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天炉战法?

第一军情

薛岳曾经写过一本书,名字就叫做《天炉战》,序言上写着:

他(指薛岳)的战略战术足以法天地之幽邃,穷宇宙之奥秘,为鬼神所惊泣,人事所难测,无以名之,故曰《天炉战》。

按照这序言的说法,薛岳简直是古往今来第一战神,他创造的天炉已经是穷宇宙之奥秘,简直是惊天地泣鬼神。


这个说法还是太夸张了,薛岳的天炉战法要是有那么厉害的还话,那么解放战争还有得打么?

实际上,整个长沙会战期间,按照明面上公布的数据,国军投入兵力120万人次,日军投入兵力40万人次,最终国军以10万人的伤亡歼灭了日军11万人。

所以说,天炉战法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夸张。

但不管怎么说,薛岳能创造这个战绩,已经是很了不起了。想想在淞沪会在中,国军投入80万人,结果被日军20万击溃。


那么天炉战法究竟是个什么样的?

网上比较常见的解释是这样子的:

天炉战法,是一种“后退决战”的战术。“天炉”是将兵力在作战带,布成网状的据点,以伏击、诱击、侧击、尾击等方式,分段消耗敌军的兵力与士气,最后,把敌军“拖”到决战地区,再狠狠的围歼之。

好吧,这个解释其实我也看不懂,水平太低了。不过大概猜测一下,所谓的天炉战法应该是一种运动战和阵地战相结合的战法。

运动战是要四处游击,阵地战摆好阵势和敌人硬拼。而天炉战法则是主动放弃大城市,把优势兵力提前在各种旮旯里落好位,然后对深入的敌军进行围歼。

天炉战法能成功,有三个比较关键的因素:

其一,湖南的地形。湖南并不是平原地区,地势起伏不断,这就给薛岳的埋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淞沪平原一带是无法实施天炉战法的。


其二,诱敌部队。天炉战法要成功,必须要把敌人引诱到埋伏点,这就需要有诱敌深入的部队。诱敌部队往往是九死一生!

其三,日军的心态。到了长沙会战时期,日军的心态已经变得急躁了。当时的日军可以说是三线作战(中国战场,东南亚战场,太平洋战场),压力非常之大,所以希望能够尽快解决战斗,因此比较冒进,才会被薛岳围歼。



天炉战法确实了不起,但也不是说的那么神奇。薛岳的天炉战法能取得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将功成万骨枯,真正需要我们铭记的,是每一个在抗日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的中华儿女!


小镇月明

1943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转折的关键一年,苏美英三国将德国打的节节败退,轴心国阵营即将陷入灭亡的结局。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从1944年开始,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都发起了全面反攻。1939年9月到1941年9月,中国军队进行了两次长沙会战,在战略上有效支援了盟国作战,打断了轴心国之间的战略配合。1941年12月底日军对湘北发动了攻势,并扬言说要在长沙过1942年的元旦。

时任第九战区司令官薛岳总结了前两次长沙会战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一个新的战术——天炉战法。按照薛岳的解释,天炉战法就是根据敌人的变化而采取“伏击,诱击,侧击,尾击”等手段,逐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最后在决战地带,采用优势兵力一举实施反包围反围歼,将敌人彻底歼灭掉。该战法因为如同在炉子中炼铁,又好像慢慢炼丹一样所以得了个天炉战的名字。


第一军情

在1939年9月到1944年8月期间,薛岳领导中国军队和日军在长沙进行了四次会战,也称为"长沙保卫战"。前三次,都是以中国军队获胜结束战斗。尤其是第三次长沙会战,薛岳使用独创的“天炉战法”,我军以17万兵力迎战12万日军。最终,日军伤亡56000余人,被俘虏139人,伤亡惨重;中国军队伤亡28000余人。

薛岳打仗动脑子,别人打仗只动腿。薛岳发现日军作战特点是:依靠机动和装备优势,集结兵力进攻一点,进而打破我军防线。这个战法,有一个缺点,就是“孤军深入”。薛岳正是抓住日军这个弱点,一举重创日军。

