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湿地 看见人为开发的隐忧

林燕如、陈庆钟、叶镇中 台湾公共电视

湿地,是潮间带生物的家、鸟类的觅食区、也是我们生产食物的基地。这几年,从沿海的泥滩地,到内陆的埤塘、鱼塭和各式都会型湿地,全台湾的湿地都遇到不同的状况。高雄鸟会总干事林昆海利用留职停薪期间,单车环岛造访全台六十个湿地,他选择从台湾第一座人工湿地公园─高雄鸟松湿地出发。

走访湿地 看见人为开发的隐忧

在西南沿海,最常看到的风景就是鱼塭,人们利用海水养殖,也利用海水发展盐田,当盐业没落,大片盐滩地就成为候鸟觅食的最佳场所。来到嘉义布袋湿地的季节,恰巧是冬候鸟报到的时候,一群调查人员正忙着计算今年造访的候鸟。台湾沿海湿地对许多长途迁徙的鸟来说,是重要的补给站,政府在盐滩地、鱼塭推广装设太阳光电板的政策,有可能会让这群鸟朋友的栖地越来越少。

人类的作为对湿地的冲击还不只于此,嘉义县生态保育协会总干事苏银添,带着林昆海穿过沙滩,来到好美寮潟湖。眼前所见,公共工程让原本由沙滩、防风林、泻湖组成的好美寮生态系,正逐次瓦解,生物相跟着变少,政府用消波块筑起长堤,企图用工程手段留下沙子。

走访湿地 看见人为开发的隐忧

告别了好美寮湿地,继续北进。观察西南沿海有些地区原本就地势低洼,因为超抽地下水产生地层下陷,土地盐化无法耕作,荒废之后成了水鸟的栖地。丰富的鸟况,是许多鸟友心中的圣地,但在美丽背后也有隐忧,污水排放、人为捕捞等干扰,让栖地环境劣化。

土地样貌改变了,人利用的方式也跟着改变。紧邻鳌鼓湿地的四股社区,居民几乎都是早期跟着台糖来开垦的垦户,如今他们也利用鳌鼓湿地的自然美景,发展生态旅游。2014年在林务局协助下,四股社区发展协会和周边社区成立生态旅游策略联盟,要把力量扩大,同时尝试推动回馈机制,让居民都能享受到好处。

走访湿地 看见人为开发的隐忧

走访湿地 看见人为开发的隐忧

在人口稠密的都会区,湿地还肩负着多重任务。五股湿地位在淡水河和基隆河的汇流处,是极端气候下防洪治水的缓冲地带。荒野保护协会多年来在这里努力营造栖地的多样性。

高可及人的芦苇,随风摇曳,是水鸟喜欢藏身之处。原本河流两岸就是洪泛区,也是生物栖息地。因为都市开发渐渐消失。五股湿地的复育只是个起点,最终他们想要把淡水河流域的湿地,串连起一条生态廊道。

五股湿地对岸的关渡湿地,在淡水河生态廊道中,是关键角色。为了争取这片土地不被开发,保育团体历经20年的岁月,当年的坚持与远见,划设了关渡自然公园,让大台北地区,留下一块人与生物都可以喘息的空间。

走访湿地 看见人为开发的隐忧

走访湿地 看见人为开发的隐忧

寸土寸金的台北市,占地55公顷的关渡自然公园,承受的开发压力,格外明显。台北市野鸟学会从2001年经营关渡湿地到现在,认为要让护持的生物族群数量更多,就要把周边土地利用一并纳入考量,但如何让周遭居民愿意成为保育利用计划里的一环,在经营上兼顾到人和湿地的福祉,是现在湿地管理的趋势。

不同于沿海的泥滩地,内陆型湿地又是另一种样貌。

走访湿地 看见人为开发的隐忧

位在花莲马锡山底下的马太鞍湿地,是河川冲积扇形成的内陆型湿地,主要水源来自芙登溪和地下的自然涌泉,自古以来,阿美族人在湿地干旱处种稻,有水的地方捕鱼。

以往马太鞍部落族人倚靠湿地,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工商时代来临,年轻人口外移,人跟土地失去了连结。生态旅游兴起后,马太鞍湿地转型为休闲农业区。为了服务游客需求,兴建栈道、开辟道路等公共建设,有的路面甚至一填再填,没有考虑到湿地特性。

走访湿地 看见人为开发的隐忧

填土阻断了水的流通,政府的河川整治,又让自然沟渠变成了水泥化。在失去了自然堤岸后,不但传统捕捞文化消失,也让原生鱼种失去适合的生活环境。

马太鞍湿地的现况,暴露出湿地管理的难题,内政部营建署在2011年公告82处国家重要湿地,要把这些湿地纳入湿地保育法,明确规范湿地的利用方式。马太鞍湿地也名列其中,但这份名单公告后,因为欠缺充分沟通,引起各地地主的反弹,政府陆续展开再评定作业。经过再评定,马太鞍湿地划设的范围,从177公顷扣掉私人土地,只剩六公顷,从这当中,又透露出什么样的讯息?

2017年联合国气候峰会,公布了2018全球气候风险指数的排名,台湾从去年的第51名,往前大跃进成为第七名,各国科学家都认为台湾深受极端气候威胁,而湿地就是护持我们面对极端气候的守门员,如何让它们顺利发挥救援功能,或许就要从湿地价值真正被看见开始。

*公视 我们的岛【走访湿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