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挖掘帝陵猖獗,缺乏有效的保護手段,墓中文物遭受不可逆損壞

定陵是明朝皇帝朱翊鈞的安寢之所。定陵地宮的打開,其實是偶然加上巧合導致的。接下來請聽我仔細的為大家解說。

民間挖掘帝陵猖獗,缺乏有效的保護手段,墓中文物遭受不可逆損壞

▲定陵

一、

1956年,由北京市副市長吳晗和歷史研究所所長郭沫若的帶頭下,率先開始對明陵的挖掘工程。

一開始兩人的目標不是萬曆皇帝的定陵,而是明成祖朱棣的長陵,這是整個明十三陵中規模最大的陵墓。

可惜當時由於科學技術的侷限,加上對明帝陵的規制不甚清楚,繞著長陵搗鼓了很久也沒有頭緒,於是將目標轉向萬曆皇帝的定陵,規模不大,又可以很快上手。

為了找到定陵地宮的入口位置,起先眾人先是在定陵明樓的旁邊挖了三條有二十多米深,一百多米的深溝,可費了一年多的時間,一直沒有確定定陵地宮的入口。

民間挖掘帝陵猖獗,缺乏有效的保護手段,墓中文物遭受不可逆損壞

說來也巧,就在眾人打算放棄的時候,卻在其中一條深溝的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裡發現了一個疑似指示地宮入口的指路石,上面寫著“此石至金剛牆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

眾人欣喜若狂,照著指路石的方向,一路挖掘。果然發現了象徵著地宮入口的金剛牆,而入口就在金剛牆的後面。

二、

眾人很輕易的拆開了金剛牆,一座漢白玉製成的大門赫然矗立在眼前。眾人皆是心中一熱,苦苦搜尋的陵墓,馬上就要重見天日了。

至於說如何打開這道門,其實應用到了一個很簡單的原理“拐釘鑰匙”輕鬆的打開了。

拐釘鑰匙的使用,其實早在崇禎皇帝陵墓的打開過程中,就被使用到了。

當時的史料記載:

當時的工匠用了整整四個晝夜的時間,打開了天貴妃的墓,見到了地宮大門。緊接著用拐釘鑰匙將石門打開……

而定陵大門的打開,同樣依靠著拐釘鑰匙。

關於拐釘鑰匙的使用原理,有感興趣的可以自行查閱相關資料。

民間挖掘帝陵猖獗,缺乏有效的保護手段,墓中文物遭受不可逆損壞

三、

據說在大門打開之後,裡面的陪葬物金碧輝煌,攝人心魂。可過了僅僅二十分鐘,陵墓裡的珍貴文物由於接觸到空氣中的水,二氧化碳和氧氣,開始了氧化和衰變,有的甚至一瞬間化成了灰。

因為挖掘隊伍缺乏有效的科學技術的保護,造成了定陵完全被糟蹋的發掘。更令人氣憤的是,當時的發起人郭沫若竟還想著上書周總理,希望繼續挖掘長陵等。

在得知定陵遭受到的破壞之後,周總理下達批示,否決了郭沫若所倡導的這次挖掘行動,同時規定以後的帝王陵墓除非是搶救性質的,否則一律禁止主動挖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