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徐人和秦人同源,徐人先強後弱,而秦人先弱後強,最終取代周人

東夷族是我國東部地區的一個古老民族,相傳是以鳥作為圖騰。

據徐旭生先生考證,東夷族的地域大致相當於今山東全境及江蘇徐淮、安徽兩淮河南東部地區。從考古資料上看,黃淮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及龍山文化即為東夷族的遺存。這一帶的文化傳統具有顯著的延續性,特別是在葬俗方面,幾乎所有的墓葬均頭向東,這一習俗一直到春秋時期都沒有改變。

距今大約5000年的時候,東夷族逐漸強大起來,其首領就是著名的蚩尤。傳說蚩尤為東夷族九黎部落的首領,牛首人身,銅頭鐵額,四目六首,不食五穀,以沙石充飢。這顯然有對蚩尤醜化的因素,但也說明蚩尤確是十分強悍的。其還擅長製作弓弩劍戟等各種兵器,能吞雲吐霧、飛簷走壁,本領十分高強。

與此同時,發祥於陝西渭水上游一帶的炎帝部落開始沿黃河南岸向東遷移,到達今山東西部一帶,與土著的東夷族發生激烈衝突。結果,蚩尤聯合巨人夸父部落,將炎帝打敗,炎帝遂逃到北方投靠了黃帝。

黃帝部落發祥於陝西北部,後逐漸向東遷移,最後定居於河北涿鹿附近。炎帝與黃帝組成了強大的部落聯盟,在涿鹿與蚩尤展開了決戰。蚩尤聯合了81個部落(另一說為72個部落),並請了風伯、雨師助陣,炎黃聯盟則率領熊、羆、狼、豹、龍、虎等部落應戰。

戰爭開始的時候,大霧瀰漫,黃帝靠指南車指示方向才突出重圍。因當時正是雨季,非常適合來自東方多雨環境的蚩尤族展開軍事行動,使適應西北乾旱環境的炎黃聯盟一直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

雨季過去後,炎帝和黃帝展開反攻,並利用狂風大作、黃沙彌漫的有利氣候條件,一舉將蚩尤打敗,斬殺蚩尤於冀州之野。涿鹿之戰,使東夷族受到了沉重打擊,雖然後來也出現了太昊、少昊等著名首領,但在與中原華夏集團的爭鬥中始終處於劣勢。

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後,東夷族先後建立起一些小國,如蒲菇、奄、徐等,其中延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就是徐國。

徐人為嬴姓,與秦人同源,為少昊氏的後代。徐的發源地,一般認為是在山東半島的淮河流域。

據顧額剛先生考證,淮河本稱淮水,故徐人除被稱一為徐夷外,也被稱為淮夷或徐淮夷。後徐人南遷,將原淮河水名也帶了過去,因此,現在的淮河之名是從山東南移過去的。

也有人認為徐人發源於北方的燕山一帶,後遷移南下才到達了山東地區。徐族在商代就已經形成方國,稱徐方,其與商同源,故為商的同盟。

周滅商以後,徐也受到了周的威脅。周成王的時候,商紂王的兒子武庚聯合管叔、蔡叔、霍叔“三監”發動叛亂,東方的徐、奄等東夷各部也同時叛周。周公不得不親自率兵征討,在平定了武庚和三監之亂後,接著揮師東進討伐東夷。經過三年的征戰,東夷各國受到了沉重打擊,奄、蒲菇均被滅國,周於蒲菇故地封姜尚為齊國,封周公之子伯禽於奄國故地,坐鎮東方。徐國雖然也受到了重創,但仍有相當的實力。

古徐人和秦人同源,徐人先強後弱,而秦人先弱後強,最終取代周人

這時的徐國主要活動於魯南地區,據考證,其都城就在泗水縣東南35裡的漢舒村附近。由於魯國都城曲阜距泗水很近,經常受到徐的威脅,曲阜的東城門都不敢打開。為徹底解除徐的威脅,在周王室的大力支持下,伯禽對徐國進行了大規模的軍事打擊,取得了完全的勝利,徐人被迫退走淮水之濱。

魯國對徐作戰的勝利受到了周王室的表彰,並賞賜了寶鼎等物品。周朝還在徐方故地封了個小邾國。徐國南遷的都城一般認為是在現在江蘇與安徽交界處的泗洪、盱眙、泗縣一帶。

經過一段時間的恢復以後,徐國再度崛起,成為周代東夷集團中最大的國家。大約就是在這一時期,徐國開始稱王,其聯合淮夷、群舒(今安徽舒城、廬江一帶)及淮水兩岸嬴姓、偃姓諸國與周王朝展開對抗,曾經順著淮河支流一直攻打到黃河。這就是《後漢書·東夷傳》中所說的“徐夷號,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

春秋時期,徐國大夫容居在弔唁邾婁考公時也曾說:“昔我先君西討,濟於河。”可以說,這一時期是徐國最為強盛的時期。但是,雖然徐國在軍事上有了長足的進展,但由於不重視國家制度的建設,始終無法形成長期穩定的國家體系,軍事的強大也僅僅是曇花一現,在西周王朝的多次打擊下,再次臣服於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