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行业:向流量低头,却依然高贵。

奢侈品行业:向流量低头,却依然高贵。

奢侈品行业:向流量低头,却依然高贵。

文 |丁悦 图 | 网络

本文约1900字,约需6.5分钟阅读

在数据面前,奢侈品行业一改往日瞄准一小撮富人的傲娇姿态,开始向流量低头,向年轻化消费群体低头。于是Angelababy和赵丽颖先后成为Dior的品牌大使;吴亦凡成为Burberry全球代言人;倪妮成了Gucci墨镜的全球代言。

1. 寒风刮过,闭门关店

在2016年,中国消费者对全球奢侈品市场的贡献出现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回落(下降1%)。总部位于波士顿的美国咨询公司贝恩(Bain & Company)在其所发布的第15版奢侈品行业报告中提到,全球个人奢侈品自2015年起迈入低增长的“新常态”阶段。

自2015年开始,全球各大奢侈品牌关店潮不断蔓延。LV在中国的门店关闭了将近20%,陆续关闭广州、哈尔滨、乌鲁木齐、上海、太原、天津、苏州7家品牌专卖店。仅2016年,Dior、Gucci等11大奢侈品牌共计关店达34家。曾因中国土豪和中产们“买买买”而出现的奢侈品热潮正在褪去,全球个人奢侈品市场规模整体缩水,行业红利已经远离。

在国内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的奢侈品行业开始寻求战略调整。据《2017中国奢侈品网络消费白皮书》显示,国内奢侈品网络消费群体呈现出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其中1985-1995年出生的千禧一代正成为中国奢饰品网络消费主力,而且男性占比达到51%。

2. 向流量低头,年轻有看头

在数据面前,奢侈品行业一改往日瞄准小撮富人的傲娇姿态,开始向流量低头,向年轻化消费群体低头。于是Angelababy和赵丽颖先后成为Dior的品牌大使;吴亦凡成为Burberry全球代言人;倪妮成了Gucci墨镜的全球代言。坐拥千万粉丝的中国流量明星,无疑是品牌方贴近日益崛起的中产阶级消费者的最佳渠道,搭上明星的这趟快车,品牌的曝光度与知名度都能得到极大程度地提高。

事实上,奢侈品行业布局电商的进程要远远滞后于其他一般生活品类,几乎所有奢侈品牌一开始都对数字化变革持谨慎的态度。尽管这两年品牌商们逐渐向在线购物敞开了自己矜贵的怀抱,但仍有譬如Chanel的保守派一直在举棋不定的边缘摇摆。2014年Chanel表示不会布局电商,但次年全新珠宝系列Coco Crush就首先安排在奢侈品电商网站Net-A-Porter上线,三周后再在全球实体精品店发售。而到了2017年,其全球精品部总裁Bruno Pavlovsky又于11月24日公开表示,不计划将Chanel的成衣和包袋品类在线上进行售卖,公司的电商进程到此为止。大牌们的迟疑原因不外乎于对电商会稀释品牌价值的担忧,一旦原本稀缺的产品变得触手可得,奢侈品就失去了自身的立足之地。

3. 线上引流,线下体验

奢侈品的年轻化是顺应消费群体购买力前移的不可逆趋势,但电商化则不然,或者说奢侈品牌和电商的结合方式是一个见仁见智、各显神通的大舞台。

17年3月,快100岁的老牌Gucci通过“一张图片加一句话”在Instagram上掀起一轮恶搞刷屏潮。比如在“当你买了一块新表特别想炫耀”的文字下面,就配上了一张挖烂衣袖秀出表盘的照片。因为文化差异的存在,西式冷幽默未必是国内消费者的盘中菜,外国网友们对此却纷纷表示“Gucci简直是好笑死了”。

可见奢侈品亲近年轻消费群体的路径有很多,适当程度的接地气也并不一定会损害自己的形象。Gucci通过和Rozaline Burkova、John Yuyi,Willy Ndatila等一系列已颇有人气的流行艺术家合作,恶搞的同时保持品牌格调;另一方面,通过和这些表情包达人合作,Gucci“强行”植入了Le Marche des Merveilles等一系列手表产品,丝毫不耽误产品的上市推广。

目前大部分奢侈品、设计师品牌都在努力用数字营销方式吸引年轻人。奢侈品行业保有对品质的高要求和对服务体验的极致追求,一旦搬到线上稍有不慎就会耗损原本的优势与存在的价值。无法亲手、亲眼验货以及一对一式垂询服务的缺失,是奢侈品行业电商化最突出的瓶颈。倘若转换思路,线上极尽营销之能事高效引流;线下服务保证一贯的高水准,高度转化。服务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真真切切地展示在顾客面前,回避了线上销售带来的问题,同时保住了大牌的品质基因。

况且,电商的便捷极速优势也许满足高速发展社会的大部分需求,但绝非全部。快餐文化和精致饮食都有它对口的人群,品质生活依然是消费升级大潮下的不变理想。在日本、上海、香港、多伦多、首尔、新加坡的Coco Chanel门店里,有一个专属 Coco Café 的角落,让顾客在挑选口红色号和试妆的时候也能得到嘴巴的享受,强化顾客联系的同时还能保持优雅;入座的同时,店员还会为你提供闻香服务,Chanel 的香水和时尚纹身贴均近在眼前。

奢侈品行业:向流量低头,却依然高贵。

唱衰实体店的论调早已甚嚣尘上,但或许在奢侈品行业里真的存在另一种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