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對蝦遊塘的原因,以及處理方法

對蝦遊塘,是指對蝦在水體表層出現緩遊、慢遊、群遊等異常活動的一種現象.

一、環境變化引起遊塘

(1)當高溫、低壓、暴風、暴雨、颱風過後,致使大量藻類死亡,池水突然變清或蝦塘浮游生物種群發生變化,水質惡化。

(2)如陰雨天持續5~7天以上,轉晴後陽光猛烈照射下使水一下子濃起來,這種情況也會使對蝦產生應激性遊塘。

解決方案:

1、在天氣發生變化時,注入新水,提高蝦池水位。

2、在天氣急劇變化前,全塘潑灑抗激藥物,以免蝦的應激反應。雨後,最好潑灑解毒藥物,以免雨水當中好多的有害物質影響水的質量。

3、遇到藻相變動,用酵之源調節水質,平衡藻相菌相。

4、使用優質飼料或採用優質添加劑減少對蝦的應激性遊塘。

二、缺氧性遊塘

在養殖過程中,當水體溶解氧不足時,對蝦便會成群結隊的浮游到溶氧較多的水面呼吸氧氣,此現象為缺氧性遊塘。

缺氧造成的遊塘現象出現在各養殖階段,這是由於池塘養殖密度過高、投餌過量、池水惡化、水色發綠、發紅或變黑,在傍晚下雷陣雨極易發生浮頭現象。遊池大多發生在凌晨,有時也會在上半夜開始甚至發生在白天,養殖戶可根據水質,天氣情況而得以確診。

(1)打開增氧機增氧或增氧管。

(2)拋灑氧氣片。

(3)向池內注入新鮮水,並潑灑抗激藥物緩解對蝦應激。

三、氨氮、亞硝酸鹽、pH值超標引起的遊塘

首先解用解毒藥物,解除氨氮、亞硝酸鹽對對蝦的毒害。 之後分析指標升高的原因,針對性處理。

四、底質惡化引起的遊塘

在高密度養蝦池養殖中後期,特別是連年養蝦又未能徹底清淤的老化蝦池,伴著投餌的增多,蝦類殘餌、糞便和浮游生物屍體不斷聚集於池底,導致底質惡化,氨氮、亞硝酸氮、硫化氫等有害指標濃度超標,對蝦為了迴避惡劣的底質環境而游到水中上層來。

此種遊塘無明顯的規律性,既有群遊也有散遊,在水面或水中上層都可能存在,嚴重時會引起對蝦大量死亡。

可以使用弧克進行改底、調水。

五、疾病引起的遊塘

對蝦感染了紅體、白斑、爛黑鰓、熒光、纖毛蟲等疾病可引起遊塘。病蝦在行動上表現為在水面做緩慢的遊動或狂遊,多單遊不成群,人們刺激時多反應遲鈍,有時在水面打轉或不定向的上下游動,有時側臥池邊淺水處,最明顯的特徵是遊塘對蝦往往在體表、鰓絲、肝胰臟、腸胃等組織出現各種典型病理特徵。碰到此種情況是病蝦暴發的前兆,應緊密觀察,仔細檢查病蝦,確診後對症下藥,以免造成更大的經濟損失。

六、營養性遊塘

剖析與診斷:由於水體餌料缺乏或投料不夠而導致對蝦攝食量不足。飢餓引起的遊塘,主要出現在養殖前期或中後期。養殖前期蝦苗較小,不能攝食顆粒較大的配合飼料,基本以水中浮游生物為主。尤其在養殖密度大的池塘,餌料生物不能滿足對蝦的攝食需要。

養殖中後期,養殖者往往對對蝦存塘量和投餌量估算偏差較大,致使餌料投放不足,不能滿足對蝦的正常攝食和生長需求,導致對蝦因飢餓而遊塘。

診斷方法:這類遊塘現象具有明顯的群遊性,沿池邊繞池環遊。檢查對蝦腸內食物缺乏,機體沒有出現病變,當池邊投些餌料,即有許多蝦停下進行攝食。

(1)放苗前10天左右,用酵之源肥水,保證蝦苗下塘時有充足的基礎餌料

(2)蝦苗下池後,如密度較大,還應適當投餵高檔餌料,經過一週蝦苗適應以後,以投餵破碎料小料為主,這時宜帶水全池潑灑,保證蝦苗能得到充足的餌料.

養殖過程中應根據對蝦的個體大小、天氣變化的情況、水質和底質的條件、對蝦的健康狀況、生理情況、對蝦實際攝食量等因素進行靈活調整,做到科學、合理投餌.

(3)當出現飢餓遊塘,應增加投餌量,並適量換水。

七、生理性遊塘

每逢農曆當月初一和十五,月圓月缺,潮汐潮漲時,對蝦會隨著潮汐的變化規律而活動頻繁。這種遊塘不是很強烈,具有一定的週期性和習慣性,同時出現集中脫殼現象。

此類遊塘屬於生理性遊塘,一般無害,但正處於脫殼期時,應防止因溶解氧不足致使對蝦發病,另外建議此期間禁忌消毒、殺蟲、施肥等。

解決方案:

﹙1﹚在遊池時,排水20釐米以上,後再加水10釐米,同時停止投餌,促進對蝦同步脫殼,促進其生長;

﹙2﹚開動增氧機或增氧管、增氧片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