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永昌:搭上现代农业“快车”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永昌:搭上现代农业“快车”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永昌:搭上现代农业“快车”

6月初,永昌县红山窑镇高古城村的万亩供港澳蔬菜种植基地里蔬菜泛绿,滴灌管道纵横交错,6万立方米蓄水池波光粼粼,田间地头的砂石路平坦通畅。

红山窑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上世纪90年代以来,红山窑镇的农业缺水问题日益严重,有的年份只能保住口粮田,发展节水农业势在必行。从开始种植抗旱农作物到使用滴灌设备,以高古城村万亩供港澳蔬菜种植基地为代表的高效节水农业产业,正在逐步打破制约红山窑镇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该蔬菜种植基地,由永昌县焉支堂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与张掖、深圳等地的农产品销售公司联手打造,流转高古城村土地,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外地企业”的经营模式,让本地特色无公害蔬菜从田间地头直接走向终端市场。同时还发展中药材、藜麦、花卉等作物种植及销售,农产品开发,乡村旅游等业务。

废除原来的田垄地埂和土渠,全面平田整地,实施滴灌工程,兴建田间道路,是该基地于2016年建设伊始的“大手笔”。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永昌:搭上现代农业“快车”

“滴灌不仅能节约水资源,而且减少了肥料、农药的用量以及病虫害的发生。通过整合土地资源,实施滴灌工程,改善基础条件,这里的蔬菜产业实现了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高效化,村民们也得到了实惠。”焉支堂公司负责人张海英说:“这一系列变化,彻底颠覆了当地传统农耕方式,吸引了外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盟,为发展集约化现代农业奠定了基础!”

40余岁的张海英夫妇的老家在高古城村,对家乡土地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2015年,在红山窑镇党委和政府支持下,张海英流转高古城村六社土地,发起成立焉支堂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海英农牧专业合作社,发展蔬菜种植产业。

“想得不深,懂的也不多,就是觉得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这个发展方向肯定是对的。”张海英说。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永昌:搭上现代农业“快车”

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注定会发生思想观念的激烈碰撞。

焉支堂公司实施的头一件大事——平田整地、废除地埂土渠,就遇到了一些村民的阻扰。这些村民担心原来的土地界限没有了,到时候“说不清”,利益受到损害。张海英夫妇上门做思想工作,诚恳解释,打消了村民的顾虑。

2016年下半年,在完善农业基础设施,调整产业结构,熬过了冻害之后,焉支堂公司迎来了蔬菜丰收。此时,市场整体行情不好,菜价低,客商不愿收购。“菜烂到地里都没人要!”有村民回忆说。

张海英心里非常焦急:照此下去,别说自己血本无归债台高筑,公司发展前景渺茫,连村民也要遭受损失。

张海英咬牙坚持了下来,组织人员多次调查研究走出了比较成熟的路子——主动营销,和外地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发展订单业务并上网销售,同时着力提高蔬菜质量,种植适销对路品种。种植作物扩展到娃娃菜、甘蓝、西兰花、青笋、藜麦、板蓝根、黄芪等10余个品种。“种上了以前都没有见过的菜。”村民董开武说。

经过几年探索,焉支堂公司建立起乡土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顾问“三方合作”技术支撑力量。“解决好蔬菜种植的技术问题,本地农民中的‘土专家’很重要,他们有自己摸爬滚打得来的经验和教训。”张海英说。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永昌:搭上现代农业“快车”

焉支堂公司、海英农牧专业合作社建立起了权责清晰、运作高效的体制和机制。员工每周集体述职、评议,当场兑现奖惩。为员工统一配发工作服及生产工具,发放节日福利、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并每年组织出省旅游。

2017年4月,永昌县将焉支堂公司所在地确定为“万亩供港澳蔬菜种植基地”。

张海英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团结乡亲,把公司和合作社办得红红火火。土地流转后,农户除了可以领取在基地劳动所得的收入外,每年还有地租收入和年底分红。目前,焉支堂公司招聘了20名农民为员工,年度工资投入60万元;每年雇用本地农民务工近2万人次,发放劳务费近200万元;将当地贫困大学生、特困户及80岁以上老年人列为扶贫济困对象,还积极资助群众文化活动,每年投入社会公益资金6万余元。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永昌:搭上现代农业“快车”

许多农户由此搭上现代农业“快车”,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

“现在我的年收入是原来的两倍,达到3万多元。我们这些员工食宿在公司,不仅按劳分配、按时计酬,而且每年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还享受福利;公司每年给我们发放两套工作服,组织我们出省旅游一次,这些都不让我们花一分钱。这样的打工条件,我们原来想都不敢想。现在我们不是农民工,我们是农业工人!”成为焉支堂公司员工的村民董开武笑着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