第三次长沙会战时,薛岳将“天炉”设置为三层:第一层,在关王桥、陈家桥、三江口、大荆街及青龙桥一带,由第20军防守;第三层,在汩罗江南岸--长沙城一带,由第37军防守;第三层也就是“炉底”就是长沙城,由李玉堂的精锐第10军防守。

这个“天炉战法”的关键点是:第一,前两层守军要顺势而败,向侧后方撤退,给日军让出通路,让日军突破进去。第二,“炉底”是关键,绝对不能让日军突破,必须严防死守。第三,退至两侧的军队,和在两侧待命的部队,要一起合围这些“孤军深入”的日军。

第三次长沙会战开始,日军以三个师团兵力(日军第40、第6、第3师团)进攻我军防线,依次突破我军设置的两层防线,也就是天炉战法的前两层。我军20军和37军,转向侧后,让日军进攻到长沙城下。在长沙城下,日军遭到了李玉堂部的顽强抵抗。此时,我军在两侧的部队“侧翼合围”,顺势向日军侧后合围。

日军第十一军司令官阿南唯畿在长沙城下久战无功,下达了全线撤退命令。一路丢下大量日军尸体,“饥饿惨败之敌,伤亡过半,溃不成军”,“泅水溃逃,厥状至惨”。

此战,大大提高了我军威望。此战以后两年内,日军被薛岳打怕了,再也没有向第九战区发动大规模进攻。

此战后,美国立即宣布将向中国提供5亿美元贷款。同时,同盟国也决定任命蒋中正为盟军“中印缅战区”最高统帅。罗斯福总统还通过驻华美军司令官、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授予薛岳一枚美国勋章。另外,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后不久,美、英政府便主动向中国提出,废除与中国历届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归还上海、厦门等地的公共租界,取消领事裁判权。

不过,天炉战法就这一次获得了成功。第四次长沙会战时,日军调集8个师团又1个旅团的强大兵力,共计36万人。在敌军如此优势兵力下,薛岳手下只有30万人,无法展现“天炉战法”,长沙失守。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贾谊《鵩鸟赋》: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

所谓天炉战法,正是来自“天地为炉,造化为工”八个字。这是抗战时期薛岳将军在长沙会战中阻击日军所采用的战法,并取得了前无古人的辉煌成绩。歼灭日军十万人以上,薛将军靠此战成为无可争议的抗战中歼日最多的将领。

因战绩太过惊人,是役被英国报纸评价为同盟军一段时期内对邪恶轴心国的最大辉煌。薛将军也因此获得青天白日勋章及罗斯福总统颁发的独立勋章。



简单的说说天炉战法的特点:

首先最大的特质就是敢战、能战的勇气!

在装备处于绝对劣势、河山倾覆大半之时,不像别的军队一触即溃、弃城而逃,而是坚决一战,宁愿站着死,也不跪着生的血性!

其次才是对地形环境的最大利用,即所谓“天炉”的战法。

至于什么是天炉,网上的说法太过笼统,说是将一个个作战单位分布在网状埋伏点上,采用诱击、伏击、侧击、尾击等多种方式有效伤敌。

相信大家读完和我一样蒙圈,这和诱敌深入包饺子有什么区别呢?怕是夸大战绩吧!

然而事实却是,薛岳将军的战绩真的是实打实的,长沙会战的意义不但是守住了国土,更在于遏止住了日军的南进,遏止住了其妄图打穿中国,与南亚战场会师的疯狂计划。

天炉战法听起来是如此高大上,其实就是一寸河山一寸血,将地形及地理优势利用到极致,在每一寸每一厘土地上与日军进行拉锯作战。

将大部队时而分散时而合军,贯之以纵深穿插、潜入敌后却又倏而敌前、倏而敌侧的迂回战法,在前则断其首,在后则击其尾,在侧即啃其身,使日军疲于奔命、防不胜防。

当然也会夹之以诱敌深入、伏击作战,总之用尽手段,但求歼敌。

我总无端觉得薛岳先生纵然不知王阳明为何人,但也堪称是心学大家,看他的天炉手段,何其神似王阳明破宁王及赣中剿匪!都是不择手段却无一不是霹雳手段,务求歼敌为上。

歼敌之有生力量越多,战争结束的时间就越早提前,人民就越早从水深火热解脱,这便是最大的行善积德,也是最大的问心无愧!

