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賭還是誘賭?——賭博沉迷者“借名”網絡聚集調查

戒賭還是誘賭?——賭博沉迷者“借名”網絡聚集調查

“戒賭”名義下的賭、黃、騙

——誘賭。“戒賭吧”裡,絕大部分討論與賭博有關,真正勸人戒賭的卻不多。在“洗白(把錢輸光)”傾訴、“坦白”心路、“跑路(外出躲債)”直播等披著“勸人戒賭”外衣的文章中,充斥著對賭博網站、賭博技巧、網絡貸款、應對追債的討論。眾多境外賭博網站的代理混跡其中,通過圖片、諧音、拆分組合等形式,大量發佈賭博網站、賭博客戶端等信息。

這些涉賭討論和“精準投放”的賭博廣告客觀上形成誘賭氛圍。一名“戒賭吧”用戶說:“來戒賭吧三年,我學會了怎麼擼貸(申請網絡貸款),怎麼TX(套現),怎麼跑路。我能清楚說出哪些網貸上徵信,從月入一萬到負債累累。”

——涉黃。在“戒賭吧”,涉及女性的言論普遍輕佻、低俗。“直播”“偷拍”等暴露他人隱私的帖子在“戒賭吧”廣受歡迎,屢禁不止。如,近日凌晨,一名“戒賭吧”十級用戶發出題為《吧務勿刪!》的圖文帖暗示將“直播”,附帶圖片顯示一名女子站在昏暗的房間內,身體裸露。

“沒有錢肯定要做(偷)”“這輩子不可能打工”“進看守所就像回家一樣”這是廣西一名男子在盜竊電動車被抓後說出的荒誕言論。相關視頻傳入“戒賭吧”後大受追捧,這名男子被眾多“戒賭吧”用戶稱為“精神領袖”。

受此不良氛圍影響,“憑本事借的錢,為什麼要還?”等是非顛倒的言論在“戒賭吧”產生,並在網絡上擴散流行。

賭博沉迷者網絡聚集加劇成癮性

成癮醫學和傳播學專家學者指出,網絡賭博沉迷者長期在“戒賭”類網絡平臺中交流,不僅無法戒賭,還會加劇賭博成癮性,越陷越深。

許慧表示,如果想戒賭,又在“戒賭吧”類的網絡平臺接觸與賭博有關的文章、圖片、聲音、鏈接等線索,只會誘發對賭博行為的渴求,甚至會加劇成癮性。這正是成癮醫學中的“線索誘發渴求”現象。

一名傳播學學者撰文分析“戒賭吧”認為,“戒賭吧”讓一些“邊緣人”找到同類,並逐漸建立起身份認同。他們一方面以低微姿態抵擋外界壓力,另一方面在圍觀處境更艱難的吧友時獲得自豪感,最終“執迷墮落”“戲耍墮落”。

“戲耍墮落”不僅僅停留在網上,一些“墮落”舉動在“戒賭吧”引來線下爭相效仿。“戒賭吧”曾經一度流行圖文直播在某連鎖餐飲店就餐後跑單,這類直播主題下多為“老哥,穩”“再打包一盒”等鼓勵性回覆。

有網民直言,“戒賭吧”其實是“勸賭吧”,內容都是宣傳賭徒的生活很愜意,“欠錢不怕直接跑,換個地方繼續造”。

不良情緒發酵亟須管制

“從心理學角度看,近些年流行的網絡賭博比線下賭博更難防範,因為參與者看到的餘額只是一個數字,很容易衝動復賭。”許慧說,賭博沉迷者在網上平臺聚集或將導致不良情緒發酵,繼而點燃“賭性”,甚至引發其他不良風氣,最終對參與者及整個社會帶來危害。

多名專家表示,必須進一步加強對“戒賭”類網絡聚集平臺的管制,只要發現用戶有渲染賭博的傾向,立即封號處理。對散佈其中的賭博網站、客戶端等信息,要及時屏蔽,並深挖、打擊背後利益鏈條。

“終極的解決辦法,還是要關停這類能讓賭博沉迷者線上聚集的平臺,甚至對責任人進行法律制裁。”許慧說,只有將賭博沉迷者與賭博相關的線索徹底隔離,才能讓他們的“心癮”逐步淡化。

許慧建議有關部門加強對賭博危害、病理性賭博科普的宣傳力度。讓有意戒賭的賭博沉迷者認識到,過度沉迷賭博是一種精神疾病,需要接受醫學干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