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氣凌霄漢,文光射鬥牛”—文昌閣

珠江文明的燈塔

考古結果表明,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西樵山就是珠江三角洲的主要採石場和石器製作廠。勤勞聰慧的西樵人打製出別具一格的細石器和雙肩石斧,在這塊土地上創造了“雙肩石器”文化。當時,西樵山向外大規模輸出石器這一生產工具,引領了生產力的發展,孕育了影響深遠的珠江流域原始文明。

“志氣凌霄漢,文光射鬥牛”—文昌閣

隨著新石器時代的發展,漁獵、採集、農業和飼養業興起,推動了社會分工。西樵山石器文化持續長達3000年,一直支撐珠江文明的發展。石燕巖景區在西樵山東南部,是古採石場遺址,也是古採石匠留下的傑作。

“志氣凌霄漢,文光射鬥牛”—文昌閣

奎光樓

奎光樓又叫文昌閣,門上一副對聯:志氣凌霄漢,文光射鬥牛。

西樵山不但孕育了“南學”,也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文翰樵山最嶺南”,明清時期,方獻夫、湛若水、康有為等大批文人學子隱居在此。康有為在這裡遇上了時任翰林院編修的張鼎華,之後懷著對國家前途和命運的憂慮,奔赴京城發起轟轟烈烈的“公車上書”,開啟了劃時代的變法革新。由此,康有為曾就讀的西樵山“三湖書院”不僅獲得了“戊戌搖籃”的讚譽,“嶺南”也成為中國開眼看世界的名詞。由於這批文人學子結廬舍、築書院,探尋理學,錘鍊心性,因此西樵山也被稱作“南粵理學名山”。

“志氣凌霄漢,文光射鬥牛”—文昌閣

奎光樓和字祖廟是西樵山白雲洞景區兩大人文景觀。奎光樓中有魁星神,據傳,魁星一手捧鬥,一手執筆,用筆點上誰的姓名,誰就會高中狀元。字祖廟供奉的是創造中華文字的倉頡,供奉他的廟宇在中國很少見。這兩座建於清乾隆年間的文星樓,是當時西樵簡村28戶大戶人家為了振興文氣,捐資在白雲洞修建的。兩樓建好後,無論學子進京,還是孩童啟蒙,都要來此參拜。自此西樵文運通暢,科舉昌盛,連南海也有許多學子前來,感受西樵的文氣和靈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