟,被群眾稱為“農民書記”、“算賬書記”。他嚴於律己,生活簡樸,從不利用權力為自己和親屬謀取私利,從不干涉建設工程招投標等經濟活動,以自身勤政清廉之氣感染著身邊人。

張超,男,漢族,湖南嶽陽人,1986年8月出生,2004年9月入伍,2009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海軍某艦載航空兵部隊原一級飛行員。2016年4月27日,張超同志駕駛殲-15飛機進行陸基模擬著艦訓練時,面對突發故障,全力挽救戰機,不幸壯烈犧牲,年僅29歲。張超同志自覺把人生追求融入強軍偉業,瞄準強敵對手,苦練精飛,先後飛過8型戰機,3次成功處置重大空中險情,20多次執行戰鬥起飛任務,數十次帶彈緊急起飛驅離外軍飛機,飛出了中國海軍的自信,捍衛了偉大祖國的尊嚴。他為人至誠至性,愛親人、愛家庭,對戰友滿懷真誠,用高尚品行感染和溫暖著身邊的每個人。

讓我們向他們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