伟哉,薛将军!钦哉,薛将军!


薛岳生于1896年,逝于1998年,高寿103岁寿终。因在抗日战争中的杰出表现,向有战神之称。其守土安民、浴血奋战之举,值得我们终身铭记。

他的一生是荣耀的一生,百岁高龄是上天对他的补偿报答。有人竟妄图将另一位同样百岁高龄的少帅与其相比,岂非萤火比与皓月之光乎?



王事情

薛岳的战略战术足以法天地之幽邃,穷宇宙之奥秘,为鬼神所惊泣,人事所难测,无以名之,故曰《天炉战》。

可见长沙保卫战对当时军心之鼓舞,扭转了武汉会战以来的相持,也策应了珍珠港事件后美国介入的国际局势。1941年之后,长沙成为中日拉锯地带,争夺不断,一些地方多易其手。国军多部陈兵近30万,日军出动30个联队共12万人。

在与日军争夺过程中,薛岳在岳麓山临时指挥所,根据当时长沙、岳阳、浏阳河等地的地形特征和交通线路,发明了一种后退决战、梯次阻击、分步包围、聚而歼之的战术,第9战区迅速部署,构筑防御工事。具体来说,就是将兵力在作战地带,交错布成网状的据点,互相救援和配合也便利,大致分为左中右三支,形成有梯度的多线防守带,重点防御,来回牵制。

同时,派出小队以伏击、诱击、侧击、尾击等方式,骚扰日军,从而规避锋芒。或聚重兵消灭来范之敌,或几路配合交火,分段消耗日军的兵力与士气。国军依托各阵地逐次抵抗,给日军带来极大的兵力损耗和战略迟滞。在作战目标分散的背景下,慢慢疲乏下来,指挥官阿南惟几继而求一决战。集聚各个兵种,试图突破推进困难的现状。

薛岳渐渐地把日军大部队“拖”到长沙熔炉地带,汇聚精锐,达到围歼的目标。天炉之名,无疑乃一比喻,就是最终重兵汇集,形成包围优势,士气旺盛,一举消灭敌军之意。

(被俘虏的日军)

蒋介石在黄山得知胜利消息,说:此次长沙会战,实为七七事变以来最确实而得意之作。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天炉战法是国军协同周密,指挥得当的代表战役之一,也得到了国际舆论的普遍赞誉。

这里是历史传讯社,基于共享理念下的历史学人社区。我们立足原创,书写历史,资鉴现实,努力建设为一个有情怀和质量的传播媒体。

历史传讯社

天炉战法”用通俗的说法就是“后退决战”,拉长敌方的战线与供给线,利用自身优势兵力与地形,实现主客异形,取得作战胜利

1、被动挨打到把握主动的探索

自抗战以来,国的阵地战特别注重一线弧形防御,在一处被突破后,全线退却;侧翼被包抄,全线溃退。淞沪会战、南口作战、太原作战的失败都是如此,完全没法把握战场主动性,急需新的作战战术。

薛岳前后,参加淞沪、兰封、武汉会战,总结经验摸索新的战术。即不能与锐气正胜日军在前沿硬拼,要把他们引入作战。

(第一次长沙会战)

第一次长沙会战就制定了“战区决诱敌深入于长沙附近地区,将其包围歼灭之。”在赣北、鄂南作战后,日军向湘北进攻。经过10多天作战,日军限于给养、侧翼威胁,撤退。国军反击,恢复战前状态。

2、天炉战法的形成

两年后的第二次长沙会战,薛岳计划在“汨罗江两岸与日军决战、反击而歼灭日军”。是比较主动的行为,打的很吃力,日军甚至打到株洲。如果不是六战区强攻异常,长沙都有可能陷落。

(第二次长沙会战,日军都是走湘江东岸)

此次作战的教训,直接促使天炉战法战法形成,利用湘北河道纵横、两侧湖泊、山区等地形迟滞日军,再守卫坚固要塞,最后利用优势兵力向心攻击,对疲惫敌军决战

第三次长沙会战就是如此,珍珠港事件后,日军大举南下,国府计划救援香港,为牵制国军调度,日军再次南下。

此役阿南惟几行军举步维艰,尤其是到了长沙顿兵坚城之下。

长沙城的工事从1939年就开始构筑,第10军接手后开始加紧构筑,岳麓山上的炮兵发挥了巨大作用。这是九战区直辖炮兵和第10军的炮兵部队,由第10军统一指挥,共约2团,除步兵炮之外还有重型山野炮4、50门。

从12月31日,第三师团到达长沙城下开始攻击,之后第六师团、独立混成第9旅团先后投入战斗,攻击到1月3日,长沙依然未被攻下。而各路国军已经开始反包围,日军仓促撤退,损失惨重。

(第三次长沙会战,日军依然走湘江东岸)

此战为天炉战法最佳表现。

3、长沙丢失

1944年,在豫中会战击败汤恩伯后,日军在武汉集结兵力南下,吸收前几次作战教训,此役日军不再仅从长沙北面南下,而是选择洞庭湖等多路南下,使九战区部队在后退中没法形成外线优势,进而孤立长沙。


(日军战术调整,三路南下)

最后到八月份,长沙、衡阳陷落。当然此役日军实力也空前强大,而九战区军队在1943年常德会战中伤亡惨重。

总结

天炉战法是在抗战屡次失败中总结的战法,其更能保存有生力量,取得战场主动。兵力优势、地方配合、要塞防御缺一不可。是非常好的战法。

(炉子的底就是长沙)

总之,战争要动员人民,才能实现真正的战无不胜,而不仅仅就军事而言军事。

参考文献:

葛先才:《长沙、常德、衡阳血战亲历记》

杨向昆. 战时体制下兵工企业的秩序与影响[D].西南大学,2016.

张美兰. 薛岳主湘与抗战时期湖南社会(1939-1945)[D].湖南师范大学,2016.

柳鹏. 抗战时期国民党长江流域江防军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

胡若晨. 论抗日战争四次襄阳会战[D].武汉理工大学,2014.

隆鸿昊. 抗战时期第九战区军事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4.

苏玲锋. 抗战时期薛岳军事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4.

叶铭.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军令部研究(1938-1945)[D].南京大学,2013.

陈克文. 万家岭战役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炉子的特点就是:底部硬而且有火,四周也有火。“天炉战法”就是就是诱敌深入,层层抵抗加入了“安排精干小部队深入敌后,阻击、侧击、尾击敌军,迟滞、消耗、疲劳敌军”,等敌人已经成为强弩之末以后再集中优势兵力予以打击。

“天炉战法”的由来:

在薛岳和日军的交锋过程中发现,由于日本士兵的战术素养比较高,而且武器装备远远优于国军,所以日军经常就是猛冲猛打,直接将国军阵地死开,而且国军被击溃后撤退的时候组织不行,一片混乱日军就趁乱射杀。

针对日军的作战特点,“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薛岳在守长沙的时候,通过在重点地理位置设置几道防线,然后每道防线都会有左中右三路,在敌人进攻的过程中,通过正面阻击、侧面袭击来不断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而且左中右相互配合,敌人打中路则左路和右路袭扰;敌人打右路,则中路和左路袭扰;不断消耗敌人的兵力和士气;并且在袭扰、阻击的过程中有序的撤退,把疲惫之敌引诱到埋伏之地,再以优势兵力围歼之。

看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到刘备攻打东吴的时候,东吴的陆逊的应对之策;他就是在刘备的必经之地设立层层的营寨进行抵抗,来不断消耗刘备的士气,等到刘备军队士气低落再出击。

不过“天炉战法”在薛岳这边能成功,主要是薛岳指挥水平比较高,部队训练有素,从长沙战役来看薛岳所部的战术组织能力无疑是十分出众的,敌后作战散而不乱,聚散自如。


你懂得zyt9573

天炉战法是抗日战争时期,第三次长沙保卫战时,战区指挥官薛岳将军发明的新的战术战法。

其战役中心是坚守长沙城,战役布置由一部坚守长沙,吸引敌军进攻,而在此期间,在外围利用伏击,侧击,阻击层层消耗敌人,当敌人对长沙城形成包围时,再由外围集结优势兵力,对敌实施反包围。


天炉战法的关键是守长沙这座天炉,如果不能坚守,在外围部队没有运动到位,没有完成对敌反包围前失守,那么整个战役便功篑于溃前功尽弃,所以,守长沙的部队非常关键。

当时,薛岳命令第十军李玉堂部守长沙,做天炉的炉体。第十军全体将士召开了誓师大会,并留下了遗书,誓与长沙共存亡。(据记载共留下1500余份遗书)第十军全体将士在军长李玉堂的率领下,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杀,三个师长全部到前沿指挥战斗,坚守十余天,击退日军无数次进攻。终于坚持到外围部队对敌完成了反包围。日军指挥官阿南威幾见势不妙,随下令全军撤退。

敌军撤退时遭到我军的强大攻击,第十军乘势追击,对敌军造成重大伤亡。此战歼敌五万余人,我军伤亡也高达五万多人,在装备劣势的情况下,首创敌我双方一比一的伤亡战例。


无奈且向上

日军向长沙进攻过四次,前两次双方打了一个平手,在第三次上却吃个大亏,就是因为“天炉战法”。

这是薛岳将军的首创之作,更是他的得意之作。



说白了,这种战法是后退决战,也就是诱敌深入,侧翼歼灭,最后合围。想象一下太上老君的丹炉,把它侧倾,一个口子,这就是诱敌,往丹炉底部走,这就是深入。周边还有丹炉璧,这就是侧翼歼灭。等敌军到达丹炉底时,侧翼合围。



之所以这样打,是因为日军习惯强大的孤军深入,似一把利刃插入敌方心脏,但与后方部队脱节,无法相互掩护。

从这里可以看出,丹炉底的重要性,如果丹炉底破,管你什么战法,丝毫没有用。

“天炉战法”就是这么结合日军作战特点和我方优势,为日军量身而做。



但不是像神剧里那般,日军脑残,他们沉定思痛,改变战略,也就是加强两翼掩护,加强正面部队,增强纵深向突击能力。

这是第四次打长沙,又是用天炉战法迎接敌人,无奈失败告终。

一个死架子来打人,自作自受……


非常茴香豆

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期间,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以长沙为中心的第九战区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激烈攻防战,史称“长沙保卫战”。战区长官薛岳利用长沙地区的山川地势,使用“天炉战法”大败日军,歼灭日军共计11万余人,这是抗战爆发以来,我军第一次以武力迫使日军回到原战略态势的战役。

抗日名将薛岳,是消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当时有抗日“战神”之称,陆军一级上将。曾参与围剿红军,抗日战争期间,参加淞沪会战,指挥了武汉会战、徐州会战、长沙会战等著名会战。而天炉战法因薛岳保长沙,败日军而成名。

天炉战法实际上是一种“后退决战”的战术,薛岳根据长沙地区的山川河流,主要依赖新墙河、汨罗江、捞刀河三道防线层层布防边打边退,以伏击、诱击、侧击、尾击等方式,分段消耗敌军的兵力与士气,最后把敌军“拖”到决战地区聚而歼之。《天炉战》一书的前言有这样一段介绍:“薛岳的战略战术足以法天地之幽邃,穷宇宙之奥秘,为鬼神所惊泣,人事所难测,无以名之,故曰《天炉战》。”

天炉战法造成日军成军以来大规模会战的惨败记录,指挥长沙大捷的薛岳被日本人称为“长沙之虎”,日寇几年之内不敢再向长沙发起进攻。长沙保卫战的胜利使得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促使美国援华方案的迅速实施,迫使美英等国放弃自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取得的各种治外法权、废除不平等条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